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個“牽引力”,解析2023年上海中心城區經濟數據
近日,上海各區兩會陸續召開,2023年地區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普遍來看,各區報告都對過去一年的工作進行了集中式、全景式的呈現,成績扎實、數據亮眼。比如:靜安區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破“7”;楊浦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突破36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徐匯區區級財政收入增速達10.87%,總量超過250億元等,說明不同地區的經濟工作發力點、著眼點各具特色。
而將多份報告對比來看,還可以發現一個暗藏文字背后的趨勢變化——圍繞經濟總量的描述篇幅比重有所縮減,增加的是地區特色產業培育、功能強化、服務優化、擴大開放等方面的具體成績。一減一增,體現出各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地區發展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此外,今天評價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標準和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人們不再一味關心總量和平均值,而是更加關注城市面貌變化、市民生活體驗等“感性指標”。而這些指標在過去一年上海各區的整體工作中,也的確具有相當分量。
我們將上海中心城區作為一個觀察的組團——與廣袤的郊區大地相比,它的資源稟賦、城市功能,以及承接的國家戰略并不相同。可以發現,過去一年間,整個上海中心城區經濟社會發展,體現出三個顯著的牽引力:
一是消費能級躍升。盡管消費市場整體還處在波動期,但2023年上海多個中心城區的消費市場表現態勢良好,創新消費活力強勁;
二是新質生產力培育加快,尤其在為新興產業、特色產業提供發展土壤和要素環境方面,不少中心城區都有一功;
三是城市更新帶來的民生改善和空間布局優化。當然,中心城區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實際上也在探索一種新的城市建設方法論,即怎樣通過加強更新力量統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格局,真正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
如何擴大消費,新場景新空間是破題關鍵
消費,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上海中心城區長期以來是全市乃至全國的消費主場,是助力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關鍵。加快恢復和擴大消費,是目前各區的首要任務之一。而如何擴大消費,新場景、新空間是破題關鍵。
2023年,靜安區以茂名北路限時步行街、安義夜巷為重點,推動后街經濟、夜間經濟融合發展;加強本土商貿品牌培育,打造巨富長本土品牌集聚街區,不僅收獲了一批消費“新粉”,也助推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707.89億元,總量位列中心城區第一。
2023年茂名北路限時步行街春節活動。
黃浦區作為老牌商業集聚地,過去一年里,將商業結構調整轉型放在重要位置,南京路、淮海中路、豫園三大地標性商圈改造升級,世紀廣場煥新亮相;百聯ZX創趣場、新天地時尚二期等商業體成為潮流集聚地。一位商業觀察者認為,類似百聯ZX創趣場這樣的垂類商業空間推出,真正切中當下年輕消費者需求,體現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
當前,國內消費實際上面臨著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的雙重難題,消費者對各地提升優化商品和服務供給的品質、內容也高度期待。上海能否接住市場需求?2023年,各個中心城區通過創新消費方式、打響首店經濟,形成一定的實踐成果。
例如,虹口區推出“江畔”市集、今潮8弄等網紅打卡地,消費人氣迅速攀升。其中,今潮8弄是典型的創新消費承載地,開辦玩具展、數字藝術展、美術展……消費與文化的疊加,無疑給市民帶來新鮮體驗。
長寧區中山公園商圈引入全國首家盒馬黑標店、上海首家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后,2023年國慶8天假期銷售額同比2022年同期增長70%以上,同比2019年同期增長翻倍。這說明,首店、首創的呈現,同樣也能成為聚集人氣的關鍵,進而帶動消費穩增長。
從各區政府工作報告也可看出,目前,引進首店已成為一項重要工作,2023年,靜安區深化“全球新品首發地示范區”建設,全年引進各類品牌首店236家;黃浦區新增國內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艦店20多家。
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土地、人才、資金,向來是地區發展的基石。特別在新舊動能轉換階段,能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尤為關鍵。
今年1月4日,上海浦東創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掛牌運營,專注在“投早、投小”和“投大、投強”兩端發力,以期通過構建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投生態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過去一年來,通過提升要素供給能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理念和做法,在上海各區的政府工作中均有體現。
浦東新區聚焦以資本要素推進科技創新,一年間國資創投體系不斷完善, “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累計發榜項目超200個,項目意向投入資金總額超7億元,創新型孵化器達到194家。
人力資源要素集聚在楊浦、普陀的一年工作中,表現突出。前者通過出臺產業人才支持專項政策,新增國家和市級海外高層次人才數量顯著;后者推出“1+N”人才政策、“海聚英才”路演大廳、人才會客廳等,吸引培育海外人才、戰略人才、產業人才。
也正是得益于人才保障,2023年,楊浦區全區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413件,居中心城區第二;普陀區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點培育產業成為區域經濟最強支撐。
回頭來看各區報告,不難發現,在上海當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進程中,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已經被擺到重要位置。與此同時,不少地區還在著力通過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來塑造城區發展新動能。
以徐匯區為例,經過多年謀篇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2023年獲國家發改委“優秀”評價,徐匯搶抓機遇,率先發布了全市首個區級人工智能大模型專項政策,市區共建的上海“模速空間”創新生態社區暨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生態集聚區也在西岸揭牌運營。
徐匯區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面向2024年,徐匯區進一步提出以科創引領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大模型為內核,強化算力、語料等軟硬件支撐,培育一批標桿企業、突破性技術、示范性產品。
楊浦以知識創新區建設20周年重要節點為契機,持續調整優化科創布局,制定濱江全力爭創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新一輪環同濟發展規劃,引進丘成桐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等,進一步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去年一年,僅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上企業全年營收就達到2500億,約占全市六分之一、中心城區三分之一。今年,楊浦區提出建設“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將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城市更新,實現社會、經濟、治理多維目標
2024年新年伊始,上海市舉行全市城市更新推進大會,明確堅持以城市總規為統領,加強更新任務、更新模式、更新資源、更新政策、更新力量的統籌。
中心城區是城市更新主戰場。更新過程中,不僅要實現物質空間環境的改善,還要實現社會、經濟、治理等多維目標。
微觀上,城市更新要與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結合起來,實現保民生、促發展、彰人文等具體目標。比如,去年一年普陀區圍繞紅旗村“城中村”改造,實現了1431戶居民回搬新居的溫暖目標。黃浦區外灘“第二立面”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完成編制,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基本建成,讓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讓參觀者得以穿越時空、賡續精神。
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
宏觀上,要把城市更新放在實現城市總規的大目標下思考,圍繞“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加強統籌規劃、補齊短板弱項,促進空間布局優化。
去年,靜安區就通過有序實施恒隆廣場三期、梅龍鎮廣場等樓宇更新項目,驅動發展空間擴容提質。虹口北外灘,通過統籌規劃布局、核心功能重塑和卓越方案設計,因地制宜多路徑、多模式實施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城區高標準轉型,山壽里等16個地塊收尾交地,世界會客廳二期、135和138街坊等8個地塊完成出讓。“上海北外灘中心”、華貿頂奢品牌之家、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匝道及核心區地下公共空間等8個項目開工。
從各區報告來看,今年,城市更新工作正在向縱深推進。一方面,更新力度加大、范圍更廣。如,浦東明確加快榮成昌邑、民生碼頭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小陸家嘴區域的交通組織;黃浦進一步加快“兩舊”改造,加大成片舊改收尾力度。
另一方面,更新中更強調系統治理,強調形成共建格局。如,楊浦提出持續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定海劇場、復旦國際創新人文社區等多功能公共空間,將一處處點睛之筆滲透城市更新肌理。
(原題為:《三個“牽引力”,解析2023年上海中心城區經濟數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