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敘詭筆記|鬼都以禮相待的人,你們居然給打了?!
前不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赫英東等三位醫生值班期間遭患者和患者家屬毆打的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得知這個消息的最初,筆者的微信朋友圈——其中有不少是當年做健康媒體時的同行——一片憤怒和譴責之聲,因為郝英東大夫無論是醫技還是人品都在業內口碑極佳,而他挨打的原因,是因為拒絕為無剖宮產指征的產婦實施剖宮產手術。眾所周知的一點是,對產科醫生而言,剖宮產手術遠比自然生產要“省事兒”,收費也要更高,郝醫生拒絕這樣做,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高度負責的表現。
近年來傷醫事件屢屢爆出,一起比一起殘暴,一起比一起血腥,公眾對此已經幾近麻木,但郝英東事件重新讓聞者一悚的原因,是因為這一次被傷害的對象居然是產科醫生。從古至今,產科醫生以其特殊的救治對象,一直都是產婦及其家屬最感恩、最以禮相待的一類人,這么說吧,在古代筆記里,不要說人了,連鬼對產科醫生都以禮相待,畢恭畢敬。
一、冷水洗臉,治療難產
直到醫學發達的今天,女人生孩子都是一道伴隨著疼痛、流血甚至生命危險的“鬼門關”。筆者曾經寫過一期敘詭筆記,專講因生產而死的產婦,死后會變成所謂的“產鬼”,而產鬼和縊鬼一樣屬于厲鬼,往往以暴突的眼珠、血染的衣服、披頭散發、吐著長長的紅舌頭、牙齒和指尖都像刀一樣鋒利的形象示人……而這也恰恰是難產而死的產婦在去世前所遭受的慘痛折磨的真實反映。
《聽雨軒筆記》正因為如此,那些能夠在產婦生死一線的危急時刻,用神奇的辦法使她們轉危為安,大人和孩子都能保住的醫生或接生婆,無疑會受到家屬的感恩戴德——這里的“神奇”二字還真不是夸張,由于古代婦產醫學不是很發達,面對難產,很多救治方法純粹是靠巧合。《聽雨軒筆記》寫一紹興人,“作宦江南,攜眷以往”,船開到常州的時候,他的小妾突然臨盆待產,而又“欲產而不下,勢甚危迫”。于是趕緊泊船靠岸,“覓醫治之”。這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當官的派出尋醫的仆人在鎮里找了一圈,家家關門閉戶,好不容易才“見一旅店猶未關門”,他進去找店主打聽當地有沒有能治療難產的醫生,店主說:“我們這兒只有一位住在呂城鎮的醫生,醫術最為精妙。”仆人問呂城鎮距此地多遠,答曰十余里,仆人說這可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店主說我們鎮倒也有個醫生,但只能說是粗通醫術。仆人照著店主給的地址找去,“往叩其門”。“醫者素于臨街樓上臥,問是何人”,仆人就把船中有一產婦難產之事說了一遍,醫生一聽,這是人命關天的事兒,不敢拖延,但畢竟酣睡中起身,一時間還迷迷糊糊,就一邊穿衣服一邊跟老婆說:“取一盆涼水洗把臉,我馬上就過去!”誰知門外的仆人以為這是跟自己說的,“誤聽囑以冷水來洗面,然后醫治”,拔腿就往岸邊跑,一路飛奔回到船上,對主人說:“醫生馬上趕到,說是先給主母用冷水洗把臉。”主人一聽,趕緊打了冷水,給疼得死去活來、幾近昏厥的老婆洗臉,哪知老婆“忽為冷物所激,不覺其氣一吸一松,而子門開”,孩子居然生下來了!等醫生趕到,主人叩謝不已,“厚酬之而去,醫者自此名聲大著”。
能救治難產的產婦,在古代絕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每得一方,往往不分真謬,迅速流布。清代筆記《亦復如是》中記一代神醫葉天士路遇一家有產婦之人,向他求難產催生之方,“適廳前梧桐墜一葉下”,葉天士撿了梧桐葉遞給他說:“煎湯服就是。”不久之后,他發現很多醫生遇到難產的婦女都要開梧桐葉引產,十分震驚,不知是什么道理,人家跟他說那不都是跟你學的?葉天士哭笑不得地說:“那天正好是立秋,我撿梧桐葉取其乃‘得秋氣之先物遇之而脫落’之意,讓他帶回家給產婦煎湯服,豈能不問氣候時令,隨時當難產的救急方啊!”
