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暖——互聯網改變的100張面孔
你是什么時候
跟互聯網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
是穿著鞋套到機房上微機課
還是在家用“貓”登錄網頁
是上門戶網站瀏覽新聞
還是用MSN與網友相談甚歡
如今互聯網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
一個鼠標,一根網線,一部手機
悄然改變了許多中國人的
工作和生活日常
互聯網的出現重塑了中國人延續(xù)數年的生活形態(tài)
激活了傳統(tǒng)行業(yè)的工作方式
讓生活煥然一新
南京的一場婚禮上
新郎張磊接親時被新娘親友團“為難”
親友團紛紛亮出手機二維碼
要求新郎發(fā)接親紅包才給開門(黑松子 攝)
23歲的藏族小哥次仁格旦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開了一間“帳篷茶館”
到珠峰旅游的各地游客
都可以用手機支付購買他家的甜茶(柴程 攝)
2017年3月中國大飯店的一場創(chuàng)業(yè)峰會上
現場嘉賓與觀眾掃碼互動
傳統(tǒng)名片正在成為“過去時”(王子誠 攝)
國內首個“互聯網+無償獻血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
在云南昆明血液中心
獻血者通過手機APP注冊預約
完成獻血后就能即時生成個人電子獻血證(楊崢 攝)
黑龍江省寶清縣“飛手”任維新正在操作無人機
進行農藥噴灑作業(yè)
黑土地上的農戶
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預約服務
科技在改變農業(yè)
也塑造出新一代農民(陳拯 攝)
山東80后女警官韓通科被稱為“青島第一網紅女交警”
通過網絡直播平臺
她把交警的執(zhí)法過程放到網上
增強執(zhí)法透明度
引起了網友們的圍觀和點贊(孫志文 攝)
杭州互聯網法院法官蕭方訓和他的機器人“書記員”
正在交流工作
庭審時,被告在律師事務所遠程在線參與
“智慧法院”正在加速建設中(許康平 攝)
老消防吳俊有了“新搭檔”新的火情預警裝備
可以通過物聯網
將煙感、攝像頭、消防設備等終端互聯
幫助他實時掌控城市的消防安全態(tài)勢
城市更安全了,他的工作也輕松了(陳勁 攝)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期間上海新民晚報記者蕭君瑋坐在老街上
用最快的速度在線發(fā)布最新消息
移動互聯網讓信息的傳遞更加便捷快速(趙穎碩 攝)
在全國兩會上光明網記者孫佳涵全副武裝
被大家戲稱為“鋼鐵俠”
這是全媒體報道單兵設備
現場只需一名記者
即可快速實現視頻、全景、VR等內容的
同步直播與錄制(郝羿 攝)
廣西陽朔的徐秀珍奶奶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
卻已有21年的導游經驗
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都很嫻熟
她的工作視頻被游客傳到網絡
促進了當地的旅游(劉教清 攝)
中國昆曲小生演員張軍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授予的“和平藝術家”稱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
已擁有31萬粉絲
經常傳播昆曲、京劇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任瓏 攝)
在青海格爾木80后地質隊員彭中發(fā)
手持GPS與隊友李磊進行坐標定位
現代高科技裝備極大地降低了
地質人野外作業(yè)的難度和強度(王博 攝)
90后徐亞沖是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zhèn)徐場村
