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年鑒2023|綠色制造:政策要更細,金融支持要跟上
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只有實現綠色轉型才有利于城市碳減排。
2023年12月21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強調,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減排,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全面推廣綠色制造。隨后的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要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2022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在國家層面提出,以重點行業達峰為突破,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2023年,各地紛紛細化相關政策,在加快清潔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方面,積極推動制造側降碳。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梳理了2023年制造業綠色轉型大事件(18件事,11座城市),并邀請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節能與綠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趙越,總結2023年制造業綠色轉型值得關注的關鍵詞,展望2024年各地在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中應重點聚焦的方面。
2023綠色制造大事件
分布式光伏
? 3月,廣州發布《廣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加快發展新能源,加大力度推進太陽能開發利用,積極推動公共機構建筑、工業園區、企業廠房、物流倉儲基地等建筑物屋頂建設光伏項目。
? 4月,上海發布《上海市2023年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安排》,將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作為重點工作,推動本地“光伏+”綜合開發利用。
? 12月,廈門發布《廈門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將持續推進節能降碳作為重點任務,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儲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 1月,重慶發布《重慶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深入推進節能降碳。聚焦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升工業企業清潔能源替代使用水平,推進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統化。
? 4月,北京發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計劃和措施》,提出持續推動能源清潔發展。目前,北京已成立由市長擔任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系統部署了2030年前相關工作任務。
? 5月,青島發布《青島市碳達峰工作方案》,將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大力發展新能源,推動可再生能源規?;l展,突破發展海上光伏,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培育壯大氫能產業。10月,青島發布《青島市氫能產業園發展若干政策》,提出多項發展清潔能源的財政鼓勵政策。
? 7月,杭州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綠色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市綠色能源產業規上工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同時,對儲能、氫能、光伏、風電等企業實際投資總額達20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按實際貸款金額給予最高1%年利率的貼息補助。
? 12月,湖州入選首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在碳效改革方面,湖州在全國首創“工業碳效碼”,通過制度創新推動“碳排放雙控”轉型成效顯著。
數字化與智能化
? 1月,北京在《關于北京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中提出,在持續提升能效水平方面,推動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依托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實現涉企綠色低碳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
? 3月,廣州發布《廣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建設企業碳排放監測大數據平臺,匯聚和分析碳排放數據,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在水泥、化工、食品、電子電器等行業實現了能源管理智能化。
? 10月,深圳發布《深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率先推進能源數字化管理,成立國內首家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推出國內首個“電力充儲放一張網”。
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廣
? 5月,上海發布《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綠色領跑行動”中提出,要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等領域,加快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創新,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重大節能先進裝備。
? 7月,東營發布《東營市碳達峰工作方案》,提出打造全國最大的百萬噸級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政府、油田、院所和企業多方聯合成立“東營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發展聯盟”。
? 8月,北京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加大在新型儲能、智能電網等方面的綠色科技創新應用力度。
? 10月,深圳發布《深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提出要開展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清潔高效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冷能利用等重點能源技術攻關力度,重點開展下一代光伏電池、海上風電、氫燃料電池、智能微電網等技術研發,著力補齊新能源關鍵技術短板。
? 10月,南通在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建成全國首個重力儲能項目。如東縣以風電、光伏等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為重力儲能示范項目驗證應用效果提供了基礎支撐。
? 12月,廈門發布《廈門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提出把握廈門在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材料、儲能、海洋藍碳等領域的優勢,加強與人工智能、互聯網、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示范應用。
2023:綠色轉型與制造業立市深度融合,低碳新技術需求大
第一、制造業綠色轉型與制造業立市整體戰略深度融合。在經歷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實體經濟比重下降后,很多城市意識到制造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紛紛喊出制造業立市、制造業強市的口號。這些城市在制定政策時,幾乎都包含了低碳發展、綠色轉型的內容,綠色化成為制造業轉型的必然選擇。5月,上海發布《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把“綠色領跑”作為六大任務之一;8月,青島發布《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北京加強對國家和本市關于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重慶推動現有產業全面綠色轉型。
第二、“碳達峰”政策從國家、省級層面進一步向城市落實。2022年末至2023年以來,上海、天津、重慶、廈門、三明、宜昌等城市發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重視制造業的綠色轉型,這意味著2022年國家及各省發布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政策進一步向城市落實。與此同時,《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2023年10月發布,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11月公布,包括張家口市等25個城市、長治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這些試點區域將探索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的城市和園區碳達峰路徑,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23年以來,多地已經陸續出臺地方碳達峰實施方案,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新型工業化對能源利用效率、科技創新提出更高要求。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的本質區別是綠色低碳發展,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北京召開,提出將圍繞新能源開發利用、工業節能降碳、碳捕集利用、數字化碳管理等領域,催生一批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在提升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方面,《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促進能源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落到城市層面,多地出臺數字化與智能化政策,賦能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技術研究、機構培育、創新應用等方面出臺舉措。
2024:政策措施顆粒度要更細,綠色制造亟需多元化金融支持
2023年,“碳達峰”政策從省級到地市,逐級推進和落實。其中,制造業綠色轉型的相關政策與實踐,已經融入到眾多制造業重點城市發展中。那么,不同城市的共同做法、創新實踐、待解難題有哪些?
