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羅振玉在蘇州辦學
原作者:王道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羅振玉作為近代國學大師,一生經歷豐富,在金石學、敦煌學、農學界都頗有建樹,被稱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農學家、教育家等。他興辦教育,倡導新學,甚至后來走入宮廷就職,堪稱傳奇。他在蘇州曾創辦了一所著名學堂,至今還是蘇州教育的一面旗子,培養了很多的人才。而他在蘇州不過一年半的時間,也是有些謎團,不妨做一次追溯。
羅振玉像 圖源網絡
1
小天才倡導新學引關注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是癸卯年,那年正月下旬,作為清政府雇員身份羅振玉正在蘇州辦差。時年正月廿六日(2月23日),羅振玉突然接到淮安家中的急電,范夫人(羅母)去世,請他趕回。
范夫人即羅振玉的母親,出生浙江上虞名門,對于羅振玉的啟蒙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羅振玉在著作《上虞羅氏枝分譜》中記外祖父范以熙:“字詠春,副榜舉人,候選光祿寺署正。富藏書,著《淮壖小記》《淮流一勺》,以補正方志;他著作甚多,皆未刊行。交游遍海內,學行冠一時。”
范夫人于困苦之中對羅振玉仍重視教育,而且對于左右鄰居,也總是想方設法義助。當時有不少人吞食鴉片自殺,范夫人就備好了解藥,吩咐羅振玉去送解藥,即使是深更半夜也不要耽誤,可知范夫人慈悲為懷。因此她的去世也引起四鄰們的哀痛悼念。
羅振玉臨《石鼓文》 圖源網絡
羅振玉四歲識字,五歲入私塾就讀。由于家族經濟紛爭,再加上羅家孩子也多,家庭狀況市場陷入困境,羅父外出補缺就任,家里就留給范夫人掌管,羅振玉雖為三子,卻深得父母信任,幫助母親處理家務。因此只得在夜里苦讀經典,他好古學,熟讀詩書,喜歡石刻、古碑、《石鼓文》等,還親手拓《石鼓文》自賞。一部《皇清經解》,他研讀三遍,對經史考據學、金石文字學大有興趣和長進。十九歲那年就有著作《讀碑小箋》刻梓,當時是母親范夫人把自己戴的簪珥典當,可見母親對羅振玉教育之支持。三年后,羅振玉又有著作刻印,即《存拙齋札疏》。而這部書中的內容竟引起了在蘇州寓居的俞樾的興趣,居然摘了幾條,放在了其著作《茶香室筆記》中,眾所周知,俞樾是大學問家,一代宿儒,但他卻摘取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青人的文章,更可想見羅振玉為此下的功夫。
俞樾恐怕也不會想到,在多年之后,這個年輕人會奉命到蘇州辦學。甚至還引出諸多的紛爭,當然也為蘇州留下了一所至今被引為驕傲的學校。
羅振玉在未進入官府做事之前,基本上靠著四處執教為生,在私塾教書,在大戶人家中作西席,甚至靠治印貼補家用。直到參與地方籌辦西學書院,并熱心西學,同時翻譯農書、《農報》,與日本好友達成合作,在上海創立東文學社,該社不只是為了造就譯文人才,翻譯日本先進的農學書籍,以維新社會,因此還有物理、化學、數學、英文等科目,直至“維新”事件失敗后,不得不停辦,但卻培養了一些人才,如國學名家王國維就是該社畢業的。
1916年羅振玉與王國維在日本京都凈土寺町永慕園合影 圖源網絡
也正是因為翻譯《農報》,倡導新學,羅振玉的維新事業引起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關注,并主動去函邀請他到武昌擔任農務局總理,當時朝廷重視農業發展,因此名地方官振興農業。張之洞一連給羅振玉發了三次電報,督促他前去就任。時為庚子年秋季。羅振玉在武昌農校主持一年不到,已經初見成效,基本上是理順了關系,又有人想謀求其中的校務,羅振玉正好請辭讓賢。但張之洞沒有放他走,而是把江楚編譯局交給他辦理。應該說在這段時間,羅振玉的事業有了較大的進展,首先是他所主辦的《農學叢刊》發行暢銷,獲得了較大的利潤,不但解決了在滬機構的經費,也幫助家里償還了欠債。還照例給母親一年二百銀元的用度。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辭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羅振玉舊藏