最年輕的制琴師
從2013年開始
他帶動做木工的父親和哥哥
從事古琴制作和網上銷售
如今,他純手工打造的古琴
價格翻了十幾倍(秦斌 攝)
39歲的蔣金春是江西省橫峰縣村民他用手機直播山貨的采摘、制作全過程
現在村里的筍干、甜茶葉、梅干菜
都成了搶手貨
當地200多戶農民把農產品賣出了大山(周密 攝)
元宵節(jié)刷屏的“湯圓姐姐”其實是重慶服裝設計師敖珞珈
為了推廣漢服及周邊產品
她裝扮成吃湯圓的唐朝胖仕女意外走紅
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打造唐文化IP(夏可欣 攝)
85后女孩溫秋雯是廣州的一名設計師她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燈”
做成精致的藝術品在網上傳播
互聯網讓老手藝重煥青春
更讓無數年輕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沈是 攝)
上海網紅藝術家朱敬一每天準時在社交平臺上
更新一幅書法作品
用自創(chuàng)的“南門字體”書寫網絡流行語(沈榮華 攝)
視障人士陳燕是一名鋼琴調律師她將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于心
并能及時發(fā)現影響音準的零件
3年里,她通過網絡積累了很多客戶
還帶出了一支近30人的調琴團隊(胡夢遠 攝)
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許多新業(yè)態(tài)新角色新形象
從0到1,再從1到無窮
最終形成了中國互聯網生態(tài)系統(tǒng)
聾啞騎手修強
正在和同事交流送單的情況
在山東濰坊
有一個聽不見風聲的騎手團
大約20名聾啞人騎手
為用戶提供外賣服務
創(chuàng)造了零差評、人均月入過萬的奇跡(梅飛 攝)
2017年11月北京東鼎服裝商品批發(fā)市場內
商戶在甩賣商品
顧客掃二維碼支付
因為移動支付的普及
個體商戶們有了新身份:碼商(王子誠 攝)
66歲的鄂爾多斯牧民敖特根把千里之外的網民
在手機里種的“虛擬樹”種到了家鄉(xiāng)
現在他家的沙場
大部分地方都種上了可以固沙的沙柳(楊抒懷 攝)
29歲的鄭若行把爸爸的木工手藝拍成了短片《爸爸的木匠小屋》
引來800萬人網上圍觀
如今,父女倆開了網店
爸爸手里的木頭“活”了(周崗峰 攝)
25歲的廣州小伙鐘超能設計的萌萌噠表情包
獲1.5億下載量、近50億次轉發(fā)
表情包行業(yè)逐漸發(fā)展壯大
撬動出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市場(陳京 攝)
北京營養(yǎng)師顧中一在家里直播開課
回答網友的付費提問
目前已擁有數百萬粉絲
知識付費服務正在成為新趨勢(王釗 攝)
49歲的河北保定英語教師胡彥鋒在錄制網絡課程
自開通英語課直播以來
不到半年,他吸引了4萬多名粉絲(曹陽 攝)
90后杭州網約導游胡娜娜國慶期間的工作記錄走紅網絡
被稱為“導游中的一股清流”
隨著自由行成為風尚
個性化的網約導游進入大家的視線(銘庭 攝)
深圳創(chuàng)業(yè)者李鴻帶領一支90后團隊探索以租代買的生活方式
在他們的平臺上
信用良好的人可以憑借信用分
免押金租借各種數碼產品(朱洪波 攝)
為了讓數據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工程師光鹽和團隊成員
陸續(xù)跑了30多家工廠
有時干脆在車間待上好幾天寫代碼
為企業(yè)提供算法程序提高生產效率(許康平 攝)
東北姑娘陳小麥熱愛摩托車在北京和朋友創(chuàng)業(yè)
同時經營摩托車實體店和網店
互聯網讓年輕人把興趣變成了事業(yè)(付丁 攝)
注意到女性穿內衣不當易患乳腺纖維瘤90后女孩Miya回國后自己設計內衣
創(chuàng)業(yè)3年,她的內衣品牌在網上
