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考研成績登上熱搜,“學歷社會”如何走向“能力社會”?
2 月 26 日,多地 2024 年考研初試成績及國家線開始陸續公布。盡管此次考試報名人數迎來了 8 年來首降,但預估錄取率不會超過 30%,競爭依然很殘酷。
明知大概率陪跑也要投身一試的背后,是不少人對學歷有這樣的認知:本科生去找工作沒優勢,努努力再讀個研或許會有更好的出路。
學歷真的在通貨膨脹嗎?對此,澎湃美數課通過分析 2010 年和 2020 年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來找尋回答,該調查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實施,旨在反映中國經濟、教育等領域的變遷。
如果直接從薪資角度看,不管哪個學歷,2020 年的大學畢業生,薪資都較十年前翻了至少一番。為此我們設置了“薪資優勢指數”這個概念,也就是將工作年收入與當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作比較。
這樣就能直觀地看到,從 2010 年到 2020 年,本科學歷的受訪者中,畢業 3 年內的整體工作薪資優勢出現了較明顯的消失,從 1.89 降至 1.33。
如何理解這種薪資優勢指數的下降?舉個具體的例子,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中,同樣是本科學歷去做會計,在 2010 年的調查中,一位 2008 年畢業的同學,受訪時的年薪是 15000 元,相當于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2 倍。而十年后的調查里,另一位 2019 年畢業的同學工作一年后的年薪雖然達到了 33285 元,但相比當年 32189 元的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優勢已很微弱。
如果說如今本科學歷求職是屬于微弱優勢,那么到 2020 年時,大專生整體上已不再具有任何薪資優勢。畢業 3 年內的大專學歷受訪者,平均工作收入僅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96%。
與大專、本科相比,碩士學歷在畢業 3 年內的薪資優勢指數,相對維持得較好。2010 年,畢業 3 年內的碩士生工作收入相當于全國居民人均收入的 3.34 倍,而到了 2020 年,這一數據略微下滑至 3.19 倍。
何時起,高學歷≠高收入了?
令很多人會感到意外的是,國內“學歷貶值”開始的時間比我們感受到的還要早。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分析發現,從 2007 年開始,高校畢業生整體相對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薪資優勢就已開始下降。
這種優勢的緩慢消退,可以理解為是高校擴招后,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結果之一。2000 年時,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約為 95 萬人,而如今的規模都在一千萬人以上。對就業市場而言,供需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生的就業前景。
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北歐、日韓等國家。例如在挪威,由于大學免費且升學率高,高校畢業生的薪資優勢并不高:相對 25~34 歲高中畢業生,同齡的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優勢指數是 1.07,幾乎與前者持平。
同樣在中國過去的 25 年間,隨著大學生的數量急劇擴張,薪資優勢下滑也成為一種趨勢。首當其沖的是人數最多的專科生,2017 年起,專科畢業生的起薪就不足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薪資的一半。而本科生畢業生的薪資優勢指數盡管還大于 1,但也在持續下滑中。
招聘會上流傳的這句“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順口溜,也從側面印證了學歷的通貨膨脹。
除了卷學歷,還有其他方法嗎?
