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集齊滬上老人最愛“古董”,這家近70年百貨店面臨“打烊”
這些天,“上海爺叔”張樂華失眠了。
因為,他的“心頭肉”——石門二路156號的北京百貨商店,真的快“熄燈打烊”了。“動遷了,以后這家店勿曉得還能不能留住?還能不能幫到老人們啊?”接到張樂華的求助后,當新民晚報記者撥通62675017電話時,電話那頭傳來了這位65歲老店長的聲聲嘆息。
北京百貨商店外景 新民晚報記者 季晟禎/攝(下同)
僅此一家的老店
寒冬來襲,氣溫驟降。下午1時許,記者趕到石門二路156號的北京百貨商店。30多平方米的店內燈火通明,門庭若市。
滬上已銷聲匿跡的老字號品牌,幾乎都可在這里覓到。貨架上塞得滿滿當當,全是“老古董”:假領頭、蛤蜊油、湯婆子……抬頭看,墻上掛著兩塊“愛心助老特色基地”銅牌,非常顯眼。
貨架上“老古董”琳瑯滿目
“假領頭”是鎮店之寶,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幫儂拿42碼,假領頭拿大不拿小。”語畢,張樂華迅速從貨架上抽出其中一款。“老娘,師傅幫儂挑好假領頭了,儂看看靈光伐!”62歲的李先生從寶山趕來,他一手拿著手機拍,一邊扯著嗓子與82歲的母親視頻通話。
李阿婆佝僂著身子,獨自拄著拐杖,顫顫巍巍挪進店里。“要一瓶友誼膏(雪花膏)。”張樂華趕緊上前攙扶,“阿婆,友誼膏16元”。記者一問,92歲!李阿婆住西康路,走過來花了20多分鐘。“你們這店最好了,多少年都是為我們服務。”她豎起大拇指。張樂華見狀,輕輕拍拍她的手,笑著說:“勿是哦,為了賺儂鈔票。”
92歲李老太來店內買友誼膏
77歲的胡金海撲了一個空。前兩天在店里還看見各種鍋蓋,這次來竟全沒了。
“賣完了,不敢進貨,店要關門了。”
阿婆們一聽,急了:“哪能辦?哪能辦啊!今后去啥地方買這些東西?”
不能放下的牽掛
2011年,吳桂生退休了。此前,他任石門二路街道民政科科長,與張樂華接觸很多。73歲的吳桂生講,幾十年來店里賣的東西不曾少過,以前賣的,現在還在,只增不減。
在大浪淘沙的市場競爭中,當年和北京百貨比肩的數不清的百貨店紛紛打烊,而它卻依舊堅強地“活著”。奧秘是啥?“堅持做看似小眾,但老百姓需要,部分大商場、大超市不做的生意,他們還做出了名堂。”吳桂生講,店內假領頭、蛤蜊油、平角褲都是老張定牌特制的,外面都根本買不到。其中,假領頭尤為暢銷,不但款式多顏色還豐富,“一年能賣上千條,生意最好的時候周末排起的購買假領頭長隊一直延伸到店外好幾米,好多小年輕也都來買”。2018年后,考慮到原地址拆遷改為新址,商標從“上海北京百貨”變更為“上海北今百貨”。
為了保證假領頭不斷供,老張一般會在春夏淡季作準備,找三家不同廠來定制假領頭,而且會推陳出新,改進工藝,確保花色和數量,滿足當下老百姓對高品質的需求。“全上海他家的假領頭如果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吳桂生說
“做生意先做人。”吳桂生感慨,老張一直是個熱心腸,只要開口,一定有求必應。每次社區搞公益活動,他總是率先舉手報名:“你們不能漏掉我。”每年敬老節他都給養老院發重陽糕,考慮到老人牙口不好,后來改送大蛋糕。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別看他店小,當年可是上海市首批‘愛心助老特色基地’,一個街道最多4塊牌子。”在吳桂生看來,“北京百貨”之所以人流不斷,除了老人們口耳相傳,還得益于絕佳的地理位置——既靠著郵局,又毗鄰地段醫院。
時間撥回2003年。
石門二路140號的“北京百貨”恰逢拆遷,面臨不保。老張第一次慌了。多虧靜安區政府全力幫扶,才能絕處逢生,最后搬遷至石門二路156號。
這一次,同樣的難題又橫在眼前。沉沉浮浮,老店夾縫求生,吳桂生有心無力。“只要有辦法,我一定堅持下去。”面對老友關心,老張只留了這句話。
今年年初,合作伙伴撤柜,一度盛傳老百貨店要“關門”,張樂華孤身硬撐,熬下來了。老同事季萍看著不是滋味,63歲的她過來幫忙。她回憶,當年和張樂華一起出道干百貨的,幾乎都改行了,40多年前的生意做到現在,可謂鳳毛麟角。“他這一兩年明顯瘦了、老了。”季萍曾勸他放手,老張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他有著不能放下的牽掛:“店關了,老人們哪能辦?我對他們要有交代。”