受到幾十萬女孩熱捧
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冷偉文 攝)
80后張桐出生于音樂世家大學時組過樂隊,發(fā)過唱片
他創(chuàng)辦了一個音樂興趣教育網絡平臺
2018年10月完成1億元融資(吳煌 攝)
凌晨1點左右31歲的創(chuàng)業(yè)者譚思哲
在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大街的
一家咖啡館加班時睡著了
2014年他從湖南來到北京
希望找一個“能夠容納夢想的地方”(鄒璧宇 攝)
在海拔4119米的西藏扎西宗鄉(xiāng)90后楊濤開設了
全球海拔最高的快遞網店
服務當地7400多名農牧民
快遞可直達珠峰大本營(浦峰 攝)
山東人劉冬熱愛制作紙飛機5年時間在網上賣出1600萬架
成為“紙飛機大王”
他的紙飛機成為
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賽指定器材(王寬 攝)
22歲的尚育康是甘肅省隴南市成縣最年輕的養(yǎng)殖戶
養(yǎng)著2000只雞
他同時也是一名有著30萬粉絲的
農村題材短視頻達人
拍攝靈感都來自日常的飼養(yǎng)生活(孫琳 攝)
39歲的王建新和丈夫在湖南平江縣農科村以養(yǎng)蛇為業(yè)
他們通過網上銀行獲得信用貸款
置辦設備,提取毒蛇的毒液出售
1克毒液的價格比1克黃金還貴(陳劍 攝)
家人趕鸕鶿下水捉魚,他拿自拍桿直播80后王海一家靠180只魚鷹創(chuàng)業(yè)
并通過網絡推廣,一年能有數十萬元收入(陳昌昊 攝)
35歲的崔西廣高考失利后回到山東新泰老家務農
農閑了就做建筑木工的短活
他還在網上用筆名創(chuàng)作
盡管作品沒有引起轟動
但每個月的稿費也有幾千元(吳皓 攝)
河北省滄州泊頭市郝村鎮(zhèn)58歲的農婦林福敬每天用手機直播
給單身男女免費介紹對象
短短一年就已成功牽線兩百多對年輕人
其中三十多對已經領證結婚(魯生 攝)
山東人郭剛堂創(chuàng)建尋親網站借助互聯網和志愿者,
幫助更多和自己一樣丟失孩子的家庭
他后來成為電影《失孤》中
主角“雷澤寬”的原型(郭謙 攝)
71歲的歌劇演員楊光退休后成為一名老年服裝網店的“淘女郎”
一個月能拍千套服裝
專業(yè)程度不輸青年模特(胡麗 攝)
浙江溫州女孩登登過去為肥胖困擾
現在專心做大碼服裝的代言模特
不僅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更收獲了信心(屠米 攝)
曾德鈞,人稱“中國膽機之父”60多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
設計面向年輕人的收音機
通過互聯網眾籌
他的新產品上線前42天
就獲得了逾13000人的支持
銷售額破308萬元(陳坤榮 攝)
川大涼山懸崖村小學受到社會關注彝族小伙兒某色蘇不惹
從小在懸崖村長大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懸崖村
他學習使用軟件上傳“天梯”視頻
相關視頻幾乎都上了熱搜(王勤 攝)
80后金琳琳回老家創(chuàng)業(yè)通過網上銀行“310”模式
申請到了3.5萬元貸款養(yǎng)鴕鳥
如今她年收入超過40萬元
成了遠近出名的“鴕鳥女王”(張琮 攝)
旅游博主陳文瓊和AlainChung十年前在藏區(qū)的青年旅館相遇
從此相伴在旅行的路上
如今兩人已走過70多個國家
并在網上分享見聞(陳文瓊 攝)
韋苡珊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設計系從大學開始獨自旅行
目前已行攝30國
撰寫旅行游記和自拍攻略
“一個人旅行如何自拍”
獲得超千萬的閱讀量(韋苡珊 攝)
24歲的祁進源,數控專業(yè)畢業(yè)現在是東莞一家
機器人工廠的CNC前段主管
一個人負責136臺機器運作
機器人正幫助很多工廠
從“制造”走向“智造”(李雋輝 攝)
