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尷尬農博會:手握8%選票的法國農民,為何能得到91%的支持
當地時間2024年2月24日,法國巴黎,2024年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揭幕。參觀者絡繹不絕。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2月24日,一年一度的法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在巴黎開幕。法國農博會于1964年由時任農業部長皮薩尼(Edgard Pisani)創辦,今年剛好是第60屆,這不僅是世界聞名的農業展會,也是法國傳統的政治秀場以及農民不滿情緒的“傳聲筒”。按照慣例,總統和主要政黨代表都會到訪農博會,農民也會借機組織示威活動,提醒政府和民眾關注農業和農民的困難。
農民抗議示威中推遲開幕的農博會
近年來,法國農博會狀況頻出:2021年因新冠疫情被取消,2023年又因人滿為患提前閉幕。而今年的60歲生日更不太平:從1月開始,歐洲多國爆發的農民抗議示威蔓延到法國,法國多地出現農用車輛封鎖交通、農民破壞超市的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經營成本上漲、農產品價賤傷農、行政負擔沉重、歐盟環保標準苛刻等。馬克龍政府一周內連續三次出臺措施,回應農民訴求,但收效甚微。半個月后,法國各地的抗議活動卷土重來,農博會開幕之際,巴黎市中心出現拖拉機游行,展會舉辦地——凡爾賽門展覽中心前也聚集了抗議人群,繼續對政府施壓。
面對農民們越燒越旺的怒火,馬克龍拿出當年應對“黃背心”危機的辦法,準備在農博會開幕當天與農民、非政府組織和零售商的代表進行一場“大辯論”,讓所有利益相關者暢所欲言,提出可行建議。然而,有消息稱,政府想邀請有“生態恐怖分子”之稱的環保組織“地球起義”(Les Soulèvements de la Terre)參與,法國最大的農業工會FNSEA憤然反對,在開幕前一天宣布不會參加辯論,勒克萊爾超市集團總裁也隨即宣布退出,政府被迫臨時取消了辯論。2月24日一早,數十位農民沖進展覽中心,高喊“馬克龍辭職”,并與防暴警察發生沖突,農博會在一片抗議和噓聲中,推遲4個多小時才拉開了帷幕。
“農業例外”能否幫助農民擺脫困境?
法國農民最大的怨氣來自于收入減少。近年來,受俄烏沖突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法國農業經營成本飛速上漲,但大型超市集團與采購中心合作,拼命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導致農民收入減少,生活窘迫。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INSEE)2022年發布報告稱,26%的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8%的農民收入還不到最低工資的一半,部分畜牧業勞動者幾乎完全依靠政府和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補貼。
抗議的第二個焦點問題是歐盟農業政策的兩面性。一方面,為實現2030年氣候和能源目標,歐盟要求農民遵守嚴苛的環保標準,另一方面,自俄烏沖突以來,歐盟對烏克蘭商品實施關稅豁免,該國的糧食、禽肉、食糖等大量涌入歐洲國家,增加了法國農民的競爭壓力。同時,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的貿易協議一旦達成,南美國家大量低價農副產品也將進入歐盟市場,本地農業的處境更將雪上加霜。
此外,農民的不滿還包括行政手續繁瑣、補貼發放不及時、有機農場開發受限、農用燃料漲價等。
1月26日至2月1日,新上任的法國總理阿塔爾(Gabriel Attal)連續三次宣布對農業和農民問題共計62項承諾。近日,阿塔爾稱,以上承諾都已經開始行動,其中有一半以上已經出臺迅速反應措施,例如提供新的農業援助、簡化行政手續、加快補助發放、用歐洲HRI1指標取代原有環保指標等。此外,歐盟委員會在成員國和農民抗議的壓力下,公布了簡化共同農業政策、放寬休耕義務、限制烏克蘭農產品進口增長等措施。
在保障農民收入這一根本問題上,法國政府將矛頭指向歐洲采購集團和大型超市。勒克萊爾(Leclerc)、U超市(Sysème U)、家樂福等大型超市通過位于歐盟其他國家的采購集團,繞開法國《農業和食品法》(Egalim)對農產品的保護定價,向法國農民低價收購農產品,占法國市場上近70%的份額。最新版的《農業和食品法》將于今年3月生效,法國政府將加強監管,落實“向前推進”定價原則(即以農民的成本為基礎確定制造商和經銷商的成本)。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中,法國政府為減少通貨膨脹對消費者的負面影響,要求食品工業和零售商盡可能保持價格穩定,這也是導致大型超市低價收購農產品的原因之一;如今,為滿足農民訴求,政府又要創造“農業例外”,保護農產品收購價格,消費者購買力則被置于次要位置。低價也好,高價也罷,都是政府應對危機的短期策略,如何解決法國農業真正的結構性問題——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馬克龍政府仍沒有明確的方向。