2024年,綠色制造,工業綠色轉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趨勢?對此,澎湃研究所專訪了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節能與綠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趙越。
澎湃新聞:2023年制造業綠色轉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關鍵詞?
趙越:2023年,隨著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持續推進,一些新舉措、新趨勢不斷涌現,值得關注的關鍵詞有很多,比如工業碳達峰、碳排放雙控、能源轉型、新型工業化、綠色制造體系、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碳管理等。
澎湃新聞:2023年不同城市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有什么共同做法?與城市整體戰略有何關聯?
趙越:不少城市都在新技術應用方面尋求突破,聚焦新型儲能技術、重點行業脫碳關鍵技術,如重力儲能、氫冶金、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
一是南通、通遼、張掖、西寧等多個城市正建設應用新型儲能技術“重力儲能”。南通在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建成了全國首個重力儲能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5億元,建設規模為100兆瓦,發電功率為25兆瓦,主體建筑為一座高148米的35層儲能塔。重力儲能是純物理儲能,使用壽命長、無燃爆風險、容量規模擴展靈活,既適用于電力的調峰調頻,也可用于新能源電力的儲存與利用。
二是張家口的河鋼集團張宣科技與中國寶武湛江鋼鐵基地,采用氫基豎爐冶煉工藝的氫冶金示范工程取得新進展。中國鋼鐵行業由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的轉變,將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傳統冶金工藝,噸鋼碳排放約1.83噸二氧化碳,氫冶金工藝可將噸鋼碳排放降至約0.5噸二氧化碳,碳減排約70%。
三是東營加快建設中國最大的百萬噸級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啟用中國首套CCUS膜法脫碳工業化裝備項目。東營具備較好的CCUS應用場景,因此走在技術發展的前沿。作為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地市,東營副產高濃度二氧化碳尾氣超過1000萬噸/年,可開展低成本規?;都摹疤荚础备患?;勝利油田適宜二氧化碳驅油的地質儲量約15億噸,預期可形成的“碳匯”規??捎^。為進一步做好“源匯匹配”,政府、油田、院所和企業多方聯合成立“東營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發展聯盟”,打通油地合作堵點。
澎湃新聞:隨著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碳排放強度將成為未來地方雙碳任務考核的重點。城市在這方面有何創新實踐?
趙越: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簡稱為“碳效”。湖州以“碳效碼”為抓手,探索推進工業碳效改革,進行了制度創新,2023年取得顯著成效。
湖州市對企業碳效水平進行綜合評估,應用防篡改的識別方法及系統、數智化跟蹤技術等創建了企業“碳效碼”標識,實現了全域規上企業碳效評價賦碼。同時,搭建“碳效碼”服務平臺,從企業、行業、區域等不同層面實現工業碳效情況的“立體畫像”。工業企業可查詢了解自身“畫像”結果進行轉型升級,政府部門可掌握區域內規上企業碳效水平情況進行分類施策。
其創新之處在于加強部門聯動和政策協同,利用“碳效碼”多場景應用,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和長效機制的建立,激發企業主動降碳增效的內生動力。湖州市級發展改革、經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統計、稅務、金融、電力等多部門協作配合、建立聯動機制,通過制定實施多項辦法舉措,將“碳效碼”結果內嵌到當地產業、土地、稅收、財政、金融等政策中,激活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積極性。比如,根據碳效值對企業實施差別電價、水價,開發“碳效貸”“碳惠貸”“碳改貸”等金融產品,支持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如今,“碳效碼”已從湖州市擴大到浙江省11個地市4.9萬家規上企業,預計每年可推動工業降碳500萬噸以上。
湖州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的意識較強,而且由于浙江省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早在2003年便開始布局建設“數字浙江”,2017年部署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這都為湖州工業碳效改革奠定了基礎。
澎湃新聞:為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2023年各地在清潔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綠色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什么待解難題?
趙越:總體來看,各地雖然意識到綠色轉型勢在必行,但在發展項目時仍存在路徑依賴,習慣性發展比較熟悉的項目,尤其在市場需求較好的情況下,有些地方或企業會忽略綠色轉型發展的問題。
清潔能源替代的主要瓶頸在于電網系統尚不完善。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凸顯,清潔能源的成本逐漸下降。以光伏發電為例,2023年光伏組件均價腰斬,預計“十四五”期間降到0.25元/千瓦時以下,低于絕大部分煤電。因此,目前清潔能源替代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在發電而在送電。中國跨省區輸電壓力較大,這是因為風光水資源和需求逆向分布,風光資源大部分分布在“三北”地區,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而用電負荷主要位于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此外,由于風光資源的季節性、波動性、間歇性特征,長距離輸送需要以智能化的電網調度和管理系統為支撐,而建成這樣的系統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投入。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瓶頸在于節能技術有待突破、應用缺乏系統性布局,設備更新周期長,企業實施技改意愿不高。目前,中國工業能源有效利用率約60%-75%,存在25%-40%的能效提升空間。阻礙企業進一步釋放節能潛力的原因,一是節能技術有待突破,制造業綠色轉型終究要依靠技術,只有技術的不斷進步才能持續提高能效水平;二是節能技術的應用缺乏系統性布局,局部單體節能無法使節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工業設備和裝備的更新周期較長,企業不愿提前替代或改進設備,導致節能和能效提升推進緩慢。
綠色科技創新的主要瓶頸在于技術自主研發不足,部分關鍵技術仍依賴進口。以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為例,目前中國在海上風電、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優勢領域存在部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缺乏原創技術、存在知識產權風險、對政策依賴較大等方面的短板。
澎湃新聞:從全球視野看,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可以借鑒怎樣的國際城市發展經驗?
