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黎明:三峽就是我們的山水家園
湖北秭歸歸州,從事端午祭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老藝人向恒情。黎明 攝
這是極光photo【江河影像】系列第19篇推送。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小移民,都有一個被現代化放逐了的自我”,從《后三峽》到《家園》再到《游山玩水》,這十多年來,黎明在三峽的兩岸行走,用鏡頭去記錄周圍的一切,去行走江河,尋找未知的家園,尋找心里那個未知的自我。
后三峽
1.人水生活
2005年,重慶豐都老城,拆遷廢墟上打牌和打瞌睡的人們
2006年,宜昌三峽壩區,三峽大壩上游二期圍堰爆破現場
2007年,宜昌秭歸三峽大壩前,幾個時尚青年在大壩前的屈原廣場玩耍
2008年,湖北巴東,宜昌到巴東的班船上,燈光下走過的時尚青年
2008年,重慶云陽,巫山到云陽的短班船船艙里的乘客
2009年,重慶萬州,金山水翼船上的小孩在窗口觀賞風景
2010年,重慶奉節,三峽蓄水175米進行時,奉節江邊造船的工人下班回家
2010年,湖北秭歸,端午節,祭江儀式后,一人扛著祭品走過江邊
2014年,重慶巫山,水翼飛艇,幾個年輕人蹲在船艙門口玩手機打發旅途時間
2015年,湖北秭歸,端午文化節,一公安民警在龍頭下維護現場秩序
2018年,重慶奉節,游客在夔門觀景臺觀景留影
2. 景觀之變
重慶云陽碼頭,后三峽景觀之變
重慶萬州江邊濱江廣場,后三峽景觀之變
重慶萬州碼頭三峽蓄水175m前后,后三峽景觀之變
湖北興山高陽鎮,后三峽景觀之變
湖北秭歸歸州屈原祠,后三峽景觀之變
重慶奉節老城,后三峽景觀之變
重慶奉節老城,后三峽景觀之變
3. 三峽好人
重慶奉節,江邊造船女工
湖北巴東,在巫峽口江邊田里勞作的移民
湖北巴東,站在山頂為攝影師帶路的當地司機
湖北宜昌,三峽大壩前的演員
湖北秭歸歸州,傳統木制龍舟手工匠人鄭祥龍
家園
2010年,三峽大壩。
2009年,三峽壩區
2010年,湖北秭歸
2010年,湖北秭歸
2010年,湖北秭歸
2011年,湖北秭歸
2011年,三峽壩區
2011年,三峽壩區
2012年,重慶奉節
2013年,重慶奉節
游山玩水
宜昌梅園
湖北秭歸
湖北恩施
湖北宜昌
三峽大瀑布
湖北宜昌
重慶
重慶
宜昌三峽人家
宜昌夷陵
宜昌三峽大壩
宜昌磨基山公園從后三峽到山水家園
黎明
攝影是場相遇,當后三峽時代來臨,我正好遇見,并身處其中。于是,我出沒三峽,不斷上路,尋找家園。
2003年起的 《后三峽》記錄河湖巨變下的景觀及生活,平實的記錄當下人與水關系史上曾經有過的那種狀態的結束和一段新的關系的開始,記錄峽江人水景觀的變化以及三峽人當下的生活與情感。既不刻意表現偉大也不刻意強調平凡,把正在消亡的平實生活變成人類共同的記憶。三峽對我來說,是一個觀察世界的“元點”,是我的視角和立場。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攝影是失憶的治療,也是癥候。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歷了驅使億萬人流離鄉土的工業化和快得令人失憶的城市化的時代之子。
在我們《家園》的景觀中,在《游山玩水》的現實畫卷中,一物、一人、一山、一水都能折射社會時代的背景。人類是渺小的又是偉大了,在浩渺的宇宙中,在自然的山水間,我們就像一顆塵土,我們必須依靠家園而活;而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又是巨大的,不斷的改造利用自然,不斷的向自然無節制的獲取,開山,填河,造城,冰冷的現代化人造景觀很快包圍了我們。
人們開始離開寧靜卻貧困的鄉村,離開故土和傳統,涌入喧囂的現代都市,欲望不斷膨脹。利益和市場意識形態統治著一切,浮華、虛脫、昏昧的都市生活,使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自然。那門前一條清澈的小溪,村前的一棵大樹,江邊碼頭上的礁石永遠只能印在記憶的畫面里——我們再也回不到原來的家園了,只有滿腹的鄉愁和嘆息。
同樣《游山玩水》過去僅僅屬于帝王、貴族、士人等社會精英階層,而現在一個宏大的、悠遠的農耕文化中國已經遠去,一切都變了模樣。主宰中國山水觀的不是那些文人騷客了,而是強大資本制造的消費商業市場,龐大的游山玩水中國游客們,不過是一個商業社會的奇觀。看似與工作勞作相對的游玩休閑,也依然被權力與資本規訓。
這個荒誕迷離的“后三峽”,這個光怪陸離的“游山玩水”,也正是當下人類發展的一個縮影。其實,我們都是“移民”,我們都是“游客”,不斷離開故土,又到處尋找家園,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被現代化放逐的自我,記錄他們也就是記錄我們人類自己!
