- +1
專訪冷偉青:打造生物醫藥行業開源的創新生態鏈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上實集團董事長冷偉青
“近十多年來,隨著大量利好政策出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但與國際領先國家相比,在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創新投入、國際競爭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2024年全國兩會舉行期間,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上實集團董事長冷偉青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要聚焦解決涉及提升技術“原創力”和成果“轉化力”的兩大類問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們的痛點,成果轉化效率不高是我們的堵點。”
今年全國兩會,冷偉青提交了《關于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生態的提案》,建言打通生物醫藥創新鏈、資金鏈和產業鏈之間的堵點。
上述提案建議,鼓勵龍頭企業擔當“鏈長”,建鏈成群、打造創新生態,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對此,冷偉青向記者介紹,過去幾年,上海醫藥在這方面積累了較多成功實踐。2021年5月,由上海醫藥、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以現金出資,劉俊嶺教授和上海交大醫學院以無形資產出資,共同成立了循曜生物。這是上海醫藥投資的首個聚焦源頭創新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企業,也是國內首個以高校無形資產出資、股權獎勵教授的方式成立的科技型企業。
冷偉青表示,為解決創新成果轉化堵點,可以通過“專業化中間商”來讓更多的研發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形成“教授IP+職業經理人CEO”模式,即以臨床需求為牽引,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科研機構為支撐,以生物醫藥基金為加速器,以大數據開源共享為催化劑,探索構建“科技領軍企業出題、科研機構參與答題、金融機構全程服務”的合作共贏新模式。
“上實集團作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已經構建了以上海醫藥為核心,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天津醫藥協同聯動,有力打造‘工、商、研、投’一體化的發展格局。新的發展時期,上實集團以及上海醫藥全力爭當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長企業,發揮好產業鏈貫通、支撐和帶動作用。”冷偉青介紹。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強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等特征。2020年12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實集團發起設立了目標總規模500億元,首期境內規模85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過去3年,基金投資了46家企業,包括28家創新藥物和創新療法企業,12家高端醫療器械、裝備企業和6家創新業態。
冷偉青建議,國資收益加大對于專注于生物醫藥產業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項目的基金的投入支持,并可適當放寬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基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本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出資限制,同時結合生物醫藥早期投資基金的特點,適當放寬對于基金管理人的注冊資本、在管規模等要求,從源頭上給市場帶來資金增量,形成更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冷偉青表示,我們亦將積極發揮醫藥流通優勢,為生物醫藥和器械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數字化的渠道和服務,促進其專業化快速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點名“創新藥”一詞。冷偉青表示,這體現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加快創新藥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相信后續國家一定會出臺更為具體的政策措施,這也預示著創新藥領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對于今年兩會期間受到熱議的“新質生產力”,冷偉青表示,自己一直在認真學習,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內涵。在她看來,新質生產力一定是需求導向的,是創新驅動的,是數字賦能的,也一定是引領未來的。生物醫藥產業天然具備新質生產力的特質。
“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對于生物醫藥體現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我們要全力以赴貫徹好、落實好。”冷偉青說。
附澎湃新聞與冷偉青對話實錄:
澎湃新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有關加快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生態的相關提案,其中提到資本、基礎研究、產學研融合、頂層設計等多個方面。當前的醫藥產業創新,您認為,有哪些難點、堵點?應該優先做好哪些工作?
冷偉青: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強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等特征。應該說,近十多年來,隨著大量利好政策出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但與國際領先國家相比,在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創新投入、國際競爭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突出體現在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缺乏顛覆式的前沿創新技術,本土創新藥以跟隨式創新為主,核心原因在于:一是創新投入不足。瑞士生物醫藥企業羅氏(Roche)2023年一年的研發投入就超150億美元,而我國主要藥企的總投入僅約400億元人民幣,差距巨大。二是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生態尚未健全。由于研發成果加速轉化所需的內外部資源鏈接不足,我國的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率一直停留在5%左右,遠低于歐美國家25%-30%的水平。
我認為當務之急要做的,是要聚焦解決涉及提升技術“原創力”和成果“轉化力”的兩大類問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們的痛點,成果轉化效率不高是我們的堵點。
澎湃新聞:上實集團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核心是上海醫藥。頭部企業的發展對于整個行業有示范作用。您希望接下來上實集團以及上海醫藥在上海乃至全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承擔怎樣的角色?