趙越:“歐洲首個綠色之都”斯德哥爾摩采取多項行動,推動城市綠色轉型,核心是能源轉型與制造業綠色轉型。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起步晚、差距大,要盡快按照規劃的時間表和方向路徑落實推進,三方面經驗值得借鑒。
一是建立可持續電力系統,以清潔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實現能源轉型。20世紀中后期,斯德哥爾摩開始推動天然氣替代煤炭作為電力燃料;1972年石油危機后,能源替代種類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斯德哥爾摩主要電力來源是核能、水電、垃圾焚燒,核電、水電的電力供應來自于瑞典國家電網,兩者占瑞典總供電量的80%以上。
二是推動傳統產業低碳升級。鋼鐵、化工一直是斯德哥爾摩的傳統優勢產業,2016年,總部位于斯德哥爾摩的瑞典鋼鐵公司SSAB,與鐵礦石商LKAB、能源公司Vattenfall聯合創建HYBRIT項目,對斯德哥爾摩周邊的鋼廠進行燃料技術升級。該項目使用無化石電力和氫氣替代傳統煉鋼所需的焦煤,煉鋼過程可降低約90%的碳排放。
三是在保持制造業必要增速的前提下,提升服務業占比。目前,服務業已發展成為斯德哥爾摩主導產業,北歐銀行、瑞典銀行等金融企業,以及超過45%的瑞典大型企業均在此設立總部。但斯德哥爾摩工業產值,依然占據瑞典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制造業增長速度是全國的三倍,工業不降反增。
澎湃新聞:展望2024年,您認為各地在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時應重點聚焦什么方面?
趙越:2024年各地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的重點應該是更好落實現有的政策,尤其是落實《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的六大任務、兩大行動。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在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時,政策顆粒度應該更細,具體化、可操作性很重要,切忌“上下一般粗”和一味地“高大上”。
2024年距離中國實現碳達峰目標還有不到7年,時間緊、任務重,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工業碳達峰方案已經發布,為制造業綠色轉型指引了方向路徑。城市一級應該注重落實,根據產業特點、綠色轉型需求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將工作重心從頂層設計轉向落地實施,聚焦構建低碳產業體系、能源低碳轉型、能效碳效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數字化賦能、產品碳足跡管理、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具體項目,配套全方位實質性的政策支持,務實推進項目落地實施。同時,各地應重視工業園區對制造業綠色轉型的重要作用。集中在工業園區的制造業企業,在能源供應和能耗控制、碳排放管理、污染治理、企業間上下游配套方面,可以形成合力。
澎湃新聞:您認為2024年各地在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中,除了清潔能源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方面,還需重點關注思考哪些方面?
趙越:一是通過金融支持制造業綠色轉型。根據相關研究機構測算,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的資金投入規模在百萬億元以上,亟需實質性、力度大的政策舉措引導金融資本向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領域傾斜。然而,中國的綠色技術、綠色項目、綠色產業發展因資金不足而受到掣肘。
未來,各地應創新金融產品,對制造業綠色轉型項目給予更大的資金支持。一方面,亟需探索同時滿足綠色轉型需求和金融可持續要求的模式。這是由于制造業本身產業鏈條長,技術工藝繁多、迭代快,很多綠色技術及綠色項目的收益低、投資期長、付費機制不明確。同時,由于制造業企業和項目綠色轉型相關信息分散在各部門,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機構難以準確掌握企業融資需求,增加了支持企業綠色轉型的難度。另一方面,現有的綠色金融政策難以精準支持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目前,綠色信貸用于工業節能節水環保項目和節能環保服務的綠色信貸額度不足10%,綠色金融政策也難以覆蓋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低碳轉型的經濟活動。
二是通過數字化賦能制造業綠色轉型。未來,各地在制造業綠色轉型過程中,除了工藝技術升級與節能低碳裝備應用,還應重視數字化技術對工業低碳發展的賦能作用?!豆I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明確提出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下一步應該圍繞此項任務豐富應用場景,培育發展多項數字化降碳技術解決方案。
2023年12月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也指出,2024年要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減排,開展工業數字化碳管理試點。數字化碳管理是數字經濟與雙碳目標的有機融合,數字化碳管理市場有望在2024年進一步釋放。
設計 郁斐
2023年,澎湃研究所開啟全新欄目《澎湃城市觀察》,并于近日推出年度策劃《城市年鑒2023》。7位研究員主筆,總結2023,預見2024。7大領域,71座城市,我們這樣與2023年揮手告別。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