在分析 2010 年到 2020 年的大學生就業薪資數據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可能會影響學歷貶值的因素。
當把薪資優勢指數的數據細化到地域層面后,我們驚訝地發現,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大學畢業生的整體薪資優勢指數反而下滑得最多,緊隨其后的是中部地區。而在東北和西部,本科生的薪資優勢指數甚至還出現了上漲。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雖然東部沿海省份的就業機會多,但由于高校多、畢業生多,導致了這里的高校應屆生就業競爭度比內陸地區還要激烈。
2020 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等機構共同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東部地區雖然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 51.3% 的就業崗位需求,但大學生向該地區投遞簡歷的比重達到了 57.0%。
供過于求的人才市場現狀,加速了東部地區的“學歷貶值”。在這些省份,大學生想找份好工作,要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除了地域因素,職業發展方向也是影響大學生薪資的重要因素。
下面這份分行業的薪資優勢指數變化,就展現了大學學歷在整體就業優勢下降的背景下,在不同行業的變化情況。
2010 年到 2020 年的十年間,批發和零售行業的薪資優勢指數下降幅度遠超整體平均值,而信息傳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下降幅度則相對較小,指數依然保持在 3 以上的高位,排名也從 2010 年的第 5 位躍升至 2020 年的第 1 位。
但能有幸選對賽道的人一直是少數。教育和制造業在各行各業的 2020 年薪資優勢指數中排名不高,卻是大學畢業去處比例最高的行業。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21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中,教育和制造業是占比最高的兩個行業。
不過,這張呈現過去的圖表無法預測將來,甚至不能準確描述當下。在 AI 等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全球行業都將面臨大洗牌。但它能提醒我們,在學歷內卷的當下,暫緩學歷提升代表著提前交卷,畢竟一味地追求高學歷也不行,選對方向很重要。
甚至,過分期待用提高學歷的方式來追求就業回報,還會帶來適得其反的后果。
高學歷“低”就業,并不少見
每到求職季,有關高學歷畢業生進入低門檻行業的新聞就開始挑動公眾的神經:“中傳 95 后碩士畢業去賣房”“清華畢業生做家政”“北大女博士當城管”……
雖然職業沒有高低之分,但無法忽視的狀況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工作后都有類似這樣的一個疑問:干這份活,真需要這么高的學歷嗎?
個人實際教育程度和職業崗位所需教育程度的匹配情況,可分為教育不足、教育適配和過度教育三種。而我們通過分析 2020 年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后發現,畢業 3 年內的本科學歷工作者中,過半的人覺得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大學學歷。
此外,有研究也顯示,在高校資源最豐富、大學生就業青睞度最高的東部地區,是最容易發生過度教育的地方,也就是高學歷“低”就業情況最多。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盡管做工作時可以沒有高學歷,但找工作時沒高學歷可是寸步難行。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影響自己就業的最大因素始終是工作能力,但學歷因素的排名在 2011 年至 2021 年間逐漸由第 7 位提升至第 3 位。
由于求職中有學歷門檻、求職競爭壓力大,中青社 2019 年的一次調查就表明,過半受訪者覺得高學歷已成為社會趨勢,研究生不考不行,“提升學歷更好找工作”是考研的最大原因。
但我們在去年發表的一篇名為《114萬條招聘數據:考研,真的能帶來好工作嗎?》中,通過招聘數據探究了本科畢業后讀研 3 年和工作 3 年的優劣,發現除了在技術崗讀研能比工作帶來更大的薪資提升,對于非技術崗的研究生而言,求職時工資可能還比不上本科畢業后就開始工作的同齡人。
除此之外,更高的學歷在工作時,甚至還可能起到反作用。在“大材小用”的就業狀況下,很多人會產生失落感。根據我們的計算,相比教育不足或教育適配,過度教育者對自己工作的不滿比例是最高的。
為什么高學歷“低”就業更容易導致對工作不滿?
一方面,過度教育者面臨著“收入懲罰”。李曉光、姚遠的研究表明,同等教育程度的人群中,與適度教育者相比,過度教育者的個體年收入平均要低 8.4%。另一方面,過度教育者在評價自己的工作時,難免會比較:與周圍人比,上了半天學,憑什么收入還比不過學歷低的?與自己比,在工作中得不到提升,越來越退步。只有隨著時間流逝、心態轉變,才能慢慢與“高學低就”的工作和解。
需要強調的是,過度教育僅是比較教育程度和崗位需求的一個視角,并不意味著整體的高等教育已經過剩。1999 年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 10.5%,到 2022 年,這一數字達到 59.6%,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但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根據統計,目前世界上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還有 10 多個實現了深度普及化,也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 80%。
盡管已經完成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但很多人的心態尚未轉變,將學習的第一目標設為獲得學歷,而非能力。
“理性地說,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學歷貶值’是大趨勢,我們應該更關注教育本身。”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從‘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型,只能加速不能停滯。”
“中傳 95 后碩士畢業去賣房”上熱搜,很多人都在感嘆辛苦讀研就當個中介,而新聞主角姚沁文則很坦率地說:自己最初是為了畢業論文去房產中介門店實習,但接觸后發現,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讀研的經歷讓她懂得了“怎么去學習”,并讓她能跳脫出用“帶人看房的工具”的眼光來看待這份工作。
人生海海,你經歷過“學歷通脹”嗎?有擺脫嗎?還是尚在努力應對中?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