與黎明的對談
采訪:曾子珂
1
尋找內心的家園
《后三峽》 黎明攝
極:從《后三峽》到《家園》再到《游山玩水》,您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三峽的一切展開的,最開始為什么會想著去拍三峽的人與景呢?
黎:一個藝術家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長期生活的地方形成他的“世界觀”:三峽對我來說,是一個觀察世界的“元點”,是我的視角和立場。
三峽就在我家門口,我的工作生活時時刻刻與三峽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三峽開始蓄水,家園景觀不斷變化,我開始記錄三峽河湖巨變下的景觀及生活。把變遷后的三峽稱為“后三峽”,這個荒誕迷離的后三峽,也正好是當下人類發展的縮影。同時三峽也是在講“移民”的故事,這個“移民”實際上是講我們人類自己,不斷的離開故土,又到處尋找內心的家園,就好像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小移民,都有一個被現代化放逐了的自我,三峽也象征著中國人的文化鄉愁。
這些三峽的獨特的魅力也吸引著我,特別之處正好我就在這里生活,記錄它成了我的生活,一切那么自然,沒有刻意。
《家園》 黎明攝
極:“哲學是懷著沖動的鄉愁到處尋找家園”,這是您的簽名,您曾說,三峽是您的第二故鄉,與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相比,您心中的鄉愁在照片里面的表達,是怎么樣的一種形式呢?
黎:其實人的一生就是時空的不斷轉換,每個人對于家鄉的理解也不一樣,我們有兒時的故鄉,長大后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離開了故鄉在他鄉有了新家,甚至我們不斷上路,不斷漂泊處處為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是我們心中的家都是一致的, “哲學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我們都在尋根,懷著不安去找尋內心的安定,精神的家園。
家鄉應該對每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而我大學就離開了故鄉,工作之后就在宜昌安家了,它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攝影如奇遇,從我2002年到三峽,我正好與這個巨變的后三峽時代相遇,于是我經常出沒三峽,記錄這些河湖巨變下的人和事。
攝影也是一種流放的方式,不斷上路,去遇見,去尋找,那山,那水,那人。山河故人,他們都是我的鄉親,都是三峽好人,看見一張張面孔、一個個身影,其實都是一個個故事,我會想起當時的情景,回憶起故鄉的往事。“照片就是你的鏡子,就是你。”畫面中那個的山水就是我們的家園。故鄉在他處,經常走三峽,就是在回家,回故鄉的感覺。我心中的鄉愁就是不斷上路去遇見、去尋找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園。
《游山玩水》 黎明攝
極:到現在,您圍繞著三峽的一切進行了10多年的拍攝,現在會看自己的作品,心境會有改變嗎,對三峽的看法會有改變嗎?