梧桐葉催產,聽來不可思議,不過葉天士真的曾經妙手施治,將一個因難產而“死”的產婦起死回生。《清稗類鈔》里寫他路遇一送葬隊伍,“棺底滴新血數點”,他一打聽,棺內乃一剛剛難產而死的產婦,立刻攔住隊伍,讓家屬打開棺材,“取長針一枚,解(死者)胸前衣,當心一針,哇然一聲,產一子,而婦有嘆息聲”。母子雙亡突然變成了母子雙全,令所有圍觀者震驚不已,而產婦家屬更是對著葉天士下跪磕頭,感激涕零。葉天士解釋說:“我看見棺木縫隙里還在往外滴血,而那血‘鮮而不敗’,故知其未死。等按脈細審時,乃知是腹中胎兒的小手將其母的之胞絡搦住,那胞絡近于心,其母是心痛暈絕,尚未斃命,所以我以長針刺胎兒小手,讓他畏痛手縮,得以順利分娩,這個說起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所危險的,不過是下針的分寸罷了。”
二、掌中銀錠,竟變紙鏹
在我國古代,醫生或接生婆在搶救難產的產婦時,如果成功了,自然是厚金相酬,名震一方,就算是失敗了,家屬往往也只會相對垂淚,不會埋怨醫者,因為都知道這“鬼門關”不好過,很大程度上要看產婦的運氣。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算是鬼也會遇到難產,難產時也會求到醫生或接生婆相助。
清代學者陸長春在《香飲樓賓談》中曾記一奇事。
《香飲樓賓談》杭州清波門內有位姓徐的接生婆,“老于收生”,就是接生非常有經驗,“凡有難產,或瀕殆者,能轉危為安,應手立效”。所以當地的巨室大戶,家中遇到生孩子的,必須要請她來“坐鎮”,方才踏實。
這一日薄暮時分,有個穿著奴仆衣服的人氣喘吁吁地趕來她家說:“我家小主母坐草(臨盆)兩日,而到現在胎還未下,幾次疼得昏死過去,知道您是接生妙手,特令我來請您救治,肩輿已經等候在門外了,請您趕緊出發吧。”徐氏不暇詳詰,倉促登輿上了路。
“出城已昏黑,途經莫辨。”這么走了估摸有數里路,那仆人突然一聲喊,吩咐落了肩輿。徐氏一看,眼前出現一座闬閎壯麗的巨宅。徐氏跟著那仆人從小門進了宅子,但見一老翁彷徨于庭院中,見到仆人劈頭便問:“徐姥姥請來了沒有?”仆人連忙將徐氏引見,老翁大喜,對徐氏說:“深夜相招,甚為不恭,奈何事情實在急迫,只能勞駕您老蒙犯霜露,跑此一遭了。”徐氏笑道:“沒什么,我就是做這個的,誰家女人生孩子也沒有個準時辰,不管白天夜里,需要我的時候我就趕到。”老翁感激不已。這時很多婢女出來,打著蠟燭,將徐氏迎進臥室,但見室內“雕奩繡榻,錦幔金鉤,光彩奪目”,很多婦人正集聚其中,衣飾俱華美,只是面有憂色,“見徐入,共相迎勞”。其中有一紫衣婦,年紀在四十歲左右,對徐氏低聲說:“我家娘子臨盆久矣,但直到現在都還沒生下孩子來,腹痛不可忍,這樣下去恐怕危在旦夕,煩請姥姥趕緊救治吧!”說著把床上遮掩的一塊帷布拉了起來。徐氏看床上的產婦,躺在一床紅繡被袱里,疊枕而臥,眉黛緊蹙,嬌喘欲絕。徐氏把手伸進被袱里摸了摸產婦的肚皮,便對紫衣婦說:“恭喜恭喜,是個男孩,一會兒就會分娩了。”然后從腰里掏出一個紅紙包來說:“這個是催生的良藥,趕緊給產婦煎服吧!”紫衣婦馬上將藥交給婢女們去煎了,把湯藥慢慢讓產婦服下。“少傾,聞床上產婦宛轉呼號,顰楚尤甚!”徐氏說:“到時候了!”登上床去,教產婦呼吸使力,“呱呱一聲,兒已墮地”。
整個宅院里一片歡聲笑語,紫衣婦取過繡褓,讓徐氏為小寶寶裹上,然后對她說:“姥姥今天勞苦功勞,擾攘半宿,而勺水未進,這怎么能行,我們已經為您準備了珍饈美食。”說著帶她到了餐廳,餐桌上卻只有肉一碟、面一碗,別無他肴。徐氏不禁暗暗驚訝,但剛才一直勞累,腹中確已饑餓,拿起筷子吃了一些,“而味又惡劣不堪食”,勉強吃了幾口,便要告別回家。老翁和紫衣婦以大銀兩錠相贈,將她送出門外,“仍以肩輿送歸”。快到清波門的時候,天快要亮了,那些抬肩輿的輿夫說:“這里距離您家已經不遠,麻煩您自己走幾步可以嗎?”徐氏同意了,剛剛下了肩輿,便見輿夫們一溜煙地疾馳而去了。