貴州省貴陽市百鳥河數字小鎮(zhèn)有一個容納400多人的數據工場
標注組長小廣和伙伴們
把人工智能需要識別的數據
通過分類、畫框等方式標注出來(陳晶 攝)
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后22歲的當地小伙尹文松
和兩名伙伴創(chuàng)作了原創(chuàng)歌曲
《你好,雄安》
這首歌曲一時間紅遍網絡(王偉倩 攝)
馬紅成在星級酒店做了18年中餐大廚如今通過手機接單
專門到普通市民家中做起了私廚
在上海,通過網絡提供私廚服務的大廚
已有上千位(裴鑫 攝)
設計師武超專門給各大互聯網公司高管
做演講PPT設計
創(chuàng)業(yè)一年,他累計服務100多家公司(李強 攝)
70后李濤從傳統(tǒng)媒體編輯轉型做線上影像培訓教育
他的教學內容覆蓋數百萬互聯網用戶
被網友戲稱為“中國PS第一人”(李濤 攝)
李廣富從小喜歡霹靂舞50歲的他花1萬元
購置支架、聲卡、燈光設備等
通過網絡直播給粉絲們帶來快樂(鄒紅 攝)
在深圳信息無障礙研究會視障IT工程師王孟琦
在測試一臺手機的無障礙功能
以便讓更多視障用戶
也能享受暖科技的便捷服務(霍建斌 攝)
天津市王慶坨鎮(zhèn)因為共享單車一時火爆
被稱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zhèn)”
四川小伙子張策在這里
每天負責400輛自行車的變速器安裝
每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張磊 攝)
在廣東順德黃興祥管理著6支刷墻隊
這些人都是他的同村兄弟
借助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廣告
農村的“刷墻廣告”行業(yè)發(fā)展壯大(羅斌豪 攝)
何戴軍、陳曉燕夫妻親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16年兩人到浙江嘉興打工
成為網絡兼職代駕
每天下班后
夫妻倆都會騎著電動車去市區(qū)接單(王振宇 攝)
2014年10月陶震辭掉北京某一甲醫(yī)院按摩師的工作
到一家網約上門服務企業(yè)做按摩師
由于工作時間自由、工資收入高
陶震很快就喜歡上了這樣的工作方式(王偉偉 攝)
互聯網有普惠性無論年齡、身份、貧富
都能通過互聯網技術
同享民生獲得感
叢培成和張鳳云夫妻
都是浙江武義縣壺山婺劇團的演員
在浙江麗水農村演出后
夫妻倆顧不上卸妝
趕緊跑到附近的網吧
通過在線視頻
與遠在山東菏澤的長輩及孩子通話(於慧彪 攝)
四川大涼山的卡車司機劉軍常年在外奔波,一家人以車為家
他們在貨運APP上
向不同地方的貨主攬活
也在外賣APP上給孩子點愛吃的飯菜(楊富 攝)
上海的奇奇和妙妙是一對雙胞胎男孩每周他們都會利用平板電腦
在網絡上跟外教學習外語
互聯網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更加便利(賴鑫琳 攝)
全國首家“無人書店”落戶深圳書城有人臉識別、自助收銀等多種智能設備
顧客從刷臉入店
選書、購書到結賬,全程自助(朱洪波 攝)
2001年,上海兩名青年男女通過相親網站在網上相識
最終走到線下相戀
各種婚戀網的出現
迎合了年輕人新的擇偶觀(許海峰 攝)
80歲的胡暉是烏鎮(zhèn)一位退休的文藝工作者
也是一位新潮老太
會手機聊天,會淘寶,還會開直播(沈志成 攝)
入獄十幾年的小軍刑滿釋放后“像穿越一樣來到互聯網時代”
經過一段時間熟悉,他開了一家網店
利用服刑期間學到的縫紉手藝制作衣服
走出了一條創(chuàng)業(yè)脫貧、重返社會之路(蘇子楨 攝)
自2018年1月18日起旅客可以在國內的部分航班上
使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上網
極大地滿足了出行旅客的網絡需求(殷立勤 攝)
東莞一家玩具廠的工人們圍在兩臺電腦前
觀看俄羅斯世界杯開幕式
世界杯吉祥物狼仔正是他們代工的玩偶
