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產芯片,能和中國智能汽車一起騰飛嗎?
中國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上領跑全球之后,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隨之而來。
2024年1月,工信部發布《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芯片重點標準,明確環境及可靠性、電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礎性要求,制定控制、計算、存儲、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點產品與應用技術規范,形成整車及關鍵系統匹配試驗方法,滿足汽車芯片產品安全、可靠應用和試點示范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芯片相關標準,滿足構建安全、開放和可持續汽車芯片產業生態的需要。
當前,中國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大量芯片從海外進口,新勢力常常用來標榜技術領先的高通驍龍8295、英偉達Orin-X等芯片也皆是海外公司的技術產品。
這種狀況顯然急需改變。
通過上述《指南》的制定,有關部門旨在鼓勵汽車制造商使用國產芯片。建立起本土的芯片/半導體供應鏈,有望緩解時常對產能造成威脅的“卡脖子”問題。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2023年中國新車銷量增長了12%,達到3009萬輛,出口量近500萬輛,使中國領先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38%,達到949萬輛。
智能電動汽車比傳統汽車需要更多的芯片。據國內一家大型汽車制造商稱,每輛電動汽車裝有約1300塊芯片,而汽油車則不到500塊芯片。而一輛L4級自動駕駛汽車則需要3000多種芯片。
在政府的鼓勵下,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開發國產芯片,但距離自給自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在對電動汽車性能至關重要的功率半導體中,國內芯片產量只能滿足中國約15%的電動汽車需求。在自動駕駛所需的先進芯片中,中國芯片更是只能滿足5%的國內車型搭載需求。
整體來看,中國汽車芯片的國產化率約為10%。
據不完全統計,開發汽車芯片的中國公司數量已達到約300家,但國內技術沒有跟上汽車行業的需求,仍然依賴進口。在全球范圍內,該行業由德國英飛凌、荷蘭NXP半導體公司、日本瑞薩電子和美國德州儀器等公司領導。
中國汽車制造商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付炳鋒在2023年12月的半導體論壇上表示,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汽車半導體已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
無論是高通的座艙芯片還是英偉達的智駕芯片,海外大廠的產品普遍都面臨著成本高的問題。
國內汽車市場上,一般在30萬元以上的產品才需要更多的功能附加值,也才有可能承擔得起昂貴芯片的成本。但事實上,國內汽車銷量貢獻最大的區間是20萬元以下的緊湊型車和小型車,這一市場的突出特點就是對成本更為敏感。這些消費者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功能,只需要穩定、好用、性價比高。
在這方面,國內芯片廠商的成本控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中國最大的優勢在于成本控制,在芯片行業同樣如此。
不僅如此,相比海外芯片公司,國內芯片公司的研發、生產都集中在國內,與國內車企合作時有著更靈活的商討空間和更高的效率。在競爭愈發激烈的汽車新時代,快一點就強一點。
這樣看來,國內芯片廠商或許真能復制國內新勢力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