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檔案春秋︱無白不鄭補:鄭逸梅早年報壇生涯
愛讀書報的朋友,很少有不知道“補白大王”鄭逸梅的。所謂“補白”,就是填寫報紙版面的空當。從前的報紙,鉛字排版殊多不便,字數長短,錙銖必較,待版面大致拼成七巧板的樣式,最后留下的空白,若有大小相稱的一篇文字填入,那就天造地設,大功告成了。所以對編輯而言,大塊頭條的文章固然重要,精悍短小的文字也同樣可喜。而鄭逸梅先生最擅寫的就是小品,據說以前編輯版面即將排好,將留下的一塊空白告以字數,鄭逸梅往往援筆立就,毫厘不爽。
其實,早在鄭逸梅很年輕時,“補白大王”的桂冠就已經戴到了他的頭上。那時他才二十來歲,因平時愛讀《世說新語》之類的筆記小說,自己也喜仿照那種文體,寫些文史掌故、名人軼事的短文,常為滬上《小說叢報》和《小說新報》等撰寫補白短文,幾期寫下來也頗受讀者歡迎?;蛟S,過去的掌故軼事,也就相當于今天的“新聞八卦”?!鞍素浴比巳藧劭?,短則數十字,長則三五百,一氣讀來既不費力,又生動有趣。于是,當時的小說家徐卓呆、姚民哀就戲稱他為“補白大王”,而且,每當報刊上有“缺口”,則首選他來寫,故又有“無白不鄭補”之說。說來也是,自從“大王”的徽號加上,鄭逸梅從此筆耕不輟,雖為小品,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將近八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他留下了煌煌千余萬的文字,果然無愧于“大王”之桂冠。
鄭逸梅
“人淡如菊,品逸于梅?!边@大概是最契合鄭逸梅的集句聯了。當年由南社耆宿高吹萬所題,寥寥八字,不僅嵌了“逸梅”之名,更妙的是還暗合了鄭逸梅的姓。因為“菊”字古通“鞠”,而鄭逸梅恰好本姓鞠,真是妙手天成。據鄭逸梅的年表資料載,其原名鞠愿宗,1895年10月生于上海江灣,父親鞠震福,母親鄭瑞娥,家中以經營米業為生。其三歲時因鄰居失慎釀火而殃及左右,故家室被毀一空,同年父親又病故,不得已,只得寄居蘇州外祖父鄭錦庭家,過繼于已故舅父鄭國齡為嗣子,改姓為鄭,名愿宗,字際云,號逸梅。
鄭逸梅少時穎慧,嗜愛讀書。而其真正走上寫作之路,應該是他的中學階段。據鄭逸梅的回憶文章說,他愛好讀書時自己購買的第一本書是《吳梅村詞》,上海掃葉山房印制發行的石印本。其實當時的鄭逸梅并不了解這位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吳梅村,聽都沒聽到過。他只是看到書名中有一“梅”字,馬上就有了好感,并認為一定是一本好書,于是當即買下。后來他出版的第一本集子,就叫《梅瓣集》。不僅與他的名字有關,或許還是為了紀念最初的那一本引他入門的藏書。鄭逸梅十七歲時考入的是江蘇省立二中,即蘇州著名的草橋中學。這所中學素以人文特色見長,教師有胡石予、程仰蘇、程瑤笙等,皆一時碩彥。培養出的學生后來成為名家的如顧頡剛、吳湖帆、葉圣陶、王伯祥、江小鶼、范煙橋、蔣吟秋……當然,還有鄭逸梅。就一所地方上的中學能有如此建樹,那已是非常了不起了。鄭逸梅那時融入其中,已經對讀書寫作有了很大癡迷。作為一個中學生,他經濟并不寬裕,實在也買不起什么好書。