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文化中的龍:源自中國、長身蜿蜒、呼風喚雨
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五個,起源于中國的十二生肖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東亞人的生活中,并指示方向、時間等。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后漢時代出現了“龍有九似”的說法。起源于中國的龍形象如何通過傳播到日本?在日本,龍被如何演繹?
(傳)陳容,《五龍圖卷》,中國 南宋時代?13世紀
在中國,龍被認為有以下特征:角似鹿、頭似駱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而“辰”的一個來源之一是“蜃”。蜃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海怪,形似大牡蠣,能吐氣,并形成海市蜃樓。在江戶時代鳥山石燕的妖怪畫集《今昔百鬼拾遺》,以“蜃氣樓”的名字,描繪了大文蛤吐氣成樓閣的姿態,解說文則是引用中國的史記“蜃是大蛤變成的”的敘述。可見,無論是龍還是辰。它的形象不僅停留在中國,還傳入了日本列島。
日本龍的原型,被視為于日本彌生時代自中國傳入,從而取代繩文時代本土流行的大蛇信仰。
池上曾根遺跡中陶器上的龍形,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
彌生時代后期,龍被引入日本列島。彌生時代的人在陶器上畫龍。在日本和泉市約公元一世紀的池上曾根遺跡里,發掘出繪有彎曲軀體、擁有眾多三角突起紋路的動物壺。作為想象中動物,當時的日本人尚未擁有關于龍的確切形象,目前日本各地約80處遺址中發現了龍畫陶器,且多被描繪在盛放液體的壺或容器上。由此可以推斷彌生人不僅對描繪龍的方式有共同的認識,而且對龍與水有關也有共識。然而,由于當時的日本人從未見聞過龍的傳言,所以無法在器物紋飾上很好地描繪出龍的形態。
1-2世紀,日本龍形的變化。
到了古墳時代,與農耕儀式密切相關的描繪龍等的陶器繪畫迅速抽象化、符號化,并逐漸衰退和消失。龍似乎以弧帶紋的形式出現。弧帶紋可能與首領的象征有關,與龍在中國象征王權類似。弧帶紋刻多用于首領葬禮所用的特制器皿。
來自中國的龍文化,與日本本土的“大蛇崇拜”相結合的,在造型上,加上了日本蛇女的特點。無足是此時區分日本龍與中國龍最為明顯的特點,所以日本神話中記載龍的形象更像蛇。
長谷川等伯,《善女龍王》,安土桃山時代
龍在日本古代經典文獻《古事記》中被稱為淤加美神,在《日本書紀》中被稱為龍神,通常被描述為神秘、強大且有神奇能力的存在。它們往往與神靈和英雄故事相關聯,如龍神掌管水域,是水神和雨神的象征。
《古事記》中,還記載了神武天皇是居住于海神龍宮中的八尋和彌族豐玉姬或玉依姬等女系族人所生之龍;在以出云或日本海為中心的自然崇拜中,八岐大蛇被賦予海、河川與山的象征,也是一種能帶來災難的妖怪。海神素戔嗚尊將其斬殺后,從中取出的日本神器——天叢云劍(又稱草薙劍),天皇將此龍之劍視為守護神而用于儀祭之中。
至飛鳥、平安時期,中日交流互動頻繁,源自中國古代經典《尚書》的四圣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開始在日本流傳,日本龍的形象也越來越接近中國龍。在筑造于藤原京期(694年-710年)終末期的高松冢古墳(位于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的墓葬壁畫上,描繪了守護紫微大帝的四獸,其中就有青龍,其造型與中國唐代的龍頗為相似,且受到來自高句麗風格的影響。
高松冢古墳-東壁青龍
平安時代,隨著《法華經》和密教的滲透,日本的龍逐漸展露出獨特性,漸漸的發展出類似本土陰陽道的龍文化產物——“五龍祭”。
九世紀時,奈良室生寺出現關于“龍穴”的記載,并且伴隨著求雨信仰的實行。在此之后龍穴也出現在各寺廟之間,在中世紀時,開始有龍穴彼此之間在地下相連、龍或者蛇龍在其中來去自如的觀念出現。
在鐮倉、南北朝、室町時代,日本連年戰亂。龍在戰爭中,作為勝利與保護神的象征,龍形的劍和頭盔也常被使用。中世紀末期,自戰國大名里見義賴起,開始使用畫有龍的印章。
十二神將立像(辰神), 京都?浄瑠璃寺伝來 鐮倉時代?13世紀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宋代的文化輸出,尤其是宋代牧溪和陳容的作品對日本繪畫中的龍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為后代日本繪畫中的龍奠定了一個基礎“范本”。
海北友松,《云龍圖》(局部) 桃山時代(16世紀) 建仁寺藏
在日本桃山時代的藝術作品中,龍通常被描繪為神秘和神圣的存在。與中國龍的形象相似,它們長身蜿蜒,有著呼風喚雨的強大力量。無論在屏風畫、卷軸畫,還是用于裝飾建筑、家具、服飾等物品,表現出神秘、華麗的氛圍。
谷文晁,《云中龍》,掛軸
谷文晁(1763-1840)當時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日本畫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不拘一格,并借鑒宋至清代中國的繪畫技法。谷文晁在屏風和隔扇上繪制了許多大型作品,以及巨大的掛軸。
葛飾北齋,富士越龍圖(左,被認為是絕筆,1849年),云中龍(右)肉筆畫
到了江戶時代,龍自富士山云端飛騰的場面被當時浮世繪的創作者一再描繪。比如,尾形月耕的《龍升天》、葛飾北齋的肉筆畫《富士越龍圖》。這是葛飾北齋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甚至被認為是其最后的作品。畫中描繪了一條龍在雄偉的富士山上升天,可以看作葛飾北齋晚年的心像。
葛飾北齋,長野縣寶 龍圖(東町節慶花車天棚畫) 葛飾北齋 江戶時代 1844年 長野縣小布施町東町自治會
在此之前,1844年,85歲的葛飾北齋來到長野縣小布施,花了大約半年時間畫了東町節慶花車天棚,其中就包括了“龍”和“鳳”,畫中火紅底色的龍與深靛色底色的鳳形成基于中國陰陽哲學的對比。
歌川國芳,《龍》,約1833
歌川芳艷,《本朝武者鏡》,1856
從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作品中不難看出,日本大多數龍的形象都保留了唐龍的“三爪”的特征,以及“宋龍”的整體外形。在題材方面,龍的形象主要出現在浮世繪人物的紋身和人物服飾上,也出現于歷史神話題材上。
歌川國芳,《從龍宮取回被盜的寶石》
河鍋曉齋,《曉齋百鬼畫談》,1890
日本明治時代,受西方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影響,這時的日本龍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接連到現代的日本漫畫中,《圣斗士星矢》中的紫龍、宮崎駿《千與千尋》中的白龍也是東方龍形象的體現。在《千與千尋》中,白龍出現在河流、湖泊和溫泉等地方,通常是作為自然力量的象征而存在,擁有溫柔而威嚴的氣質。它既是對主人公千尋的幫助者,也是對她挑戰的考驗者,代表了生命與成長的循環和轉變。
宮崎駿《千與千尋》中的白龍
注:本文部分內容參照博主“sorma鎖碼”《日本“竜文化”研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