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三大隊》編劇張冀:陳思誠這次比我追求的還極致
“我要這人間所有道,都在青天下;我要這朗朗乾坤下,事事有王法。為了一口氣,為了一個理,為了一場祭,老子走到底!”電影《三大隊》片尾,伴隨著劉歡磅礴高亢的吟唱,歷經十二載堅持不懈追兇的終結,程兵走在了樹影斑駁的陽光下。
《三大隊》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原載于“網易人間工作室”,原作名為《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作者深藍)。電影講述刑偵隊長程兵(張譯飾)帶領的三大隊在辦理一起惡性入室強奸殺人案的過程中,導致一名嫌犯意外死亡,由此被判入獄。出獄后,在程兵的帶領下,“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堅持以普通人身份繼續追兇的故事。
《三大隊》海報
該片于12月15日全國公映,先期點映及預售總票房便已破億,不僅在年底國內院線罪案片扎堆的情勢下脫穎而出,更在該類型題材中呈現出近年來鮮見的現實主義風貌。導演戴墨就曾表示,“在此次創作過程中,我更傾向于追求真實感,同時在拍攝過程中也努力將技巧下放給演員的表演和紀實文本,用攝影機捕捉那些真實的瞬間。”
而審視《三大隊》的幕后創作班底,監制陳思誠+編劇張冀的混搭組合,則無疑更令人嘖嘖稱奇。眾所周知,作為近年來賣座電影《唐人街探案》系列和《誤殺》系列的操盤手,陳思誠善于在內地以外的華人社區建構懸疑故事,并且將類型化的元素運用到極致。而編劇張冀則憑借《中國合伙人》成就聲名后,一直在現實主義題材領域深耕創作。兩位過往在創作歸旨上并無交集的電影人首度合作,究竟可以產生出什么樣的化學反應?無疑是這部劇情跌宕起伏,群星薈萃拼演技的電影之外最大的看點。
“這次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時候我會覺得,是不是太平實了?反而是思誠,他堅持讓我幫他往回拉。我們常說,沒有拿起,何談放下?程兵這個角色就是最終抓住了罪犯,他才能放下。思誠也是,過往他把類型玩得淋漓盡致,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所以這次他堅持要返璞歸真,甚至比我追求的還極致。”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張冀說。
編劇張冀
【對話】
“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展現這樣的故事”
澎湃新聞:電影《三大隊》改編自網絡紀實文學《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很想聽聽其中最觸動你的是哪些點?
張冀:網上的文本篇幅不長,很快地瀏覽下來,最打動我的一點是在偏重口供定罪的時期,三大隊出于義憤和限期破案的承諾,導致一名犯罪嫌疑人死亡。這是個非常大的意外,三大隊也由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走上了人生逆轉的旅途。網絡文本正面地討論了這件事,這里面的情、理、法構成了巨大的戲劇張力,而拍成電影,應該是第一次在國內大銀幕上展現這樣的故事。
澎湃新聞:《三大隊》是帶有明顯刑偵元素的作品,在相對陌生的領域,你怎么去熟悉刑警這個行業?
張冀:下生活一直是我創作劇本的習慣。我去到公安局,就發現刑警這個隊伍很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從警校畢業后,一般是先到派出所歷練,這個時候大都會有一名老刑警作為師父,帶著他們熟悉工作。年輕人都是血氣方剛,當刑警都想破大案,這時老刑警就會告誡他們,就像電影中老張(楊新鳴飾)對徐一舟(魏晨飾)說,“到了我這個歲數才明白,每一個大案背后都有著家庭的悲劇,有多少人改變了人生。”他會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講給年輕人,打擊犯罪是一方面,更要在工作中保護好自己,不做無謂的犧牲。換句話說,刑警這個隊伍里是特別講師承關系的,這一點我就運用到了劇本寫作當中。老張之于程兵、程兵之于徐一舟,都帶有這層師徒關系的色彩。
另外就是刑警這個隊伍,面對兇殘的罪犯必然會有流血犧牲,所以他們之間特別講究同袍情誼。這不是社會上庸俗地稱兄道弟,而是做刑警的人,他的后背一定是留給自己兄弟(保護)的,這是一種出生入死,絕對信任的關系。當然,還有很多他們工作、生活的細節,包括刑警家屬真的是不容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尤其是如果親人在崗位上倒下了,他們的后代子女往往會出現心理問題。像老張,他不是直接倒在抓捕罪犯的過程中,而是到家之后才發病送醫。那到底能不能判定是工傷?制度剛性的一面,有時候也是挺讓人無奈的。
《三大隊》海報
澎湃新聞:《三大隊》主要是展現新世紀初頭十年的社會風貌,如何在電影中去精準還原,談談你的看法?