黎:其實時間像流水,回過頭來是十五年也是一瞬間,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因為拍攝三峽也就變成了一種生活,對于我們身邊的生活,好像每天都差不多,但是當你回過頭來看,5年、10年、20年甚至100年后,再看這些變化就很大了。如果沒有留下影像的記錄,我們甚至無法找到回憶的坐標和通道了。
每個平和真實的影像最后都是記憶的痕跡。只有攝影會一模一樣地再現那個客觀的世界。所以每一張畫面都應該是神圣的,它就是為那些正在成為過去的人與物在留遺照。在這個意義上其實沒有什么是單一不變的,恰恰你持續關注一個事件更能看到社會景觀與生活的深度變化。而這些變遷的生活與景觀看似三峽特有的,實則是整個社會發展中共同呈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記錄是有意義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這么多年拍過的照片,心中有太多的感概。看見時間的力量,覺得越是早期的片子越發珍貴,也有太多的遺憾,可惜時光不能倒回,不能重來一次,我們只能在現在抓緊時間繼續記錄成為明天記憶的瞬間。現在的心境可能趨于平靜,更多的是情感會讓我一次次重復上路,遇見那些山水之間的相同或不同的人和事,記錄下他們和我自己在路上的感悟,讓我樂此不彼,成為一種習慣。
對于三峽,我現在的看法它就是國人的山水家園。我們要做的就是不做現實的俘虜,去尋找這個未知的家園,平實記錄后三峽時代的山水家園社會景觀及家園中人們的生活與情感,既不刻意表現偉大也不刻意強調平凡,關注當下,把正在消亡的平實生活變成人類共同的記憶。
2
他們是標點,渺小,沉默,卻不可或缺
《家園》 黎明攝
極:《后三峽》是以變遷后的三峽為背景,而進行的拍攝,照片中多以人像為主,來描述當時人們的一個生活狀態,而《家園》則是用黑白格調,其中的人物在大場景中是顯得渺小的,到最近的《游山玩水》,您則是用照片記錄的三峽大壩現在的情景,也是當代人們現在旅游的一種狀態,為什么作品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黎:《后三峽》拍攝的是變遷中的三峽生活景觀,拍攝主體是人水生活與環境肖像,所以必須走進他們的生活,在船上,在岸上,在新舊城鎮里。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甚至與他們交流最后才來拍攝。畫面中的主角是人物以及他們的生活,并且是非常真實的彩色紀實風格,拍攝主要用的是135單反與120中畫幅。
《家園》采用了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拍攝主體看上去是比較詩意浪漫的黑白山水風景,實際上是我們現實的河湖巨變的家園景觀。特別想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園的關系,會把所有的景物、人一樣對待;并不想強調具體某個人,而是強調一個場景中的故事、情緒和趣味,以及它們是在怎樣的一種現實背景中發生的。所以畫面中的人是非常小的,很多還是背影,都很難看見面孔,他就是風景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成為這一片灰蒙蒙風景中的一個點,就像一顆小樹,小草一樣。他也許就是冥冥中的你和我。他們都是故事和情緒的載體,都是敘事的符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宏大敘事景觀中,他們是標點,渺小,沉默,而不可或缺;他們甚至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字符,有屬于自己的音節。他們是失語的龍套,主角的人肉背景,被零度情感的群眾演員。這次我需要的是在視覺上選擇了景觀攝影的方式,用大畫幅相機,以遠距離、鳥瞰的視點,樸素、平靜的拍攝,選用黑白詩意的表達,再現家園中的獨特景觀。
《家園》是用一種詩意的敘事景觀的拍攝方式,思考人類與土地與山水家園之間的關系,借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哲學思維,回歸到人類精神家園的思考。而《游山玩水》是更加直接的展示當下中國超真實的人與山水關系的長卷,山水間的人們不是在勞動或做其他的事,而是在游玩、休閑、欣賞風景。大量游人與山水景觀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當下各種各樣壯觀的“游山玩水”的景觀,也就是中國當下的旅游消費景觀,中國人的“山水觀“。怎樣把玩山水,游山玩水,這是國人在物質生活滿足之后,一種精神生活的體現,所以看似簡單的旅游畫面,恰恰能夠反映中國特定時期的國人的精神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又選擇了絕對真實的彩色,讓人去關注畫面本身里面的內容最重要的,通過畫面內容強化自己表達的觀念,回到觀看的原點。
《后三峽》 黎明攝
極:您在《后三峽》系列中有些作品是拍攝某個人物在三峽蓄水時期的生活狀態,您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故事可以分享給我們。
黎:拍攝三峽已經15年了,有太多的故事了。記得是2006年有一次在三峽的班船上遇見一個從外地回到三峽故鄉的青年,被我們記錄三峽故鄉生活打動,同船一路聊天上水至湖北與重慶交界的培石碼頭并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最后我們受到隆重的接待,記得當時他家正在舉行一場喜宴,高朋滿座,左鄰右舍都來了,我當時給他的這些鄉親都拍攝了肖像,他們都很高興,最后我們還專門給我們另外開小灶加了一桌,喝著包谷酒,在三峽深處,暢談人生與理想,最近看見這些照片還記憶尤新。