由于在上海處于出版發達之地,羅振玉對于印書辦報頗有興趣,并且身體力行,同時更加熱衷于對于教育的參與,希望能夠興辦新式學堂。也正在這個階段,羅振玉接觸了楊守敬、劉鐵云,前者是駐日的使官,曾從日本帶回很多中國流失的古籍并刻印,后者則為小說家劉鶚。其實劉鐵云還是一位金石學問家,在劉家,羅振玉見到了王懿榮所藏殷墟甲骨文字,大為驚嘆,建議劉鐵云拓印出版。
羅振玉 甲骨文八言聯 圖源網絡
也就在這年的十一月份,羅振玉奉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之命,東渡日本,學習教育事務,通行者六人,于次年(1902年)正月回國,后來又于當年十月有過一個月的日本之行,也是為了公事。在此期間,羅振玉對于日本教育方面的甚為留意,并作出了教育制度書呈交兩位總督,也受到了肯定的意見。當時還要求羅振玉與狀元張謇合力商議相關奏稿。此次兩地總督皆有商辦新式學堂之議,并且想過先辦“師范中小學”,誰知突然遇到阻力,羅振玉只得辭謝張之洞之聘,回上海繼續辦他的農館和學社。當時盛宣懷則有意在南洋公學增設東文科,請羅振玉做監督,羅振玉為此還推薦了藤田劍鋒擔任總教習。在校期間,羅振玉還曾有赴日之行。
魏曹真殘碑 清 道咸拓本 羅振玉舊藏
圖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晉祠銘 明拓原石本 羅振玉舊藏
圖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因為晚清科舉制度的改革,科考設有經濟特科,由時任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撫學政各舉所知,咨送總理衙門。羅振玉被張之洞、張文達、沈家本、陳夔龍等人舉薦,而且推薦理由皆牽涉農事和教育之長。被保舉人理當于次年,及光緒二十九年(1903)到京中保和殿參加考試。但是羅振玉卻因為母親范太淑人去世,丁憂在家,未能參加。因此羅振玉后來赴京時仍是秀才身份。
2
名臣端方特邀來辦學
羅振玉在家中守孝大半年,適逢兩廣總督岑春煊邀請擔任教育顧問,在廣東期間,羅振惲除去公務外,大肆收購舊書,其俸祿為此用去大半不止。直至年終返回上海。后于光緒三十年(1904)赴粵辭謝,于六月份在上海見到趕赴蘇州就任江蘇巡撫的名臣端方,端方此時還署理兩江總督。在此之前,他在湖北巡撫任上積極倡導新學,并派遣學員前往西方留學,就連自己的兒子都被派遣出去。
端方身為滿族正白旗出身,學識淵博,愛好收藏,對金石學也有見地,早與羅振玉有過交往。此次赴蘇州就任,直接聘請羅振玉擔任江蘇教育顧問,并把羅振玉主持翻譯的《農學叢書》五集進呈皇帝御覽,在奏折中一再對羅振玉對于國家農學和教育事業的貢獻大為褒揚,其中言及羅振玉并未花國家的公費,完全是獨力支持,卻影響各地,實在比那些胡亂出版的小報雜志大有裨益于社會。這份奏稿后來被收進了《端忠敏公奏稿》之中。
《姑蘇繁華圖》局部 徐揚 清 遼寧省博物館藏
端方在蘇州主政期間,一大貢獻就是辦教育,他于光緒三十年(1904)十一月就與羅振玉創立江蘇師范學院,最初選址是在撫標中軍操場,據說是在現在蘇州中學的對面。但也有一種說法選址在蘇州染織北局,此地位于今天的觀前街北局,原為明代遺留織造府,清代保留一段時間后合并在現在十中內的織造府。但因為染織北局地勢不適合建造房屋,只得放棄。最終這所學堂就建在滄浪亭之西、文廟之北。當時這里官辦的紫陽書院的舊址,紫陽書院創辦于清康熙年間,歷代名師輩出,出了不少狀元和探花,到了光緒后期改為考棚,即校士館。
蘇州中學尊經閣
圖源:江蘇省蘇州中學官網
應該說此時的羅振玉是事業較為成熟的時期,他已經先后在國內外考察過教育情況,并有過籌辦學校的經驗,同時對于師資和課目安排也是胸有成竹,再加上端方對他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此時羅振玉的官方稱呼為“光祿寺署正”,雖然是一個品級不高的官銜,但到底是有了一個官方身份。端方親自向朝廷奏稱:“先于蘇州省城設立兩級師范學堂,先招講習科生四十人,速成科生一百二十人,以濟目前興辦學堂之急需。”當時該學堂主要是為開辦新式中小學校培養師資,應該說使命至要。端方對上奏報,羅振玉明于教育之法,若能給予他主持校務的職務,并且始終任命,將來必有成效可睹。可以說是向朝廷做了保證。