張冀:我喜歡用道具等背景信息作為細節,來揭示時代的風貌和變遷。過往在《中國合伙人》里是用到了極致,這次反倒用得比較克制。當然,觀眾可以從程兵手機的變化,包括程兵和蔡彬在河邊的閑談,一句無意的“現在都流行當快遞員了。”這些都交代了時代的變化。還有一處,程兵出獄后,在人行天橋上被人塞了一張房地產的宣傳頁,上面有句話,“你需要的不是一個房子,而是一個家。”這是中國房地產最輝煌的時候,一句很經典的宣傳語。這些細節,觀眾在二刷的時候可以去關注下。
澎湃新聞:電影中起碼兩次出現了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它所對應的是1987年的電視劇《便衣警察》,談談這部劇對你的影響。另外,片尾曲《人間道》也是由劉歡演唱,談談你的感受。
張冀:《少年壯志不言愁》是海巖老師小說《便衣警察》改編的電視劇的主題歌,我小時候就有印象。另外,我舅舅就是刑警,小時候觀察他們聚會吃飯,這首歌是席間必唱的。張譯也有很多警察朋友,開劇本會的時候,我們倆同時提到片中三大隊聚會,這首歌必須出現。因為某種意義上講,它就是“警察之歌”,這是有生活基礎的。同時,《便衣警察》的故事前半段,也是講警察蒙冤入獄,平反出獄后繼續履行職責,這也同《三大隊》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互文和對照。
《少年壯志不言愁》是劉歡老師的成名曲,這次我真沒想到能請出他來唱片尾曲《人間道》。一部電影能請到這樣量級的歌唱家演唱,這可非常難得。關于片尾曲,我們本來想走姜育恒《再回首》的曲風,真情回望嘛,表達中年人的唏噓感慨。后來詞作者唐恬走了另一條路,《人間道》的詞曲風格讓人想起劉歡老師另一首名作《好漢歌》,粗獷豪邁、提振人心。我是習慣在劇本中寫到歌曲的,《再回首》本來也提到了,但這次思誠都沒有用,而是選用了風格化的歌曲和配樂。
《三大隊》劇照
“這次我是一上來就決定寫群像”
澎湃新聞:我知道你的工作習慣,劇本大綱絕不潦草,甚至在大綱階段就會完成了一半的劇作體量。原作中三大隊隊員出獄后,主要寫的是隊長程兵獨自去追兇,但在電影中,這些隊員則和隊長一道又經歷了“聚、散”,這是一處比較大的改編,談談你的思考。
張冀:這次我還是比較運氣的,創作這事兒有時候會走岔道,翻來覆去構思到最后才能拿出一個方案,而且還可能是個折中的產物。這次我是一上來,看完小說就決定寫群像。把孤勇的個人行為擴展為集體的再度集結,并經歷了聚散的過程。后來和思誠聊起劇本,他也是最喜歡里面三大隊的“聚和散”。
群像戲有空間,有得寫,通過群像也印證了程兵堅持到最后的意義。而且從現實主義創作的邏輯上說,最難也最有魅力的一點就在于群像的塑造。比如《紅樓夢》,它不是像西方現代小說,寫主人公的原生家庭、童年夢魘這些。《紅樓夢》就是寫群像,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也寫出了整個時代的風貌。坦白講,我過往的作品也沒有這么現實主義過,要么有類型的影子,要么有些現代派的做法,比如在《親愛的》里就有敘事結構斷裂、人性的模糊。但這次是非常現實主義的創作。
澎湃新聞:我們都知道陳思誠過往的作品,不管是他出任導演的《唐探》系列,還是擔當監制的《誤殺》系列,基本都是在內地以外的華人社區建構故事,而你業內的聲名正在于擅長操刀現實主義題材。此次電影內容完全落地在內地,能否回憶下你同陳思誠以及導演戴墨間的交流?
