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馭龍而升仙——先秦與漢畫里的龍
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先秦及秦漢繪畫中常見的題材。
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的《人物御龍圖》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有關中國龍的繪畫作品,與《人物龍鳳圖》并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龍更是漢代畫像中十分常見的題材,對龍形象的偏愛出于漢代人對馭龍升仙的渴望。
古代典籍中,關于上古神人乘龍而行的記載很多。《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面人身,乘兩龍。”《大戴禮·五帝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濟于流沙,東至于蟠木。“
說到中國繪畫里的龍,不能不提到戰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圖》,這是戰國中晚期佚名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作,1973年出土于長沙子彈庫楚墓一號墓穴,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棺材之間,現收藏于湖南博物院。
《人物御龍圖》 湖南省博物院藏
《人物御龍圖》描繪人乘龍升天的情景。此幅非衣帛畫上端有竹軸,軸上有絲繩,為一幅可以垂直懸掛的幡,應是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銘旌,屬于非衣性質的戰國晚期帛畫。 畫面正中描繪一有胡須的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翹起,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龍尾上部站著一只鷺,圓目長喙,頂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態十分瀟灑。畫的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左下角為一鯉魚。畫幅中輿蓋飄帶、人物衣著和龍頸所系的韁繩,都是由左向右拂動,表現了風向的一致。
秦漢時期繼承戰國的升仙思想,同樣受五行、陰陽學說的影響,對尋仙問藥,長生不老之事十分癡迷。這一時期,人與神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人甚至可以得道升仙,而龍作為升仙的“交通工具”,也更多的出現在了普羅大眾的眼中。
漢畫像磚,武士御龍圖中的龍
出土于陜西咸陽的秦代空心磚上的龍紋,還是蛇的形象。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與現代人想象的龍形象最接近的龍紋圖像,是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現的龍,接下來就是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上的龍。漢畫像石升仙圖中便出現了許多羽人戲龍、仙人騎神獸等畫面。據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相關文章介紹,漢代的龍紋畫像磚有長方形和三角形兩種磚型。磚上的龍有兩種形象:一種是武士御龍圖中的龍,長約88厘米、高約40厘米。這條龍身軀修長,呈波浪起伏之狀,尾巴上卷,身上面裝飾有長條形和圓形圖案。龍頭上有一對長角,角尖呈螺旋狀,龍口大張,露出長長的舌頭和六枚牙齒。圖上只畫出兩條腿,足呈鷹爪狀,有三爪。龍背上有一名手持短劍和盾牌的武士;另一種是畫面中只有一條龍(圖2),龍的形狀、姿態與前一種龍很像,但局部有一些差別。龍角像牛角,又尖又短,沒有舌頭,龍頸下有細細的龍須,后頸有兩條勾云狀的鬃毛,前腿上面有一條長長的帶倒鉤刺的東西。這兩條龍通常被印在同一塊磚的正反兩個面上。這兩條龍是一雌一雄,背上有武士的那條是雌龍,另一條是雄龍。
漢畫像磚,武士御龍圖中的龍
中國龍的發展分為三期:第一期是春秋以前,龍的主要結構形態是蛇身獸頭,呈S或C型,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展現出神秘的力量。第二期是從戰國到唐代,這是龍的形態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龍從匍匐走向飛騰,展現出威嚴與震懾力。特別是在漢代,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上的龍最為典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時期T形彩繪帛畫,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全長 205 厘米,上寬 92 厘米,下寬 47.7 厘米,由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帛畫自上而下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三個場景。其中也有龍的形狀。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