羅振玉像 圖源網絡
羅振玉也不負厚望,身為監督,相當于校長,總教習則為藤田劍鋒(藤田豐八),徐賓華為監院。應該說,羅振玉的辦學團隊都是比較專業的人員,教師也是內外結合。學校于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講習科和體操專修科生畢業,七月繼續招生初等專科生八十人。八月初開學,隨后又增設附屬小學堂(蘇州實驗小學前身)。辦學期間,羅振玉兢兢業業,每天親自到校監督,到寢室察看情況,并與各班學員代表座談,同時對于校務文件也都是親自撰寫和處理,不依靠秘書之手。
對于辦學情況,羅振玉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首先是江蘇巡撫的官方支持,“教習之勤職,學生之攻苦勵學,故成績頗有可觀。”但是羅振玉對于學生“殆學”情況也很擔憂,學生有畏難情緒,而學校管理也有責任,兩者相較,他認為還是學校管理更為重要,要加強輔助和引導,引導學生們實現自治、自學的能力,現在學校規模初具,管理還算得力,但是限于財力原因,又有新的困難擺在面前。而江蘇巡撫此時已經輪換為陸元鼎,對此羅振玉只能據實以報。
但是劉鐵云對于羅振玉辦教育大為感贊,在親自赴蘇州考察后,他評價:“師范學堂,井井有條,羅叔蘊真人杰哉!”
劉鶚遺像(羅振玉題照)圖源網絡
羅振玉在蘇州辦學時也是四處網羅人才,如同鄉王國維就來到該校任教,先后擔任講習和總教習。王國維在該校主講西方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課程,還自編教材使用。
羅振玉、王國維合撰《流沙墜簡》書影 中華書局出版 圖源網絡
但是,羅振玉在辦學期間,也不免與地方產生了矛盾,甚至導致他后來感到灰心,直至辭職徹底離開了蘇州。
3
羅振玉建新房遭“逐客”
羅振玉在蘇州辦學時,幾乎沒有請假的時候,并在校園中設立“萬歲牌”,以示對皇帝的尊敬,每月首位帶領諸生行禮。如今看來頗為“守舊”,但在當時也是一種禮儀吧。但是對于私人情誼,卻不會輕易受托。據此,羅振玉之孫羅繼祖在著述中提及,祖父住在蘇州時,本應去拜謁名士俞曲園,“但聽人說,這位老先生慣好請托,如見面有請托,情面上不好拒絕。于是沒敢去。這一點看出祖父辦事不肯因私廢公。(《庭聞憶略》)”
羅振玉辦教育還受到地方監察官朱竹石的肯定,朱竹石作為按察使要求一向苛刻,但對于羅振玉辦學堂給予了好評,說別人辦學校是浪費國家錢財,誤人子弟,但羅振玉卻是嚴師訓育子弟,“李臨淮治軍”。把羅振玉辦學比作唐代大將李光弼治軍。
但導致羅振玉辭職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據說江蘇師范學堂初辦時,端方就羅振玉商定,招生時不看戶籍,只要前來報考,一概收錄,因為學校是面向大眾的,而不只是江蘇或者蘇州本地。這一決議曾引起地方士紳不滿,因為來投考的有南京、揚州、徐州、淮安、海州(連云港)等地生員,如此一來必然會導致本地生源的錄取比例,甚至有人想要請托入學受阻。這是羅振玉之孫羅繼祖在書中的分析,他認為此事導致地方士紳與羅振玉積怨漸深,但終沒有發作。直至羅振玉在蘇州建造房屋,才徹底點燃雙方的火氣。羅振玉在蘇州建房,準備把老父親接來養老,這樣也不用自己兩邊奔波了。但所建房屋與擬建學堂新校區地塊較勁,引起地方反響,說是占用了學校的土地。
張謇像
圖源:南通大學檔案館(與校史館合署)
羅振玉在蘇州建房時間應該為1905年,因為次年春天,是羅振玉的父親羅樹勛(1905年去世)去世滿百天的日子。羅振玉在蘇州建房本為接年邁的父親羅樹勛來住,沒想到父親過世,而蘇州地方并不知道內情,仍在合力“彈劾”他的建房之舉。按照羅繼祖的記述,“祖父居堯欽公(羅樹勛)憂滿百日,準備返蘇辭職,忽然碰上蘇州(江蘇)教育會逐客的事,由會長張謇出名登報紙,說祖父在蘇筑屋占用校地。”其實張謇和羅振玉之前一直相處的很好,兩人還曾在上海會晤商議編譯刊印日本《憲法義解》《日本憲法》《日本義會史》等資料,對于創立新式教育也可謂“志同道合”,因此羅繼祖也說不知道為何會有此舉?