十多年前去巴東神農溪拍攝“三峽最后一個纖夫”宋文剛的情景,至今也時常浮現在腦海。他是那么的熱情憨厚,在巴東神農溪里劃著小木船向我而來。那時他已經快70歲了,還是那么健碩。上岸后,他開著一輛三輪車走了很遠的山路把我拉回他家。我看見滿頭白發的他,在鄉村的道路上前行,夏天的風在耳邊呼呼作響,我有一種回到了故鄉的感覺,感覺特別溫暖,中途到小賣鋪他故意休息請我喝啤酒,到他們家后一起吃臘肉、繼續喝酒,睡他們的床,然后講述他自己的故事。每年殺年豬的時候都給我打電話,說黎記者你們上來吃年豬吧,這些對我來說都很感人。一晃出入三峽10多年,到過幾次神農溪卻沒見到老宋。
2017年一個機會去拍攝神農溪旅游,如今這里每年都有大型的纖夫文化節,大力推廣纖夫文化,10年之后我在那些神農溪纖夫漂流的船里又看到了老宋,我太激動了,我故意等到坐在他的船上,時間太久了,我與他打招呼,開始他還沒想起來,但是依然是滿臉的熱情。10年了,他依然是船老大,我看他一點都沒老,在船頭他掌舵,在激流亂石中,輕易的避險,精神依然抖擻。這次他是帶著一船游客浪遏飛舟,我只是靜靜拍攝他,看著他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不敢去打擾他。后來我們到達了漂流的終點,才敢與他上前說幾句話,他又要我與他一起上船再到他家里去做客。他的一生真不簡單,辛苦拉纖,一輩子與水打交道,賺錢供自己的的幾個孩子上大學。自己都已經70多歲了,依然倔強地在他一輩子拉纖的河流上為旅游公司清理河道然后繼續為游客服務。他并不是差錢用,而是覺得要勞動,要證明自己還能做點事。他靠雙手過著簡單知足的生活,這就是樸素的三峽人,始終與水相依,心態樂觀。像這樣樸素的三峽好人太多了,看似平凡的每個人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只要他愿意敞開心扉,都值得我們去記錄,都是有意義的。他就是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國人,記錄下他們的故事也就是記錄我們自己。
《后三峽》 黎明攝極:后三峽系列作品中有些是同一場景的前后對比,這是否也是您十多年內心的心境改變的一種表達呢?
黎:是的,每年10月蓄水前后,我都要去三峽庫區的的城鎮拍攝,每次都坐普通客船跟三峽移民一起行走,從一個碼頭到另外一個碼頭,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三峽水位從135米到156米到175米。江水每天都在靜靜的漲,很慢,有時一天不到一米。但相對億萬年造就的三峽,今天,幾年甚至幾月就讓它河湖巨變,實在是太快了。對于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峽江兩岸的原住民的生活,在這一代發生的改變更是顯得是“日新月異”。高峽平湖,百萬移民,那些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人類改造自然的痕跡,以及人類在家園中的生活最終體現在那些不斷變化的景觀上。最開始我每個重要的點都去拍攝正在變化的景觀,真實地記錄。后來我去的次數多了,發現我會在同一個地方不同的時期拍到了蓄水前后的不同景觀,就這樣我就有意的補充拍攝,每碰到一個你去過的地方,就找出原來的照片再來找同樣的角度去拍上一張開始了我的景觀對比系列專題,可是有的地方蓄水了,你再也到不了那個地方,有的地方樓房建高了,你再認不出你原來的機位了,再也找不到參照物了,真的有點像刻舟求劍的故事。
我們在歲月的長河里用攝影畫上記號,其實永遠也找不回曾經的“歲月之劍”,但是我們能夠根據這些印記回憶道曾經我們故園的光景與風物。這些對比的景觀,是我們人類改變自然的力量。在水的下面那是我們曾經回家的路,是我們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3
最樸素最本真的記錄與表達是最可貴的
《家園》 黎明攝極:觀看《家園》這組黑白作品的時候,總覺得它是一種詩意的寫照與記錄,有種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感覺,這跟您學習美術的經歷有關嗎?
黎:作為藝術的攝影,呈現的形式首先要考慮他美學上的意味。所有的形式最終都是為你表現的主題與氣場(或情緒)服務的,學習美術特別是中國畫,對于理解傳統中國文化、對于作品的意蘊和哲學的把握有很大幫助。
《家園》的創作,客觀上照片的灰白,跟三峽獨特的地域有關,一個人造平湖,一個峽谷地帶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氣,還有大面積的水面都形成了灰白色,這正好暗合了中國水墨山水畫“計白當黑”、“以無當有”的傳統,形成了詩意黑白山水畫的意境。其次所有的人物在現實山水間都是渺小的存在,在美學圖式上也是想契合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一個漁翁、一只小船,從此不再是荒野,人類文明侵染著山水,只是當下我們對山水的情誼卻變了。宏大現實世界景觀圖景中加入渺小人類參與其中的敘事片段,大的場景和小的人物并置,同時主觀上我選用了特別的德國大畫幅黑白低感光度膠片,更加突顯細膩灰白蒼茫的畫面。讓那山、那水、那人都融入到一種故土的古樸懷舊情懷里,用一種復古的技法和傳統山水畫的圖式展現現代化進程中異變的家園景觀。通過這種美學在理性的景觀攝影里加入了感性色彩。
極:有什么特別的攝影技法可以傳授一下嗎?