冷偉青:上實集團作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已經構建了以上海醫藥為核心,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天津醫藥協同聯動,有力打造“工、商、研、投”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上海醫藥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二,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藥產品和分銷市場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藥上市公司,具有獨特的產業鏈綜合優勢和協同效應。一方面,依托領先完善的醫藥工業產業體系,構建“自主研發+并購引進+孵化培育”開放多元的創新體系,不斷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創新企業的合作,集成0到1、1-10的創新資源;另一方面,在藥品流通領域具備強大的產業競爭力,覆蓋從上市前服務、一體化供應鏈、DTP(高值藥品直送)、整合營銷,到創新支付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彌補目前創新企業的短板。上述兩個方面已經都有了多個成功的合作案例。
新的發展時期,上實集團以及上海醫藥全力爭當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長企業,發揮好產業鏈貫通、支撐和帶動作用:(1)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應用科學+產業轉化+資本助力”的“產學研醫資”深度合作的創新發展生態圈,促進基礎科研成果向產業化的轉化;(2)為生物醫藥和器械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數字化的渠道和服務,促進中小創新企業的專業化快速發展;(3)促進滬港兩地創新人才和資源對接,為進一步高水平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滬港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澎湃新聞:說起生物醫藥的資本支持,我們知道,上實集團此前發起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目前基金的運行情況如何?接下來,該基金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重點方向是怎樣規劃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投資,目前有哪些挑戰,以及需要打通的環節?
冷偉青:2020年12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實集團發起設立了目標總規模500億元,首期境內規模85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作為市級生物醫藥產業直投基金,上海生物醫藥基金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著力布局能夠激發創新動能、提升產業能級的原創技術、硬核科技。基金過去3年投資了46家企業,包括28家創新藥物和創新療法企業,12家高端醫療器械、裝備企業和6家創新業態,積極促進上海生物醫藥企業發展,豐富上海研發和產業生態。
下一步,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將一方面繼續圍繞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四大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創新醫藥領域,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先進裝備和材料領域,新興醫療服務領域等,增加資本投入;另一方面,基金將秉承國資基金的初心使命,發揮自身產業資源帶動的優勢,重點關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發掘更多具有國際前沿創新能力的科技公司。
生物醫藥基金在運作過程中,我們經常和同行進行交流,發現行業面臨一些挑戰。第一,目前生物醫藥市場遇冷,市場資金更為偏好中后期的已有收入、利潤的公司,導致對行業創新源頭的培育和對早期公司的發掘支持力度不足。第二,生物醫藥行業企業發展周期較長,但大部分的私募股權基金周期有限,對項目支持的期限存在錯配,此時最需要國資國企發揮“長期、耐心”資本的引導作用。第三,二級市場政策調整,導致科創類項目退出通道不足,上市前景不明確,也會影響基金在一級市場的投資意愿。
澎湃新聞:的確,生物醫藥投資,有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在基礎研究和早期研究方面,尤為明顯。您在提案中特別提到“健全容錯機制,進一步支持基礎研究和早期創新”。在生物醫藥行業“容錯機制”有何意義,如何建立健全?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以供行業參考?
冷偉青:目前國有背景的基金的考核機制,需要進一步貼近國家戰略要求,貼近生物醫藥行業特點,貼近股權投資市場的實際情況,在保值增值的基礎上,更要發揮國有資本在科技創新的壓艙石的戰略作用,進一步支持基礎研究和早期創新。
建議國資收益加大對專注于生物醫藥產業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項目的基金的投入支持,并可適當放寬養老金、保險資金、銀行理財基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本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出資限制,同時結合生物醫藥早期投資基金的特點,適當放寬對于基金管理人的注冊資本、在管規模等要求,從源頭上給市場帶來資金增量,形成更多“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并在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標設置時,更加注重基金對于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引導作用,鼓勵和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進一步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為生物醫藥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澎湃新聞:從科研創新到真正產業化落地,產學研轉化一直是生物醫藥領域發展的重要議題,這里面同樣存在諸多難點。您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點是什么?