羅振玉對此事的做法的是,據理向江蘇按察使朱竹石解釋,說校地本已筑有圍墻,他所建并沒有侵占校地,而且建屋本為養親,現在父親去世,愿把房屋捐給公家。朱竹石并沒有接受捐獻,而是出官款收購了土地和房屋。羅振玉辭職時,江蘇巡撫和按察使都給予了挽留。但是羅振玉去意堅定。
1906年,王孝禹、羅振玉、方藥雨、劉鶚(從左到右)在北京合影 圖源網絡
羅振玉的好友汪康年、汪詒年兄弟都為此事抱打不平,主張“以牙還牙”,并替羅振玉寫了一份答辯書,也登載在報紙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4
光風霽月清明天
從1904年秋到1906年春,羅振玉在蘇州辦學不過一年半時間,應該說成效較大,但也有不少遺憾。羅繼祖說祖父離開蘇州后,一生都沒有再去過蘇州。但他回到淮安,乃至后來赴京就職時,還常會想起在蘇州辦學的舊事,尤其是一些想法沒有實現,如學校所在地前身紫陽書院,有很多院長學行,足以師表,如錢大昕在這里執教十六年之久。羅振玉想把這些先賢的學行整理后刻碑紀念,以鼓勵學生們。
蘇州中學舊校門 圖源:蘇州教育博物館
還有一事,院中本有春風亭,現在地址找不到,就在荷花池旁新建一個水軒,懸三字恢復舊名,并捐經史書放在其中,但是不知現在這個事情有沒有繼續落實下去。還有學校綠化、宿舍前植樹,池塘中補種蓮花等,可知羅振玉對于這所學校是有著感情的。也難怪后來的蘇州中學一直都對羅振玉的貢獻甚為感念,并在編寫校史時,特別致信給羅繼祖,請教詳情。信中提及:“在創辦我校時,令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已將其事跡載入史冊……總之,萬萬不能抹煞令祖辦學之貢獻也。(1983年7月2日,金德門致羅繼祖信文。)”
府學碑廊 圖源:江蘇省蘇州中學
由于羅振玉辭職離蘇,也導致先前跟隨他的教師辭職。如王國維后來也就離開了師范學堂。但值得一提的是,羅振玉離開蘇州后,繼任校長也是具有相當實力的,如蔣黼、陸懋勛。
根據蘇州中學校史內容:“金石學家、江蘇巡撫端方在府學原址擴建江蘇師范學堂,國學大師羅振玉任首任監督,專門為中小學校培養合格師資。蘇州中學‘百年新學’的歷史由此啟幕。”
江蘇師范學堂與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歷任教職員 作者自攝
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江蘇省公署頒令該學堂改江蘇師范學堂為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蘇州中學編輯的校友錄中,羅振玉也是排在第一個位置。
張 謇 在原蘇州醫學院塑像 作者自攝
查資料可知,張謇曾與1905至1908年擔任江蘇教育會長職務,但他也是數次堅辭不成。應該說張謇與羅振玉交往過年,對于農學和教育學都有著相同的理念,但是不知道為何會在1906年戛然而止。相信在這其中會有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或者無人知曉的誤解吧。總之還是應該客觀看待兩人的結交和斷交。
金泓 攝影
在蘇州中學以對面的原蘇州大學醫學院正是源于張謇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當時校門口樹立的張謇像還在,只是在醫學院搬遷后,這里則掛上了“蘇州中學”的牌子,將成為其另一個校區。而在蘇州中學校園里,則有一塊石碑,上刻寫“光風霽月”四個大字,則是羅振玉的書法,不知是何時之物?此語出典于黃庭堅的《濂溪詩》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是黃庭堅對一代名士周敦頤的贊語,形容雨后天晴的清明景象,也是比喻一個人的開闊胸襟和坦白心地。
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作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