風雨無阻的等候
在店面盡頭,掛著一塊藍底的廣告牌,整整占滿半面墻,上面寫著北京百貨商店的電話——62675017。
采訪中,店里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平均一天要接十幾個電話。”掛完電話,張樂華趕緊喝了一大口水。生意忙時,下午三四時吃午飯,是經常的事情。
還有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懷”——2003年搬來新址后,舊址的電話沒能留住。轉眼間,這通“新”電話,一打就是20年。“以后不論搬去哪兒,電話肯定不好再變。”他說。這些年來,周邊不少老顧客動遷搬走了,還時常回來看看,有些走不動了,想買東西,只需一通電話,就能解決。貨柜下的抽屜里,積攢了厚厚一沓快遞單,其中最遠的寄到內蒙古。“不論本地,還是外地顧客,都只認上海老品牌,只信阿拉老店。”張樂華扯著嗓門,很是驕傲。
52歲的“新上海人”龔惠兵認識老張已有三十多個年頭。如今,他開了一家鐘表眼鏡店,緊挨著北京百貨商店。在他印象里,北京百貨全年無休,風雨無阻,進出幾乎全是中老年人,甚至不乏由小輩推著輪椅過來。
希望延續的燈光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從小到大,當老師的父親總對張樂華念叨。
那年畢業,張樂華被分配到北京百貨商店的前身——靜安區百貨修配商店工作。“1977年9月24日。”他脫口而出,仿佛進單位的日子就是昨天。不承想,這柜臺后一站就是半生,46年。
1955年開業,按那天算起,店鋪的燈已經亮了2萬多個日日夜夜。
1992年起,靜安修配商店的修配業務逐漸退場,主營業務也向百貨行業擴充。“阿拉最輝煌的時候,上海市中心地段一共有8家門店。”談及那段鼎盛時期,他厚厚鏡片下原本瞇著的眼睛,亮了。
隨著城市改造和發展,當年的盛況一去不復返。如今,僅剩石門二路156號。說話間,張樂華突然略一停頓,來了句:“會不會同那些店一樣,哪天‘北京百貨商店’也消失了啊?”
臨近下班,張樂華開始整理貨架、柜面,拿出賬本手寫當日的賬目,上面每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當年做學徒時的工作習慣,一直保留至今。自接到搬離通知后,他幾乎很少準時下班,總愿意在店里多待一會兒。
視線拉回12月13日早上。
房東置業集團張宅物業公司寄來一紙通知:因動遷征收,限一個月內搬離。
張樂華又一次慌了。事發突然,他措手不及,急得是團團轉。“幾十年的老顧客習慣了這里,換個地方再營業,還是想找附近。”只是,周邊閑置店面寸土寸金,小店利薄,何去何從?這位老店長失眠了。
隨著夜幕低垂,在北京百貨商店的對面,僅隔著一條馬路,成片高樓已亮起了燈。“以前石門二路老‘鬧猛’——卡德浴室、西海電影院、友聯生煎、盛利炒面。”張樂華抬頭看著外面,眼神里流露出滿滿的回憶。時光荏苒,高樓拔地而起,那些店被取而代之,自此就再沒在這里出現過。
北京百貨商店,能否保留下來?
“拆,還是要拆的。”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管理辦負責人表示,老店所在位置納入了石門二路170弄及周邊零星舊城區改建項目,“街道方面也會積極努力,把老張的作風和這家老字號一直傳承延續下去”。
晚上6時許,北京百貨商店熄燈打烊了。
“嘶——”的一聲,卷簾門緩緩降下。結束一天的忙碌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張樂華騎上自己“專車”回家——一輛有著10多年車齡的二手永久牌自行車。
“如果有年輕人愿意一起撐起這塊招牌,我真要睡著笑醒。”他揮手向記者告別,背影漸漸消失在夜色中。
(原題為:《近70年百貨老店面臨“打烊”,鎮店之寶和懷舊日用品上海小囡都用過!店長苦撐盼奇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