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字技術助力戲曲煥新,網友點贊: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之美!
京劇《梅妃》的“驚鴻舞”,長袖盈懷,舞若蹁躚。臺上演員如驚飛的鴻雁,臺下觀者則無不為之贊嘆。因為難度高,這出戲如今演者甚少,欣賞機會寥寥。但現在,騰訊多媒體實驗室運用6DoF技術,不僅可以用影像將驚鴻舞解構,而且可以放大、縮小調整任意角度,360度觀看舞者的每一個動作、表情和細節。
2月2日,一場主題為“當科技遇見戲曲之美——甲辰龍年小年夜戲曲煥新”的直播活動中,來自京劇、越劇、昆曲、川劇的四位年輕代表不僅現場展示了戲曲驚鴻舞之美,所有嘉賓更是通過鏡頭,體會到了全新的6DoF技術所帶來的全新數字觀賞體驗。
這場直播是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下,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聯合騰訊共同發起,同時也是騰訊“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行動”的開篇。除了6DoF數字技術,騰訊首批AI修復的50部“近百年典藏”經典劇目,也在直播中首次亮相。修復前后的影像對比,讓不少人感受到數字技術為戲曲所帶來的“煥新體驗”。
在這場全程以豎屏沉浸直播方式呈現的戲曲之夜中,數字技術和戲曲文化跨界融合,觀眾通過高清視頻的獨特視角,體驗到戲曲的詞韻之美、程式之美、影像之美和煥新之美,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魅力。超700萬人在線觀看了這場云端戲曲盛會,很多觀眾被戲曲圈粉,“這才是真正屬于中國的美”。
“文化遺產一直面臨著保護難傳承難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數字科技不僅能夠永久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還能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生。”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表示,騰訊在兩年前成立了數字文化實驗室,開始系統化地挖掘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助力傳統文化傳承和數字科技深度結合。而這場直播,只是“戲曲煥新”的一個起點。
目前,該行動已經用AI技術修復50部經典戲曲作品,未來還計劃建設一個戲曲的數字資源庫,使之成為一個永久保存并與大眾共享的戲曲藝術平臺。用數字技術助力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教學和科普,并推動戲曲文化面向大眾層面的創新傳播。
數字技術,為戲曲傳承保護帶來想象空間
一曲京劇《穆桂英掛帥》經典唱段融合阿卡貝拉的創新表演,拉開了小年夜“戲曲煥新”直播的大幕。“抖水袖”、“臥魚”,舞臺上,演員們以各種戲曲程式和“手眼身步法”,一招一式盡顯戲曲表演的意境和神韻。大屏幕上,“抖水袖”這一經典戲曲程式,也以逐幀360度高清拍攝的視頻呈現。
展現戲曲極致之美的同時,這場直播也蘊藏著諸多數字技術。科技和戲曲的融合,對古老戲曲的傳承保護,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逍遙津》《九江口》《古城會》《天仙配》《花木蘭》《寶蓮燈》等劇被重新組合成一段近15分鐘的高清影像合輯,不僅眾多老藝術家風采重現熒幕。最重要的是,AI修復技術的運用,使這些珍貴的戲曲劇目資料,得以“修舊如舊”的同時提升清晰度。
據介紹,此次首批修復的50部經典影像兼顧了劇種的多元化和經典性。涵蓋了京劇到昆曲、越劇、川劇、豫劇、評劇、粵劇,黃梅戲、淮劇、秦腔、河北梆子等各種劇種。但由于這些影像大多拍攝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且多以膠片、磁帶為存儲介質,不僅存在殘缺、抖動、劃痕、閃爍、噪聲、模糊等各種問題,影像中還涉及場景切換、燈光變化,給AI算法帶來一定的挑戰。
最終,借助AI影像修復等數字化技術完成的作品,不僅填補殘缺,還更注重視頻的細節和質感,讓最終的呈現更細膩鮮活。例如人臉修復環節,通過人臉檢測、人臉修復和融合模塊等技術,模擬、仿真,最終生成人臉的細節,已經可以精確到每一根頭發絲和睫毛。此外,在“抖水袖”和“驚鴻舞”視頻中,6DoF技術高清展現了演員手腕轉動、眼波流轉等十分微小的動作和情緒。
傳承困境下,戲曲數字化留存保護的迫切意義
戲曲在數字時代究竟面臨怎樣的困境?數字技術究竟又能為戲曲做什么?這是“戲曲煥新”啟動之初就開始思考的問題。
過去一年來,在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指導下,騰訊公司聯合澎湃新聞、全國各大院團及專家團隊,啟動了“中國戲曲文化數字煥新”項目調研,深入探討數字技術在助力保護和傳承中國戲曲文化的價值和可行模式。
根據專家的研討內容總結發現,中國戲曲文化長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核心價值與時代發展的隔閡、展現形式過于傳統、行業人才匱乏、觀眾市場萎縮等眾多問題。尤其在傳承保護問題上,更有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受市場需求不足、技藝失傳、資金短缺以及文化傳播受限等各種因素影響,中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瀕危劇種數量逐年增加,且年輕一代從業者的技藝水平相比前輩藝人,更是有著較為顯著的“藝術流失”。
