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紀錄片《何以中國》:情景再現要夠“真”
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的8集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第七集《家國》將于今天20:20在東方衛視、百視TV播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B站同步播出。
《何以中國》第七集《家國》海報
矢其文德,洽此四方。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建國號為周,定都于鎬,封邦建國成就“天下國家”。周王朝將根植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與國家治理緊密聯系,達成家國一體;周人構建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人文基調,持續綻放出燦爛、盛大的光彩。
《何以中國》劇照
探尋“何以中國”,繞不開一方“何尊”。這件出土于陜西寶雞賈村鎮的西周青銅禮器,高38.8厘米、重14.6公斤,內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的記述,是目前看到最早的、以文字書寫的“中國”之名。
分封制構建的家國體系、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被寄寓在以鼎、簋為代表的青銅禮器中,物化成為“禮制”。本集紀錄片《家國》聚焦西周時期,從疆域治理、家國體系、族群融合、禮制確立等視角,回答“何以中國”之問。
《何以中國》劇照
取商而代之的周朝,最為顯著的特點是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度并分封同姓子弟、有功大臣土地,其宗法政治與血緣關系緊密相連。周初共分封71國,其中與周王族同姓的就有53國。通過分封制,周人將宗法制度與國家治理緊密聯系,達成家國一體。憑借穩定的社會結構,周天子的政令得以有效傳遞,周王朝的國家機器得以有序運行。
紀錄片《何以中國》從考古學的視角出發,“透物見人”。為尋訪真實的周朝,攝制組足跡到達碾子坡遺址、周原遺址、豐鎬遺址、琉璃河遺址、曲村—天馬遺址等眾多西周時期重要遺址,及時拍攝最新考古發現成果。其中,近年在郿塢嶺高地14號發掘出大型建筑基址、道路、陶排水管道、祭祀坑等遺跡,是首次在西周都城鎬京遺址發現的道路及車轍遺跡。
在實地拍攝考古遺址、近距離拍攝出土文物的同時,紀錄片利用影視再現等手法,將武王伐商、成王營洛、周公輔政、燮父遷晉等重要歷史事件及歷史典故娓娓道來。在敘事視角上,紀錄片刻畫了一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殫精竭慮的周武王、周公,殷商舊貴箕子等,亦有與周人共處一地名為“奐”的殷遺民。
《何以中國》劇照
節目組介紹,紀錄片中的人物、表演充分體現了真實感,演員不僅要做到“像”,還得做到“真”,“要讓觀眾覺得歷史上的人物就站在眼前”。《家國》開篇,有一幕講述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由豳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的故事。為了再現《詩經》中描述的場景“古公亶父,來朝走馬”,需要拍攝日出,攝制組要和太陽搶時間,主演幾乎每天凌晨2點開始化妝,群演則要從西安坐6個小時的車到達片場。
除了實景拍攝外,在影視還原過程中,紀錄片在文物的立體呈現、遺址場景三維復原、電影實拍畫面綠幕摳像合成、概念插畫動態制作、三維地形地圖建構等方面還采用了CG技術,進行文物及歷史畫面的還原。
《何以中國》劇照
周原遺址出土了一輛駟馬驅駕的青銅輪牙馬車,馬匹及車輛裝飾有大量鑲嵌綠松石的青銅飾件,車廂外圍裝飾有薄壁青銅獸面、玉器、綠松石飾件,華美異常。在《家國》一集中,攝制組通過CG技術“復原”了這輛精美的馬車。
為了充分展現考古發現的“西周第一豪車”,后期特效組在周原遺址考古隊楊磊老師指導下,將車上的每一個零部件、局部材質等,都對照著考古資料建模,并在三維軟件中雕刻紋飾。這樣一輛馬車的CG制作,在片中呈現不過5秒,卻要耗去數字設計師團隊數周的制作時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