冷偉青: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未建立通暢的橋梁,轉化率較低,是制約科研創新到真正產業化加速落地的堵點。為解決上述堵點,就是要有“專業化中間商”來讓更多的研發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形成“教授IP+職業經理人CEO”模式,就是要以臨床需求為牽引,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科研機構為支撐,以生物醫藥基金為加速器,以大數據開源共享為催化,探索構建“科技領軍企業出題、科研機構參與答題、金融機構全程服務”的合作共贏新模式:
一方面,加快設立一批標桿孵化器、工程中心、聯合實驗室,深化與高校院所和醫院的合作,牽引各類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健全“研發-驗證-中試-轉化-孵化-應用”創新全鏈條,進一步加強產學研醫資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應繼續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鼓勵和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推動資源引入與整合,為生物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助力。
過去幾年,上實集團、上海醫藥致力于與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和醫療機構,開展聯合創新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及創新藥項目轉化合作,幫助基礎研究科研人員實現從先導化合物發現,到候選藥物分子的獲得,并進一步將符合藥品生產要求的分子推向臨床,促進高校院所和中小醫藥企業原創成果的孵化轉化。為進一步凝聚“名校、名院、名企”資源,強化原創成果孵化轉化的能力,202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實集團、上海醫藥又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張江集團等單位共同設立了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聚焦臨床需求,搭建一座連接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轉化的橋梁。未來以臨床為牽引,賦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一定會成為趨勢。
澎湃新聞:您在提案中建議,可鼓勵龍頭企業擔當“鏈長”,健全從研發、驗證、中試、轉化、孵化到應用的創新全鏈條。上藥作為龍頭企業,在哪些創新藥誕生的過程發揮了“鏈長”的價值,可否介紹一下?
冷偉青:過去幾年,上海醫藥對標世界一流藥企的創新模式,不斷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創新企業的合作,積累了較多成功實踐。其中循曜生物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循曜生物是上海醫藥投資的首個聚焦源頭創新藥物研發的生物醫藥企業,也是國內首個以高校無形資產出資、股權獎勵教授的方式成立的科技型企業。
2020年4月,上海醫藥、上海生物醫藥基金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成立孵化轉化平臺,聚焦生物醫藥科研前沿新技術,培育創新醫藥早期研發項目。經過前后共計三十余名PI、五十余個創新項目進行的多輪路演,國家杰出青年獲得者、血液領域專家劉俊嶺教授的全球新靶點霧化吸入肺纖維化治療性抗體項目(“肺纖維化項目”或“SV001”)由于其出色的創新性、扎實的研究基礎以及良好的產業可實現性脫穎而出。
2021年5月,由上海醫藥、上海生物醫藥基金以現金出資,劉俊嶺教授和上海交大醫學院以無形資產出資,共同成立了循曜生物。上海醫藥向循曜生物提供了從臨床前研究、臨床階段開發、公司日常運營及融資工作等全方位的協助與團隊支持。目前,循曜生物的SV001項目,作為首創的、來源于血液系統的全新靶點抗體藥物已進入臨床一期,另外2個項目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并完成了3個基礎技術平臺的建設。2024年1月,循曜生物完成近2億元A輪融資。
澎湃新聞:生物醫藥產業是政策強相關的產業,您在提案中提到了“政策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點名“創新藥”一詞,您如何看待背后釋放的政策信號?
冷偉青:我國創新藥的發展水平體現了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藥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加快創新藥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相信后續國家一定會出臺更為具體的政策措施,這也預示著創新藥領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作為一名行業從業者,我感到非常振奮,同時也感覺重任在肩,后續將立足崗位,將政府要求、市場需求、民眾意愿和企業優勢有機結合,集成各類資源要素,持續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研發,為我國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澎湃新聞:國內越來越多的省市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您認為,上海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上有哪些優勢? “政策面”上海還有哪些新增量值得期待?