工人們感受到自己
與7000公里外的世界杯
遙遠但真切的聯系(梁清 攝)
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的高三學生普夢黎和學校里的500多名貧困女生
一起收到了一筆特殊的公益保險
幫助她們走出大山
公益保險背后是
7000萬互聯網網民的愛心力量(鐘銳鈞 攝)
貴陽和尚坡鴨江寨的紅艷小姐妹在一次火災中被燒傷
貴陽城鄉(xiāng)的一群熱心人士
在網絡上為小姐妹發(fā)起募捐
小姐妹在網友們的幫助下
來到北京接受康復治療(白繼開 攝)
貴州習水縣人祁成勇3年前被查出患肺腺癌
給家庭添上了沉重的負擔
一項互聯網公益保險
幫助他緩解了困境
目前,全國有近200萬人
通過這項互聯網公益保險獲益(鐘銳鈞 攝)
19歲的山東女孩王琪天生患有成骨不全癥
十幾年來,她從沒能站起來過
2016年,她通過互聯網得知
天津一家醫(yī)院可以治療
經過兩年的治療,她慢慢站起來了(張磊 攝)
25歲的老師楊敏出生在湘南山區(qū)三元嶺村
因小兒麻痹癥無法站立
她自稱“青蛙公主”
三元嶺小學師資匱乏
楊敏利用互聯網向外求助
她的800多條網帖
吸引了50多名志愿者前來支教(李尕 攝)
Lianna3歲時在安徽的福利院被來自美國費城的家庭領養(yǎng)
2018年5月
她在網上尋親志愿者的幫助下
通過DNA比對尋找到了親生父母(鄒璧宇 攝)
80后薄高鵬是一名公益攝影師2015年創(chuàng)辦自媒體
發(fā)布三農及貧困家庭等影像故事
他與公益機構一起
3年時間為大病貧困家庭
募集善款3000多萬元(薄高鵬 攝)
在陜西省寧陜縣一家鄉(xiāng)村養(yǎng)育中心養(yǎng)育員胡曉珂指導媽媽和奶奶們
如何陪伴、教育幼兒
互聯網公益將先進的育兒理念
帶到農村貧困地區(qū)
幫助當地女性科學撫育3歲之前的寶寶(董德 攝)
河北張家口玉狗梁村幾十位村民通過網絡自學
每天早晚在田間地頭練習瑜珈
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麥圈 攝)
河北滄州的裘志真2004年從電業(yè)局退休后接觸電腦
不停地學習新鮮的網絡知識
年過八旬的她在網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
成為老年網友的“精神導師”(新華社發(fā))
瓊中女足趁著夜色在借用的市民足球場訓練后合影
這支來自海南大山深處的少女球隊
多次贏得世界青少年賽事冠軍
互聯網的關注
讓這群姑娘獲得了更多支持(趙穎全 攝)
上海姑娘陳思穎雖然是視障人士但借助智能手機讀屏軟件
也能享受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逛街、購物,甚至跑馬拉松
目前中國至少有600萬視障人士
靠“聽”手機上網(王穎 攝)
劉雨扣夫婦在京杭大運河跑船13年以往船舶年審辦證總要花上十幾天時間
自從浙江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后
很多事項都可以在網上進行申請和辦理
他們只要跑一次就能辦完所有手續(xù)(陳競 攝)
上海的陸先生有收集各種優(yōu)惠卡的習慣為家里節(jié)約了不少生活開銷
被網友稱為“卡哥”
現在這一墻壯觀的優(yōu)惠卡
其功能都被各種手機APP取代了(陳征 攝)
97歲川籍老兵胡定遠20歲時被抓壯丁離開瀘州合江老家
胡老家屬通過網絡尋親求助
讓老人回到了闊別77年的老家(張士博 攝)
2005年12月22日遠在北京的神經外科專家田增民教授
操控遠程腦外科手術機器人
經由互聯網
成功地為延安一名腦出血患者進行手術
這是中國第一次
成功應用機器人進行的腦外科手術(李貴明 攝)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前來自浙江傳媒學院的禮儀志愿者們
正在進行集訓(馮賀 攝)
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上備受關注的“青花瓷”旗袍