張冀:這次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時候我會覺得,是不是太平實了?反而是思誠,他堅持讓我幫他往回拉。我們常說,沒有拿起,何談放下?程兵這個角色就是最終抓住了罪犯,他才能放下。思誠也是,過往他把類型玩得淋漓盡致,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所以這次他是堅持要返璞歸真,甚至比我追求的還極致。
整部電影可以說只有一個點,就是三大隊出獄后再度聚首之初,那場集體出動抓人販子的戲,明顯是帶點類型化的。也就這一處,其他都是在平實中見生活、見人性的,見細膩的。但我其實很喜歡這段的處理,三大隊把人販子制伏后,幾個人從警車旁昂首闊步地走過,這時軍鼓敲響,觀眾的情緒也得到了一次釋放。后來看電影,看到這兒我都會有生理反應。在我的影像系統里是沒有這種畫面的,反倒是思誠導演和戴墨導演,這是他們的強項。
《三大隊》劇照
澎湃新聞:這樣的群像設置,包括你剛才提到三大隊抓捕人販子的橋段,讓我想到了日本的劍戟片《七武士》以及好萊塢電影《豪勇七蛟龍》。怎么向類型片取法又怎么恰到好處地收住,談談你的想法。
張冀: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要歸在現實主義風格上,這是最大的定調。另外,我這次寫的是人生,寫人生就要有群像關系,有時間跨度,有來去、聚散的抉擇。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到觀眾的觀影情緒和期待,我們會揉進去一些類型片的元素,也都是非常克制的,絕不會去喧賓奪主。
“我愛三大隊的隊員,佩服的是程兵”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國產刑偵題材影視劇,包括電影發展至今,形成了哪些模式化的東西可以在這部電影中去打破?
張冀:電影《三大隊》還是更偏向劇情片,不太像刑偵劇,我們還是要寫人、寫精神。托爾斯泰有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大意是“男人的故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就是當他的精神性戰勝了他的動物性的時候。”這肯定不是在一個男人的青年階段,而是在他從青年到中年轉變的時期。在我的創作世界里,也一直想找到一個男人精神勝利的故事。
澎湃新聞:談談對程兵的形象塑造,比如他在每次行動前有個口頭禪“動!”另外,程兵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一句話“沒有人能活在真空里。”怎么理解它和劇情以及人物命運間的關系。
張冀:“動!”這個口頭禪,是張譯他們自己找到的,一個字干凈利落。“沒有誰能活在真空里”是我下生活看到的真實細節,就是在翻閱卷宗的時候,其中一頁上寫著這么一句話,給我感觸很深,在劇本里就用到了。它點出了一名刑警的感悟,你可以理解成只要罪犯犯罪,就一定會留下線索;也可以理解成刑警辦案,也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壓力。
寫程兵這個人,我是在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后,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塑造的。因為他離生活很遠,我們是夠不著他的。在他身上,我是寫了一個被生活、被自己折磨的人,而且他和周遭的人群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理想主義的完成是落寞的、悲壯的。反而是寫程兵手下的隊員時,我覺得很輕松,因為抓得住,可以說是寫得游刃有余。但我覺得現實主義能打動人的一點,就是主角身上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不需要被說教,自然的演繹就非常動人。樸素的道德觀念一直蘊含在這部影片當中,故事好看也就好看在時代是往前走的,有些人跟上了時代、或者隨波逐流,但只有在那些要么是留在了過去,要么是超前了時代的人身上,才一定會有好看的故事。
《三大隊》劇照
澎湃新聞:也請具體談談,曹炳琨飾演的蔡彬、王驍飾演的馬振坤、張子賢飾演的廖健,他們分別代表了中年男人面對生活壓力的不同面相。賈樟柯導演在映后就談到,電影正視這些手下隊員的選擇是一種進步。你怎么看?
