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畫識甲骨文》出版,向青少年普及漢字源流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漢字是“形聲字”,但在漢字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部分漢字已看不出其形象來源。“如今我們大部分人對中國漢字的理解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感慨于此,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甲骨文專業委員會委員高金平和河北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文字語言研究所所長孫偉龍教授編寫了《畫識甲骨文》一書。
《畫識甲骨文》研討會現場
1月13日,《畫識甲骨文》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本書“由畫入字”,用生動的圖畫和文字,圖解了100個漢字的發展源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小學生普及甲骨文。
該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畫解甲骨文(包括漢字演變);二是有關甲骨文的基本常識;三是甲骨文簡析及現代字對照表。通過這三個部分的介紹,基本可以讓讀者走近甲骨文,找到探索漢字字源的路徑。同時增加了解漢字演變的興趣,對甲骨文從陌生到熟悉,增強對漢字的認知能力。
四肢打開為“大”,側立為“人”,“人”下加一橫為“立”,雙人立為“并”,雙人相向為“從”或“比”,雙人相反為“背”……中國人最初的文字,來自于對自然界現象及動植物的描摹。這些最原始的甲骨文,隨著社會變遷和人類認識的變化、書寫工具的改進和提高,一步步演變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
《畫識甲骨文》書封
“編寫《畫識甲骨文》,是出于對現代漢字認知基礎上的溯源思維、相反思維。”高金平提及,漢字演變歷經數千年,不同時代、不同構型、不同字體之間就逐漸產生了隔膜。今天的人認識的字與古字字形、字義、字音差異性很大,這其中的來龍去脈今人絕大多數全然不知。
高金平認為,讓甲骨文走進課堂,走近青少年兒童,對漢字教育起到實際作用意義重大。但讓甲骨文進入中小學教育課堂并非易事。如今小學課本中雖然有甲骨文知識,但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高金平五六年前就作了思考,與國內漢字專家學者探討,認為用復原的形式再現古字,并把這些字的演化過程表現出來,“這樣對孩子進行的漢字教育才是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全息化’而不是‘碎片化’的。”
《畫識甲骨文》以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常用字表為抓手,從中遴選出100字,逐個解說這些字與甲骨文的關聯。這100個字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插圖部分則特邀2022年《我和我的冬奧之胖大圣借兵器篇》動畫電影總導演、曾參與《黑貓警長》美術設計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導演曲強擔綱,為這100 字配上100幅彩色簡筆畫,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思維表達形式的源頭,更是我們祖宗留存的無價之寶,摻不得一點虛假,而且一點都不能丟,一刻都不能忘。青少年學生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大受眾,也是傳播、弘揚和發展這一文化的希望所在。”上海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中心主任陸建非認為,《畫識甲骨文》把艱澀難懂的甲骨文用通俗的語言解析得清晰簡要而又不失原汁原味,為教師教漢語、學生學漢語提供了一個有趣、獨到且實用的視角。
畫解甲骨文部分
“甲骨文對現在的孩子意味著什么?”鳳凰少兒出版社原主編謝紅認為,除了讓學生了解我們學習的文字從哪里來,甲骨文教學還可以讓課堂教學走向綜合化、實景化、生活化,“甲骨文除了有文字特點,還有美術特點。甲骨文線條勻稱、錯落有致,老師可以通過甲骨文將語文課和美術課結合起來,這樣綜合化課程也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