冷偉青:上海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科技設施、專業人才、臨床資源、金融資本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可以總結為:起步早、經驗足、資源多。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實力雄厚,2023年產業規模預計會超過9000億元;創新人才基礎雄厚,有超過1000位國家級人才,院士、長江學者占全國總數超過20%;臨床資源豐富,有36家三甲醫院,以及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臨床醫學中心;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全球Top 20的跨國藥企有18個在上海設立總部,科創板醫藥企業上海占比全國第一;資本活躍,PE/VC融資規模居全國首位。
依托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在政策面上,一是建議發起設立市級層面具有產業引導作用的母基金,充分利用母基金與子基金之間的發散與集聚效應,更大范圍、更長周期發掘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中的創新項目,帶動更多產業資源和資本投入創新企業,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助力。
二是建議加強底層大數據庫建設,促進相關數據的共享應用。高通量標準化數據,特別是各醫療機構大量的專病隊列數據,是生物醫藥研發的重要支撐;藥品使用和流通數據,也是疾病合理預測、防控的重要依據。建議上海可以由申康中心、疾控中心、數據局牽頭,數據集團以及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參與,建設各類醫藥醫療大數據庫,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澎湃新聞:近兩年,不斷有國產創新藥成功出海,走向歐美主流市場,但也有觀點認為,國內的創新藥低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藥物在其他市場的商業化進程,呼吁給予真正創新藥在國內給予價格保護或傾斜。您如何看待創新藥價格對生物醫藥創新鏈的影響?
冷偉青:藥品是特殊的產品,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促進醫藥、醫療、醫保的協同發展和治理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加快創新藥產業發展,就是要以市場化的原則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應該看到,仿制藥與創新藥是有差異的,不能簡單、一味甚至刻意要求創新藥剛進入市場就降價,也不能一味要求政策給予創新藥長時間價格保護。允許創新藥在專利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合理的價格,一方面更好服務國計民生,另一方面符合市場化健康發展需要,這是專利產品市場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給國產創新藥發展注入正能量,穩定市場預期、增強發展信心的必然要求。
同時,應該看到,我國生物醫藥創新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明顯的差距,仍處于“爬坡過坎”階段。鼓勵更多國產創新藥“出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也有利于促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能級加速提升。
澎湃新聞:今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您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在醫藥行業發展中有什么特別的價值?整個行業又應該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冷偉青:新質生產力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9項重點任務中的第一項,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第一條任務,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9月以來,我一直在認真學習、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內涵。我理解,新質生產力一定是需求導向的,是創新驅動的,是數字賦能的,也一定是引領未來的。從上述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天然具備新質生產力的特質。
從需求導向來說,生物醫藥關系國計民生,是群眾所需、臨床所求。群眾所需,可以給民眾帶來身體健康,給患者帶來更多希望。臨床所求,可以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從創新驅動來說,新質生產力一定是多要素的協同創新,尤其是在生物醫藥產業,涉及我們的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醫院,以及資本市場等等。包括我們的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構建創新生態、推進科技創新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政策制度的牽引保障,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級的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底層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從而整體降低創新成本,縮短創新周期,提升創新效率。這些協同是需要政府推動的。
從數字賦能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都是典型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在生產端,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比如我們的智能工廠、綠色工廠,確保藥品生產質量和安全;在流通端,借助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加快建設醫藥智能供應鏈體系,是提高醫藥供應鏈韌性和效率的重要舉措;在研發端,依托臨床大數據平臺,通過AI賦能,能夠充分提高我們的研發效能。
從引領未來來看,新質生產力必將引領未來,體現在未來的市場競爭力,更好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包括產品競爭力和人才競爭力。所以說,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對于生物醫藥體現為推進“健康中國”戰略,我們要全力以赴貫徹好、落實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