徐氏回到家,家人們都來問她昨夜去接生的那家是個什么情況?徐氏“盛稱其家居室器服之美,并獲厚贈”,面露得意之色,并把那兩錠大銀拿出來與他們炫耀,誰知掌中所托,竟是祭祀時燒的紙鏹。徐氏駭異失色間,喉嚨中一陣作癢,剛才在巨室家所食之物一嘔而出,“面則蚯蚓,肉則癩蛤蟆也”!徐氏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昨夜自己其實是給鬼做了一次接生婆……
三、墳墓兩座,滿身青泥
為鬼接生的故事,在古代筆記還不僅此一例,明代學者錢希言在《獪園》中亦記有一類似之事。
《獪園》事情發生在萬歷年間,吳江縣八尺鎮有一位姓王的接生婆,接生技術非常好,她除了自己做著這項工作之外,還把“手藝”傳給了兒媳,平時無論去誰家里接生都帶著兒媳一起去,讓她在旁邊幫助自己,既是學習,也是鍛煉。
這天晚上,婆媳二人正要睡覺,“忽聞近岸有攏船聲”,沒多久又有人砸門,高喊王氏。王氏點亮蠟燭,開門視之,原來是兩位少年,說是家中有難產婦,急于請她接生。王氏便帶著兒媳一起,乘船往太湖深處而去,問這二位少年家中主人姓名,他們只說是舊族吳氏,因為吳氏在當地是大族,所以王氏婆媳也就沒再多想。船靠岸后,她們跟隨兩位少年進了一座華麗的宅院,“入門但見高堂廣廈,燈燭輝煌”,產婦躺在內室的床上,年齡約二十多歲,疼得滿頭大汗。王氏婆媳合力接生,終于幫助她誕下一個可愛的女嬰。吳家上上下下頓時沉浸在一片喜慶氣氛之中,擺下酒席,款待王氏婆媳,并贈給她們大筆銀兩,然后送出門外。出門沒走多遠,天已破曉,王氏婆媳回首間,剛才還富麗堂皇的那所大宅子竟不見了蹤影,荒煙蔓草間只有兩座巨大的墳墓,再看自己的身上全是青泥,仿佛剛剛從地底下爬上來似的,而再一摸忙活這一晚上掙到的銀兩,竟不過是一疊紙錢而已。
古代筆記中還有一些類似的故事,這里就不再一一枚舉,因為內容大同小異,最后接生婆也好、醫生也罷,都落得個啼笑皆非而已。這類故事當然純屬虛構,但細細想來,卻也耐得琢磨,按理說,鬼已經是死去的人所化,即便是難產而亡,也不過是變成鬼中之鬼而已,并沒有什么可怕,之所以請接生婆或醫生,恐怕因為產痛實在難忍……在這些故事后面所隱藏的,無疑是人們對產婦難產時遭遇苦痛的巨大恐懼,以至于表達出“豈止人皆苦,做鬼也當哭”的立意。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鬼無論延請還是送別,對接生婆或醫生始終是彬彬有禮的,至于表達謝意的饋贈,雖然看似荒唐可笑,但也確實是它們所在的“另一個世界”里的流通貨幣,這也反映了時人對接生者的巨大尊重。雖然古代的接生者和現在的產科醫生不能劃等號,但是對于這些輔助新生命降臨世間的工作者,每個人都應該葆有一份信任和敬重。作為曾經的健康媒體記者,筆者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對醫生的任何侵害,最終都會反饋到患者自己身上,現在很多高考畢業生都不愿意報考醫學院校,這對于本來就醫療資源稀缺的中國而言,絕不是什么好兆頭。個別部門雖然把“嚴厲打擊傷醫事件”掛在口頭,叫得滿天響,但總的來說不僅應對乏術,而且居然還能把醫生遭遇毆打時的自衛判成“互毆”,也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