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細胞增多就是細菌感染嗎?
春節期間,朋友帶孩子回老家,感染了呼吸道疾病,說驗了血開了藥,但覺得當地醫療情況欠佳,希望我再幫忙判斷下孩子的情況……他給我的只有血常規和對孩子癥狀的描述。
說到“驗血”,其實范圍很廣,可以得到幾百個參數,包括 酶 激素 抗體……但最常見的“驗血”就是“血常規檢查”。
我一直很反對通過一張血常規“看病”,好在這個孩子的情況不復雜,一張血常規雖不能說明疾病的全貌,但也能呈現疾病的部分客觀事實。
朋友是個好學愛思考的人,提了有意思的問題:同樣是血常規,在城市做的有三十幾項,回縣城做的只有十幾項,一個抽靜脈,一個扎手指,前后結果是不是有可比性?白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嗎?為什么癥狀好起來了,數字卻高起來了?
血液的液體成分被稱作血漿,血漿里含有3種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細胞負責免疫防御,血小板負責凝固血液,紅細胞負責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
第一問簡單答,理論上,晨起紅細胞的數量會高一些,飯后白細胞的數量會高一些;靜脈血和末梢血(手指血)也會有所差異但不明顯,如果一次疾病中多次驗血進行指標對比,同一條件下采血確實更有可比性,但也問題不大。
第二問和第三問,就讓我來叨叨血常規檢查中與感染和免疫相關的“白細胞”。
血細胞在血液里的數量是相對穩定的,取決于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成人與孩子的血細胞正常值差異非常大,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血細胞正常值差異也很大。兒童白細胞平均總數高于成人,不要被“參考值”牽著鼻子走。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 急性感染(特別是細菌感染)、嚴重燒傷、劇烈嘔吐后等情況;白細胞減少,常見于 病毒感染、嚴重(細菌)感染、骨髓抑制等情況;不能簡單看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來判斷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白細胞是免疫系統所屬一大類細胞的統稱,有內含顆粒的白細胞,即 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有不含顆粒的白細胞,即 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他們有不同的外形,也承擔了不同的功能,與病毒作戰的白細胞 和 與細菌作戰的白細胞 主力各不同,要分類來看。
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量 和 淋巴細胞的數量 變化影響。
中性粒細胞,對細菌特別敏感,細菌感染越嚴重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就越高。
中性粒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熟,經歷 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細胞,最后成熟蛻變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人體健康或輕微感染時,血液中一般不會出現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
部分醫院的血常規檢查中會包含中性粒細胞的上述分類,用于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細菌感染越嚴重,身體對中性粒細胞的需求就越大,血液中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就越多——當與細菌進行激烈較量,可能出現中性桿狀核細胞;當與細菌進行殊死搏斗,甚至可能出現中幼粒細胞——戰局越慘烈,被送上“前線”的中性粒細胞戰士就越“年輕”,即“核左移”(因為以前檢查表格不是縱向排列的而是橫向排列的,核左移即指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出現)。
淋巴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發現辨認抗原并將其摧毀、合成抗體等。6月齡后,白細胞分類逐漸以淋巴細胞為主;到4-5歲,淋巴細胞的數量與中性粒細胞的數量接近;7歲后,白細胞分類逐漸以中性粒細胞為主;青少年期淋巴細胞的數量還是高于成人。淋巴細胞增多,常與病毒感染相關,一般會持續2-3周,有時會持續1-2個月。
其他幾類白細胞因為數量本身不多,一般不會引起白細胞總數大的變化。
單核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各種有害物質,包括死亡細胞、細菌、異物。單核細胞是在血液中發育成熟,成長為巨噬細胞后,就奔赴全身各組織投身于免疫反應。單核細胞增多,常見于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也可見于某些慢性感染 如 結核病。
嗜酸性粒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較弱,但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的能力較強,數量不多(不超過4-9%),增多情況與過敏、寄生蟲病、一些皮膚疾病和腸道疾病相關。嚴重(細菌)感染的初期,嗜酸性粒細胞可能一度消失,當它再次出現,常預示著病情開始好轉。
嗜堿性粒細胞,可能參與血液凝固和過敏反應,數量較少(不超過1%),增多情況罕見。
漿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形成抗體。漿細胞在血液中數量很少,健康成人的血液中沒有漿細胞。漿細胞數量增多,常見于伴有淋巴組織受損的病毒感染,如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水痘、麻疹、風疹等。
順便提一句與白細胞無關但在血常規檢查常見的情況,當 血紅蛋白、紅細胞、紅細胞比積 都出現“箭頭向上”,提示要趕緊補充水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