黎:攝影技法只是手段,不要去追求技法本身,我想告訴大家回到原初,最樸素最本真的記錄與表達是最可貴的,最成功的技法就是你看不出你的技法,或者毫無技法。
《游山玩水》 黎明攝極:因為自己是00后,現在看這組作品可能會有一種時代變遷的感覺,可能更多的引發的是自己對現在時代的一種思考,從老三峽到現在的三峽,從攝影的藝術追尋到現在的全民攝影,您如何看待當下這個時代的一些東西呢?
黎:如何看待三峽,如何看待家園,如何看待山水,如何看待攝影,其實都是如何看待這個時代一樣的。三峽只是一個原點,他就是我們的故鄉,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根,都在尋找內心家園。在這個全民攝影的年代里,我們有的時候都是那些在游山玩水的人們一樣,分布在山水之間,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存在,看上去不一樣其實都是一樣的,而每個人又變成了這個山水社會中的奇特景觀,我們都是“移民”,我們都是“游人”,我們可以被安排,我們也可以頑強的像野草一樣在荒原的野蠻生長,我們是那從眾的人山人海的游客,也可能是那孤獨上路的行者。
我們現在時代處于一個山水社會,就像山水畫的散點透視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焦點,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在這多元的社會更要認真看到社會景觀的背后,看到世界萬物就是你與我的關系,做一個心中有山水的見證者與書寫者很有意義。
極:最近有什么拍攝計劃呢,這次又想用一種什么樣的角度去記錄三峽呢?
黎:三峽還會繼續,也會繼續”游山玩水”,繼續行走江河,去尋找未知的家園。
極光photo近期推出“江河影像”系列,精選國內外優秀攝影師們關于江河的作品。此系列正合極光視覺將要推出的“江河影像?個人記憶”影像征集與資助計劃,激發和資助年輕攝影師關注身邊的“江河”,如果你也有關于江河的作品,歡迎聯系我們投稿!
采訪&編輯:曾子珂
關于攝影師
黎 明
攝影師、策展人、媒體視覺總監,湖北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碩士。個人曾獲亞洲十佳先鋒攝影師、中國十佳新銳攝影師、新浪年度紀實攝影師、三峽藝術明星獎、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扶持項目資助等。十多年來,以家鄉三峽為元點先后創作了《后三峽》、《家園》、《游山玩水》等系列專題作品。作品在平遙、連州、大理、臺北、法國等國內外攝影節展覽,在國內外專業媒體發表并被博物館及機構和個人收藏,出版個人攝影專著《黎明:未知的家園》。
部分展覽及活動:
2017年 《三峽游記》法國普羅旺斯攝影節中國年視覺交錯單元
2017年 《山水家園》攝影個展 宜昌益美術中心
2017年 《游山玩水》攝影上榜第四屆中國年度攝影排行榜
2016年 《后三峽》紀實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扶持項目立項
2015年 《家園》、《三峽游記》參展首屆加德滿都國際攝影節
2015年 《游山玩水》麗水攝影節展覽 獲優秀展覽獎
2015年 《游山玩水》連州攝影年展 青年攝影師展
2015年 《三峽游記》重慶長江當代影像雙年展
2014年 《家園》參展第五屆濟南攝影雙年展 獲優秀攝影師獎
2014年 《后三峽》參展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 獲最佳攝影師提名獎
2013年 《家園》獲色影無忌中國十佳新銳攝影師 常州新銳攝影師聯展
2013年 《三峽游記》麗水國際攝影節展覽獲最佳展覽獎
2012年 《家園》第四屆大理國際影會首屆亞洲先鋒攝影師展覽 獲亞洲十佳先鋒攝影師
2012年 《家園》 參展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 獲最佳攝影師提名獎
2009年 《三峽游記》參加“混合與分享”CC綜合藝術展 北京 映藝術中心
2009年 《三峽 三峽》第九屆國際平遙攝影大展三人聯展
2009年 《三峽情景》第八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暨首屆大理國際影會
2008年 《三峽情景》第八屆國際平遙攝影展 中國當代新紀實攝影聯展
個人網站:http ://www.limingfoto.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