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東盟海上聯演閉幕:軍事互信增進,分歧點漸趨彌合
10月22日-28日,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在廣東湛江及其以東海空域進行,本次聯演分為港岸活動、海上演練和演習總結三個階段。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2日報道,菲律賓國防部長洛倫扎納對東盟與中國22日起舉行首次聯合海上演習表示歡迎,他稱,“比起陷入相互懷疑猜忌來,開展對話為宜”。報道稱,洛倫扎納的發言顯示出,其認為菲律賓在某些領域應當重視與中國協調關系。洛倫扎納在談及演習意義時稱:“在災害救援等方面,東盟與中國能夠合作的很多。”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0月22日報道,東盟和中國在8月份舉行了一次桌面推演后,雙方于22日展開了首次海上實戰演練。此次接觸凸顯了北京在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努力中(包括在安全領域)具有更廣泛意義的一項活動。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4日報道,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在湛江參訪首屆東盟-中國海上聯合軍演,他在接受新加坡和中國媒體聯合訪問時指出,東盟與東盟加八國防長會議的多項多邊演習及演習的實兵演練環節,為區域各國建立聯系提供契機,有助減少沖突可能。黃永宏在談及此次聯演的重要性及區域各國在信心建立工作上的后續方向時強調,各國希望取得和平,但“和平必須靠努力得來”,各國必需付出相應的努力。
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原是2015年中國在中國-東盟防長非正式會晤上提出的建議,時隔3年終于落地。
此次演習籌備歷時長,究其原因,可能基于戰略、戰術和技術三方面。在戰略層面,演習可能打破多年來東盟在中美兩國間經營的平衡策略,為東南亞地區安全帶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在戰術層面,東盟內部利益相關方可能會將是否推進演習作為與中國南海博弈的籌碼,致使演習落實進程遲滯。在技術層面,雙邊互信程度有待提升,可能使聯合演習流于倡議,實際操作層面推進乏力。
隨著南海問題降溫,中國與東盟國家間軍事互信增進,分歧點漸趨彌合。同時,美國大力推動“印太戰略”,美、印、日、澳“四國同盟”正在形成,不僅形成了圍堵中國之勢,也使東盟在地區安全中的作用相對降低。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利益增加,演習的落實契機漸趨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習的敲定、落實,正值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又恰逢《南海行為準則》取得實質性進展之時,可謂乘勢而動,順勢而為。這一成果本身具有歷史性和突破性,標志著中國-東盟關系有望邁入歷史新階段。 此舉釋放了積極信號,說明中國與東盟之間政治互信加固、安全共識增強、共建規則有望。
首先,政治互信加固。演習傳導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政治互信得到了鞏固,這一轉變是可喜的,并應繼續加強、加深。其次,安全共識增強。“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只有當中國與東盟互視為共建地區安全的伙伴,而非彼此威脅的敵人,本地區各國才可能真正獲得安全。此次演習對于中國與東盟國家間共建安全意識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再次,共建規則有望。中國是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國家,中國-東盟雙方正立足于“黃金十年”期盼“鉆石十年”。因此,演習的舉辦及其未來的機制化和常態化推進,將使中國-東盟關系具有更強的穩定性。
此次演習對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協力維護地區和平安全具有突破性、指標性和建設性的意義。其突破性在于,演習突破了東盟在中美之間的搖擺和觀望,突破了東盟與中國此前的戰略互疑,也突破了中國此前只與幾個東南亞國家單獨進行軍事合作的固有模式。其指標性在于,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鄭重提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次演習對于推動“命運共同體”在安全層面的構建具有指標意義。其建設性在于,此次演習為本地區提供了一種中國-東盟協力維護地區和平安全的新模式,即通過聯合演習的方式加強交流、增進互信,并推動演習機制化的過程中構建共同安全意識。
未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防務安全等領域拓寬合作空間、增多合作可能,可從兩方面著手:
其一,增強互信,達成共識。中國與東盟應建構本地區共同安全的觀念,達成中國-東盟共同解決南海問題的政治共識。其二,磨合規范,共建機制。可繼續發展完善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演習模式,逐漸使其常態化、規范化、機制化、多樣化。通過多方共建,讓中國日益強大的海軍力量,成為本地區國家受惠、共享的公共產品。以對話釋疑,以互動增信,在交流合作中實現地區國家的聯動發展、互惠共贏。
(原標題為《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舉行,中國-東盟戰略合作更進一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