此外,阿塔爾還計劃今年上半年通過新的農業政策法案。然而,缺少議會多數的執政黨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困難重重:左翼必將指責政府在環保政策上的倒退,傳統右翼共和黨人在移民法遭背刺后,也很難再與政府統一戰線。
民眾力挺下法國農民或將繼續“右轉”
有媒體將農民示威活動與幾年前的“黃背心”運動比較,認為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社會低收入階層的抗議,要求將其訴求提上政治議程。事實上,單從政府應對和社會輿論來看,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
在農民封鎖公路期間,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不會派遣治安力量來強行恢復交通秩序。這一表態與其以往面對社會運動時的強硬表態形成強烈對比。不僅政府對農民抱有極大同情,《費加羅報》2月22日發布的民調顯示,91%的法國人支持農民示威活動,比1月上升了2個百分點,遠遠超出當年“黃背心”的支持率。這在“眾口難調”的法國實屬難得,農民人數已經從上世紀60年代的400萬銳減到如今的不到40萬,為何這樣一個“少數”群體會受到社會輿論壓倒性的支持?
二戰前,法國的農村居民一直占人口多數,今天的法國人中仍有大量的農民后輩。社會學家Danièle Hervieu-Léger認為,法國作為天主教傳統國家,鐘樓及其周圍的村莊形象在法國人的集體記憶中根深蒂固,這一形象是經過數百年農業開墾、耕種的過程中塑造起來的,成為法國人身份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據農業信息網站Réussir稱,過去三年中,農業學校的入學人數增加了4%,每年超過23萬名學生,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學生父母有務農背景,農業和農村對現代法國人仍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同時,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2023年法國農業產值達955億歐元,約占歐盟農業總產值的五分之一,糧食產量占全歐洲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一,出口的糧食相當于本國人口所需糧食的兩倍,這是法國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可見,農業文化的歷史與現實是法國社會對農民懷有好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盡管法國農民占勞動人口總數不到1.5%,但其選民卻占選民總數的8%,農民的選票仍受到各個政黨的激烈爭奪。農民群體曾經是支持右翼黨派的中堅力量和對抗極右翼的堡壘,20世紀90年代,約80%的農民將自己歸類為中間派或右翼。然而,隨著農業人口銳減和全球化進程加速,大部分農民未能在經濟變革中受益,并體驗了所謂的“社會降級感”,逐漸開始接受極右翼的某些政治主張,如反移民、反全球化、歐洲懷疑論等。
2002年法國大選中,極右翼政黨首領老勒龐獲得了22%的農民選票;2012年,19.5%的農民支持其女兒馬琳娜·勒龐;2017年,農民對勒龐的支持率高達 35%,馬克龍和菲永各占20%。Odoxa最新民調顯示,在“是否真正維護農民權益”這一問題上,極右翼的國民聯盟獲得35%贊成,排名第一,而執政的復興黨僅有22%贊成,排名最后。此次農民示威,極右翼勢力也借機喊話。在最近一封給法國農民的公開信中,國民聯盟主席巴爾德拉(Jordan Bardella) 提出“讓我們吃法國食物!”的口號,并稱將全力推動制定相關法案,落實這一口號。
對馬克龍而言,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將是其第二任期面臨的一大考驗。如果能妥善處理當前危機,一方面保證選舉前國內政治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壓風頭正盛的極右翼勢力,為選舉爭取勝算。
目前,務實的農民對馬克龍的政治秀并不感冒,而是敦促政府公布各項措施的明確時間表;同時,他們也希望法國民眾能將支持轉化為實際的購物行動。然而,要求普通消費者放棄低價的進口農產品,轉而購買本國商品,在如今經濟不景氣的法國,也難以付諸實踐。
(姚嵐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法語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