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博說丨校園里的“尋寶記”——志愿課堂走進星海小學?
博物館&社區
近年來,“博物館+社區”模式成了博物館界的熱點。“博物館+社區”就是建立博物館與社區居民直接聯系,讓博物館走出去,使深藏于博物館的文物和文化知識可以在家門口細細品味,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進一步延伸和覆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吳文化博物館推出了“吳博說”志愿課堂進基層(社區)項目,帶著吳博文物知識和吳地文化歷史走出博物館,走進眾多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以開放視角發揮更大的博物館力量。
2023年12月11號上午,寒潮降臨的初冬時節,在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的報告廳內卻熱鬧非凡。吳文化博物館的“吳博說”志愿課堂,受邀帶著青少年課程《神奇動物在國寶里》走進了這里。
“同學們說說看,這些文物的原型是什么動物?”
“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長什么樣?”
“去參觀博物館要注意什么?”
“博物館文物怎么看?”
講師團的施惠老師結合豐富而生動的課件,把一個又一個問題拋給善于思考、求知的同學們,一步一步帶領大家,從良渚時期澄湖遺址的黑衣陶鱉形壺、魏晉南北朝的青瓷羊形插座、到元代的隱青獅象燭臺,同學們一起認知了春秋時期的青銅夔龍紋飾、商周時期的獸面紋飾,又在熱烈的討論和提問中,以互動搶答的形式,啟發孩子們自己來總結“參觀博物館要注意什么禮儀”以及“從哪些方面入手來科學認知博物館的文物”。雖然信息量巨大,但在志愿者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短短50分鐘,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大量文物基礎知識。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準備這一堂特別的科普課程,“講師團”成員們可是花了不少功夫,足足提前一周的提前備課,針對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點,精心調整制作的PPT,每一張都是最簡潔明了突出主題的文物圖片,沒有刻板文字,沒有深奧理論,有的是同學們欣然接受的繪畫、圖片,交流互動的形式得到同學們的積極反饋。到課程結束,施老師精心準備的問答禮物分發一空,孩子們圍住施老師問這問那,爭先恐后和施老師一起蓋章、拍照,依依不舍跟施老師約定下次再來。
這次活動也是吳博說講師團普及吳文化和文博知識的一次有益嘗試。越來越多受眾群體的加入、不同的受眾群體也有不同的內容需求,尋找摸索出不同的形式、內容,以達到調適眾口的目的,是現在吳博說講師團的志愿者老師們在努力探求的目標。時近歲末,又將臨新年,又有新的起點和新的目標在等待啟航。
“吳博說”志愿課堂是吳文化博物館全力打造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以“保護、傳承和弘揚吳文化”為核心。作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志愿課堂采用館內授課和館外宣講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館藏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開設了一系列帶有鮮明吳地文化特色的課程。
“吳博說”講師團成員由多名資深的優秀吳博志愿者選拔組成,力求讓身處吳地的居民們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更認同、更熱愛吳地燦爛文化,發掘越來越多的吳地文化守護者、推廣者、傳承者。
我們歡迎更多單位參與到吳文化傳播推廣進基層(社區)——“吳博說”志愿課堂中來,如有意向的基層單位(包括各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可咨詢指定電話:0512-65285593。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吳博說丨校園里的“尋寶記”——志愿課堂走進星海小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