張冀:其實我愛的是他們,佩服的是程兵。寫程兵是很苦的,寫這些隊員的時候我很快樂。而且我非常容易就會為這些人的經歷而共情,會流淚,他們就像是我的兄弟,我的家人,就像是我之前執導《長沙夜生活》里的人物。我這次寫到最動情的地方,就是寫他們這幾個人的離去。對普通人選擇的尊重,是現實主義作品的應有之義,這不需要做什么心理建設。當然了,作為編劇也要有想象力,寫程兵我要想象他的精神世界。要完成《三大隊》的劇本寫作,這兩個維度都得有。
澎湃新聞:電影中,程兵也曾對追兇的執念有過動搖。我記得有一處,他想給自己的親友發短信表明自己“追不動了”,在選擇發送對象時又猶豫了。這段情節處理得非常好。
張冀:程兵是故事的主軸,追兇是他的執念。他會在什么時候決定放下?我是寫到他的獄友阿哲(張新成飾)這里——阿哲本來是看守所里被霸凌的弱者,他被程兵幫扶、拯救了靈魂,出獄后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完全為了報恩去幫著抓王二勇,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這對程兵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阿哲是最無辜的,追兇的過程必然要付出代價,但可以是三大隊的隊員來付,可以是程兵自己去遭受磨難,阿哲是和整個案件最無關的人。所以當程兵離開阿哲的遺孀后,看到公園里、街道上人們祥和的生活,他在那一瞬間崩潰了。
劇本里本來寫的是他拿出手機,想給前妻發短信“我找不動了……”現場拍攝的時候,張譯和戴墨他們把這里改成了他最終不知道把這條消息發給誰好,這一處改得特別好。這次創作是非常開放的,大家體系都不一樣卻能聚在一起,我算是在文藝和商業片之間,攝影師董勁松老師之前一直和刁亦男導演合作,他是走文藝片路線的,而思誠他們一直是在做商業片,這次感覺是大家都把自己擅長的東西放了進去。就像是一個酒窖,大家把各自的好酒都放了進去,釀出了一壺新酒。
《三大隊》劇照
“我……不是我”,身份的錯亂與困惑
澎湃新聞:電影中王二勇直到最后才露出真容。逃亡期間,他在自己藏身的出租屋里的鏡子背后,用刀刻出一個女孩的滲人面容。另外,程兵在追兇的過程中,落寞落魄,有一次走在街上,看到幾面鏡子中的自己是破碎的形象。鏡子作為道具,讓我覺得這部現實主義電影透出了形而上的哲思。
張冀:我在原作中是帶有對自我身份的考量的。程兵原來是刑警隊長,他變成了一名囚犯,又變成了一個千里追兇的普通人,身份是從“穿官衣”被打到了社會底層。而逃犯王二勇(張本煜飾),機緣巧合,不僅逃過了一次次抓捕,還重新建立了家庭,似乎過得還不錯,某種意義上他們兩個人的身份是轉換了的。王二勇在逃亡途中,在出租戶里用刀刻出一張女孩的臉,臉孔本身也是身份的象征,這一點顯示了他的反社會人格,毫無同理心和同情心。同時他是刻在了鏡子背后的墻上,也體現了他對自己身份認知的混亂。
身份的探討,是現代哲學里面一個很大的命題。電影里有句很關鍵的臺詞,王二勇被抓進警局后,程兵沖他喊了一句“王二勇!”他則默默地自言自語,“我……(王二勇)不是我。”這句話就是點明了他身份的錯亂,可能他在犯案后,每天晚上都在告誡自己不是那個罪犯,自己把自己都給催眠了,這一處是非常帶有現代性的表達。包括你提到,程兵在街上照見鏡子,是照見好幾面鏡子,鏡像中的自己甚至是破碎了的,鏡像也是現代哲學的一個命題,體現了他對自己身份的困惑。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程兵雖然也動搖過,也困惑過,一直在堅持的恰恰是“我就是我”——盡管“我”不再穿警服,但“我”對自己的責任有明確的認知。
澎湃新聞:電影的結局令人感喟。當年三大隊集體入獄的誘因,是只能靠口供才能給嫌犯定罪,才能推動破案,而后程兵的追兇也是在依靠人力和經驗,說白了都是人的因素起關鍵作用。可犯罪分子最終是因為科技的發達,全國聯網,DNA比對而被制裁,這樣的結尾你怎么看?
張冀:現在都提倡“零口供辦案”,也不再那么強調限期破案,這些體現出了司法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通過DNA聯網比對,現場就能識別,這是我們在實地調查時看到的,包括探頭的人臉識別,都讓現今的破案率大大地提高了,可以說犯罪分子已經無所遁形。
程兵其實就是千里走單騎,用最原始的探訪摸排來追兇,甚至要分揀出嫌犯丟棄的垃圾來確認身份,但他的精神是最打動人的,這種精神永遠也不會過時。我去寫他的落寞,他的格格不入,英雄就是同普通人是有隔膜的,我認為沒有一個英雄在生活中是特別幸福的,他必須要承載生活的重負。即便無所依傍,縱使孤立無援,他也要鍥而不舍地追到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