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財政如何行穩致遠?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化解地方債風險
改革再出發,又到進行時。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穩中求進、先立后破。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就是要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總要求,更好地發揮財政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
一、從大包干到分稅制,理順中央地方財政關系
從國家治理視角看,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經濟的放權讓利啟程的。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1994年分稅制改革前,財稅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轉變原先“統收統支”分配格局,在城市體制改革中引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成功經驗,通過放權讓利調動企業與地方積極性。包括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試行企業利潤留成制等政企關系和財政分級包干體制,各級財政分灶吃飯,上下級財政間“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補”。
在調動地方特別是沿海地區發展經濟積極性上,財政包干體制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也加劇了區域經濟競爭和財力失衡,并出現了地方稅外收費、稅基侵蝕、預算外資金膨脹現象,中央財政縱向宏觀調控能力和橫向財政調節能力被明顯削弱,財政收入的“兩個比重”分別從1979年的28.4%、46.8%下降到1993年的12.6%、31.6%,地區間財力的過度失衡導致地方保護主義,不利于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博弈形式核定的財政包干基數和上繳定額,受人為影響大,地區間苦樂不均,既不規范也不公平。需要頂層設計,以制度形式規范政府間分配關系。
分稅制作為一種財政分配制度,是大多數國家處理多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有效實現形式。我國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以法律和制度形式規范了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建立了地區間發展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既充分調動了中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也維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順暢運行。分稅制所建立的各級財政穩定增長機制和轉移支付制度,對均衡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作用積極。
分稅制改革按稅種收入歸屬劃分為中央稅、中央地方共享稅和地方稅,形成了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稅制框架體系。考慮到地方財政既得利益和區域間均衡發展需要,分稅制還設立了以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制度為基礎的激勵約束機制,即以“兩稅”增量返還調動地方增收積極性,解決預算外資金不進籠子問題,以“標準收入-標準支出”為基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分稅制明確了各級財政的利益邊界,理順了中央地方財政分配關系,充分調動了全社會合力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增強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和橫向財政調節能力。2009年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2.4%,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占比也達到79.7%,稅收返還與財政轉移支付占比結構達到17:83。
二、健全現代預算制度,提高財政統籌力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作為分稅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對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后也一直在規范完善中。
一是將各類財力性轉移支付簡并為一般和專項兩類,分別用于均衡地區間財力差距、實施中央特定宏觀政策和重大戰略目標;
二是在結構上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
三是規范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管理、約束和績效評價制度。
當然,隨著財力的集中,下級財政對稅收返還或轉移支付的依存度也在提高,基于預算平衡視角,下級財政直接財力與支出責任不能自求平衡時,只能求助于預算外收入或依賴于稅收返還或轉移支付,一些地方出現了財政赤字并累積成或顯或隱的地方債務。
一是原歸屬于地方財政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在2002年劃入共享稅,中央地方分享比例為60%:40%;二是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地方失去其主體稅種,增值稅的地方直接分成比例從25%提高到50%,地方財政的共享稅依存度再次提高。加上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支出責任調整,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級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沖擊等因素,地方財政靠“分稅”的直接財力與其支出責任已不適配,一些地方對土地出讓金等政府性基金的依賴度很高。2014年修正的預算法,明確將所有財政收支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賬”全口徑納入財政預算,各級財政的統籌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目前財政預算的統籌力、控制力和約束力仍有不足,財政支出績效有待提高,科學界定財政的職能邊界,提高各級財政事權劃分與支出責任的適配性,把握好稅收返還與財政轉移支付的激勵約束尺度,增強各級財政可持續性,還有很多潛力可挖。
新一輪財稅改革應鞏固現行共享稅為主體的分稅制,保持稅收負擔和財力格局總體穩定,明晰收入權利和支出責任的邊界,提高各級財政的權責適配性和運行績效,以最大公約數重塑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
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上,我們該如何作為?
一是要健全標準科學、規范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提高財政收支四本賬的預算統籌力度,提升預算管理的系統性、有效性和集約性;
二是要健全激勵有度、約束有力的轉移支付體系,尊重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規律,完善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和可及性保障;
三是健全執行有力的預算硬約束機制,規范政府收支行為,樹立無預算不支出的財政理念;
四是注重提升財政資金使用質效,完善績效評價制度,推進預算項目資金的全過程、全流向、全生命周期監督機制的運行。
三、統籌化解地方債風險,實現財政行穩致遠可持續
大包干體制下,地區間財政苦樂不均,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現象逐步顯現,中央財政也因為支出剛性和增產不增收的矛盾而捉襟見肘。1981年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首次恢復發行國債,1987年又發行了國家重點建設債券,以彌補基本建設資金缺口。到分稅制實施的1994年,國債發行額達到1138億元,相當于同期中央財政收入的26.2%,但當年中央財政仍有赤字574億元。
分稅制改革后,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和橫向財政平衡能力明顯增強,而地方財政對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的依存度則逐年提高,雖然其時預算法不允許地方財政編制赤字預算,但仍有地方需要透支借債才能維持財政平衡,并逐漸累積成或顯或隱的政府債務。面對現實,財政部在2009年首次為地方代理發行債券2000億元。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市場的興起,一些地方在國有土地出讓中獲得了超額政府性基金收入,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達到8.7萬億元,相當于同期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78.3%,這很考驗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那些無力挖潛土地財政的欠發達地區,則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更加依賴。
土地財政也并非能“坐地生財”,能溢價的土地往往需要相應公益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而當房地產沾上金融屬性后,政府土地收儲和增值開發投入很多要靠借債運轉,逐漸累積成地方財政的隱性債務,一旦房地產市場收縮不能如期出清,很容易引爆金融和地方債連環風險,并累及上級財政。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換擋期,經濟下行也會帶動財政下行。持續性的減稅降費形成的財政收支缺口,也將累積債務風險,對各級財政的可持續性是一種考驗。
因此,統籌與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實現財政的可持續性,亦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破解目標,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放眼長遠,在“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中行穩致遠。
一是要堅持動態化解原則,在總杠桿率可控條件下,接續安排適當規模地方專項債,重點投向重大項目、重點領域和投資價值高的區域,引導帶動全社會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放大效應;
二是要統籌運用專項債,在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獲取專項債投資的價值回報,在投資增值中化解債務風險;
三是以合理審慎原則確定赤字率水平。財政赤字是形成和累積地方債務的基礎,“以進促穩”,就是要在發展中化解債務,以適度赤字保持適度擴張的支出規模,兼顧民生支出剛性和投資發展實際,為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留有后手和財政空間。
四是構建地方債務管控長效機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合理審慎確定地方債規模,化存量、抑增量,從嚴管控隱形債務。可從健全地方債務責任約束與監督機制著手,完善地方債務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加強專項債項目審核,嚴肅違規舉債責任,嚴禁超財力可能過度舉債,以切實防范地方債償付風險,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作者嚴才明為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兼職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