帛畫的下窄部分,以玉璧為界劃分成上下兩層上為人間下為地下。上層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整幅畫最大的龍便是貫穿天上—人間—地下的“雙龍交璧”,兩條龍一條為青色、一條為赤色,呈現出一種奮力向上的運動感。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上的龍。圖片據周天《有龍則靈:尋找漢畫里的“龍”》
河南永城芒碭山的梁孝王漢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氣圖》是漢畫經典,該畫是西漢早期墓室壁畫,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碭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壁畫長5.14米,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后經考古專家通過科技手段對壁畫進行原樣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西漢 《四神云氣圖》
《四神云氣圖》壁畫以朱砂紅為底色,用白、綠、黑等顏色描繪了各種神禽異獸和吉祥圖案。其中,一條巨龍尤為引人注目,它呈“S”形彎曲,占據了畫面的中央,龍身長約7.5米。龍舌卷住了一個怪獸的尾部,龍身覆蓋著鱗紋,背部生有雙翼,足踏云氣和長枝花朵等。被龍舌卷住的怪獸長著鴨嘴、長頸和魚身,身上覆蓋著魚鱗紋,背部長有羽翼。下方的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銜著一枝長花。上方的朱雀長喙啄住了龍首上的一只長角,雀尾長長的飄揚在空中。壁畫四周裝飾著直線穿璧紋和云氣紋等。這幅壁畫展現了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形象,以及各種吉祥圖案和裝飾紋樣。它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資料。
《四神云氣圖》是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因年代久遠、做工精美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這一時期,龍的形象已比較完善,并趨于成熟,一般都是四足、有爪,有鱗甲、長角,口部有須。大部分龍形大同小異,這時期的龍紋具有質樸、雄渾的藝術特征。
漢代的龍有神物、吉祥物多種身份,它既能通天見神,又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因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瑞獸“四靈”之一。《禮記·禮運》曰:“何為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四靈雖有總稱,但在漢畫像石和畫像磚上很少組合于一個畫面。常見者多是龍、鳳在一起,或麟、鳳在一起,更多是單獨的造型。
徐州,漢畫像石中的龍 澎湃新聞 圖
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雙龍 拓片
在徐州、南陽等地的漢畫像石中,龍的元以石板為畫布,以刀為筆,雕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圖畫。漢畫像石上的龍形象千姿百態,在藝術表現上有著鮮明的特色。有的龍矯健有力,騰云駕霧,仿佛要沖破天際;有的龍威嚴莊重,雙目圓睜,展現出一種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氣;還有的龍則與鳳凰、麒麟等神獸相伴出現,共同演繹著神秘莫測的神話故事。
龍與鳳 拓片 江蘇徐州銅山征集 圖片據 《漢畫故事》(中華書局)
四神 拓片 河南唐河縣南關(針織廠)漢墓出土 圖片據 《漢畫故事》(中華書局)
黃龍 拓片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出土,此為《金石索》木刻摹本 圖片據 《漢畫故事》(中華書局)
據周天《有龍則靈:尋找漢畫里的“龍”》介紹,龍有多種,但并沒有精確的分類,特別在造型藝術上很難分得清楚。所謂“黃龍”,只能就文獻的描述來區別。青龍也稱“蒼龍”,代表東方,后來成為東方之神。應龍在龍群中的特點是有翼。它在神話中的功勞是幫助禹治洪水,用尾畫地,形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又曾協助黃帝殺死蚩尤,使黃帝對蚩尤的戰爭獲得了勝利。
青龍 拓片 山東嘉祥縣武氏祠出土
應龍 拓片?山東臨沂吳白莊漢墓出土 圖片據 《漢畫故事》(中華書局)
據《有龍則靈:尋找漢畫里的“龍”》介紹,在漢代畫像石上,龍的種類只能大體判斷。譬如說,很多龍都刻有翅膀,但翅膀有大小。翅膀大的稱應龍,如果同白虎在一起,也就是青龍了。在古人的心目中,升天可成仙,一切人間的煩惱和憂愁都化解了,可謂是最高的待遇和享受。漢武帝在《郊祀歌》第九章《日出入》,感嘆日月出入無窮,而人的壽命太短,愿乘神龍升天,可是訾黃為何不來?應劭注曰 :“訾黃,一名乘黃,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武帝意欲得之,曰 :‘何不來邪?’”可見,這里的“龍”是一匹可以變化為龍的馬,名叫訾黃。我們在漢畫像石上同樣可以看到這樣伴隨著一匹神馬的黃帝形象。
黃帝升仙 拓片 江蘇徐州苗山漢墓出土 圖片據 《漢畫故事》(中華書局)
南陽漢畫《龍虎行》拓片
南陽漢畫《行龍》拓片
(注:本文部分引用《人物御龍圖》、馬王堆漢墓帛畫等相關文獻資料及周天《有龍則靈:尋找漢畫里的“龍”》、徐嬋菲專欄等相關資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