由烏鎮(zhèn)小伙朱建龍設計
作為烏鎮(zhèn)人
他嘗試通過服裝設計來展示烏鎮(zhèn)元素(袁培德 攝)
在浙江烏鎮(zhèn)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馮培祥退休后經常在西柵景區(qū)義務服務游客
并組建了烏鎮(zhèn)的銀發(fā)志愿者協(xié)會
在世界互聯網峰會期間為中外嘉賓服務(侯少卿 攝)
互聯網讓世界變成地球村無論國籍、膚色、種族
共筑命運共同體
莫斯科郊外
馬里諾里的唯一快遞員
23歲的姑娘盧布特索娃·瑪利亞
正在騎馬送包裹
她最多一天送過18個來自中國的包裹(張濤 攝)
澳洲年輕人Max在悉尼成立了一家快遞公司
為在中國電商平臺上購物的消費者送快遞(陳銳 攝)
G20杭州峰會前夕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
德國女婿阿福體驗了“移動支付一日游”
并把這段難忘的經歷發(fā)到網上
引起德國網友的驚嘆
他給德國總理寫信
希望移動支付也能到自己家鄉(xiāng)(梅飛 攝)
澳大利亞小伙子蒂姆·克蘭希帶著美國朋友體驗“智慧杭城一日游”
路邊買早點、農貿市場買菜
出行乘公交、地鐵,醫(yī)院掛號就醫(yī)
兩人不帶一分錢現金
只用移動支付就全部搞定(魏志陽 攝)
美籍教師Charlie拉上Tyler和Jay在上海創(chuàng)建導購網站
幫助外國人在網上購買中國貨
現在這個網站有近兩萬名注冊用戶
兩年來累計訂單量超過10萬
演繹了一出“美國合伙人”的故事(張博 攝)
華裔Tum是泰國第一批網約出租車創(chuàng)業(yè)者他的車隊聯盟擁有2000輛出租車
在他的推廣下
已有一半出租車接入了中國的移動支付
為中國游客服務(李頎拯 攝)
在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得益于中國移動支付的“技術出?!?/p>
當地人迎來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數字生活
在巴基斯坦
當地人使用Easypaisa
購物、轉賬、發(fā)工資等
安哥拉人泰德在廣州做日用品跨境貿易3年多了
他從網上關注非洲市場的信息
然后在廣州尋找貨源(李東 攝)
在北京留學的羅馬尼亞小伙Peter五年來每天都感受著
互聯網的生活便利
Peter這樣的外國留學生
票選出了最想帶回祖國的中國式創(chuàng)新
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柴程 攝)
71歲的英國老太太Rachel在成都開了一家手工藝品網店
店鋪銷售的手工藝品
都出自貧困山區(qū)少數民族群眾或殘障人士
有600多個手藝人的家庭因此受益(張直 攝)
從互聯網進入中國開始無數普通人被互聯網改變
這些令人動容的面孔定格的
正是互聯網的中國故事(楊宏斌 攝)
河南鄭州市民廣場,一位老人在年輕人的幫助下解鎖共享單車。免押使用、隨借隨還的出行方式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鄭萬松 攝)
今天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召開
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和支付寶推出影展
《暖——互聯網改變的100張面孔》
這些美好的面孔
是普通人拼搏奮斗的故事
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蓬勃發(fā)展的縮影
互聯網正在改變普通人
互聯網正在@所有人
人是萬物的尺度,暖是科技的溫度從溫暖的面孔中汲取力量
一起創(chuàng)造互聯網更好的未來!
圖片來源:影展《暖——互聯網改變的100張面孔》、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