諸如600年歷史的世界級非遺昆劇藝術,在明清鼎盛時期,曾有折子戲近3000出。解放初期“傳字輩”演員們則傳承了600多出劇目。之后傳至“昆大班”一代藝術家尚存200多出。但現在,年輕一代的昆劇演員,全部能演出的昆劇劇目也就100多出。昆劇傳承面臨著代際衰減的問題。
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就多次提到,昆曲劇本有文字記載,表演卻沒有錄像。“‘傳’字輩那一代已經流失得比較厲害了。我師從‘傳’字輩的沈傳芷,并得到昆曲泰斗俞振飛親授,但比起老師,自己會的戲還是少。當下年輕演員會的戲也許更少,還存在唱念不夠規范的現象。”
因為缺乏系統的影像資料,年輕演員想要學戲,專業研究者想要看戲,也都會面臨一些資料匱乏的窘境。另外,資料的版權問題也成為戲曲傳承的現代化掣肘之一。戲曲門類繁雜、流派眾多,由于歷史原因導致部分影像資料的版權確權非常困難,也為數字化戲曲資料庫的建設制造了障礙。
也正因為此,戲曲數字化的記錄與保存工作對于戲曲藝術傳承保護顯得至關重要。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就提出,要“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做好戲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
這些年,數字化技術在傳統戲曲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就采取了數字拍攝技術,對地方小眾戲曲及瀕危項目進行了有效地收集和整理,已經形成了約1800部、2500小時的珍貴影像資料。
但由于傳統戲曲資源體量大,目前僅有部分劇種得到相對完善的整理。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助力戲曲傳承發展,如何對珍稀曲目進行數字化搶救、如何建設戲曲文化基因庫,讓傳統戲曲煥發新生,正成為各界越來越關注的課題。而目前,騰訊首批AI修復的50部劇目,以及計劃搭建中的數字資源庫,都成為這一塊課題在當下備受矚目的舉措和行動。
用科技的方式,參與締造戲曲新的生態和業態
在留存資料保護傳承的同時,數字技術對于戲曲的傳播同樣重要。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看來,“古老的戲曲藝術要追上這個時代,擁有新的觀眾,一定要利用新的媒體、新的科技的方式。”
他提到,現在大量的年輕人,實際是通過數字的載體,接觸到了傳統的戲曲。從線上開始,走向線下的劇場。在這樣的一個開放、包容的空間里,科技能夠更加有效推動傳統的戲曲融入當代,融入新的受眾群體。
事實上,受限于戲曲在歷史觀念、表達方式和演出風格上的傳統約束,古老的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觀眾群體中始終有不小的傳播局限,在價值傳遞和精神共鳴上也出現了一些代際隔閡。
在專家們看來,隨著時代變遷,如何合理使用數字化技術,助力傳統戲曲創新,借助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渠道和形式,讓更多年輕人參與戲曲的欣賞、表演和創作,建立起戲曲與年輕觀眾的聯系,是保護傳承戲曲文化的重要途徑。
騰訊的“小年夜戲曲煥新”直播就是一次傳播上的全新嘗試。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希望更接近年輕人。參與了直播演出的紹興小百花越劇藝術傳習中心演員周怡就表示,數字技術不僅讓經典影像作品實現修復和保存,還能在傳播媒介、價值重塑等多方面提供創新思路,讓傳統戲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北京京劇院王夢婷也認為,新的形式有助于拉近傳統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激發年輕人對戲曲的興趣。
事實上,數字技術能為戲曲所做的還有很多。“影像是二維的,但戲曲是三維的。數字技術能夠將戲曲以三維的方式呈現,觀眾可以選擇不同角度、位置觀看表演。”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相關同志表示,修復后的戲曲作品通過VR沉浸式呈現,不僅能增加傳統文化的互動性和娛樂性,還能為戲曲教學、研究等呈現更多細節。
此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還能為戲曲版權問題提供最優解。未來,數據化、線上化的“數字戲曲資料庫”,不僅為版權保護、數字信息化存儲提供有效工具,也為戲曲的市場化運作、版權確認提供高效助力。
“數字技術一方面能讓戲曲影像得到修復,再現老藝術家們的風采,同時也能在傳播媒介、價值重塑等多方面提供創新思路,讓傳統戲曲‘活’起來。”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喬慧斌肯定了數字技術在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價值。
王馗則表示,“戲曲煥新”的意義,實際是把這些年來可見的資源,從保存到珍視,從一線單傳變成了真正的共享。“這種共享不僅僅是行業內部演員之間的傳承、流派的傳承,它還把這個成果和它的受眾建立聯系。”
他總結說,科技在戲曲領域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推動新生態、新業態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科技手段,古老的經典作品和曾經輝煌的藝術風格得以重新呈現在當代審美視野中,煥發出新的魅力。
而對于始終在技術實踐前沿的舒展看來,數字技術永遠是個工具,最關鍵的是,要讓這些技術能夠面對整個戲曲行業,去參與并解決發展傳承上一些卡點和斷點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