好在讀書成績優秀,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學校里也不發獎學金,用“購書券”來代替。后來,鄭逸梅就用購書券買來王蘊主編的《小說月刊》,反復閱讀,并試著寫隨筆投稿,終于逐漸步入文壇。民國之初,其時許多革命報刊均以“民”字為名,諸如《民立報》《民權報》《中華民報》等,其中以《民權報》的言論最為鋒利,副刊的文字曉暢活躍,也最受讀者歡迎。一次,正逢《民權報》副刊征文,尚在草橋中學念書的鄭逸梅,就將英文課本上的一篇隨筆譯出,取名《克買湖游記》寄了去。不料才沒幾天,文章便刊登出來,還被列為甲等稿,不僅立致稿酬,編輯先生還專門附信贊之曰:“如此文章,多多益善?!边@給了鄭逸梅莫大的鼓舞,此后則一寫再寫,熱衷于投稿了。后來《民權報》被封更名為《民權素》月刊,鄭逸梅又每期撰一篇小品文,編輯還為他設了“慧心集”專欄名,連載多期。若論之,此“民權”系列,乃鄭氏涉筆投稿報刊之始,由此,他的寫作生涯以及與上海報刊的淵源則發軔啟行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灘,文人薈萃,文壇熱鬧,所以報紙雜志也異常興旺。那時滬上三鼎足的日報有《申報》《新聞報》《時報》,而他們的副刊為了爭取讀者,都是請來大名家主持,如“自由談”的黎烈文,“快活林”的嚴獨鶴,“小時報”的包天笑,皆響當當的報界大佬、文壇大咖。副刊在他們的主編下有聲有色,深受讀者喜愛。而雜志則季刊、月刊、十日刊、三日刊甚至每日刊都有,如徐枕亞編的《小說叢報》,趙苕狂的《游戲世界》,周瘦鵑的《半月》《紫羅蘭》《禮拜六》等。由于鄭逸梅擅于短什小品,頗得各家青睞,故編輯紛紛請其撰稿,有的長期約稿,有的開設專欄,如此,以前熱衷自己投稿的鄭逸梅,后來則是應接不暇,除了上述報刊外,還有《明報》《新新日報》《上海繁華報》《笑畫》《最小報》,以及《心聲》半月刊、《快活》旬刊、《星光》雜志等,幾乎上海灘的大多報刊,都可見“逸梅”的文章。即便是永安公司辦的 《天韻報》,他也義務寫稿,雖無稿費,但贈以永安公司游樂場的代金券,他可得暇免費消遣。其實,鄭逸梅的主要職業是教書,他任過中學、大學的教職數十年,寫作只是副業。然而由于他下筆勤快,見報頻繁,每月時有數萬字出籠,副業早已超過了主業,所以,朋友都戲稱他為“不務正業”。
鄭逸梅手跡
為報刊寫稿之余,也未免技癢,所以鄭逸梅自己也主編過好幾種報刊。他早年與趙眠云、范君博結金蘭契,就辦了份《游戲新報》,后遭虧損,改名《消閑月刊》,約了包天笑、葉楚傖、袁寒云等名家撰稿,出版了六期,毫無盈利,亦興盡輒止。那時文人間辦報,還時常針鋒相對地打“筆仗”。譬如上海灘當時有一張《晶報》,紅極一時。晶報創刊于1919年3月3日,起初是作為《神州日報》的附刊,但也可單獨訂閱,三日一刊,故取名“晶報”。為了打開銷路,主持人余大雄在發行和內容上煞費苦心,發行月資一角,若分別隨上海灘的兩大報紙《申報》和《新聞報》(此兩張日報每月訂費各是九角)正好一元;內容上則注重趣味性和可讀性,余大雄善于交際,人脈很廣,他主持《晶報》時,不惜腳步,時常奔走于名家作者之間,因此有“腳編輯”之稱。他不僅特約了如張丹斧、袁寒云、包天笑、宋春舫、錢芥塵、周瘦鵑、邵飄萍等名家為其撰稿,還親自出馬,于報上開專欄,專門批評譏諷他人?!毒蟆纺菚r果然銷路大開,風靡海上報壇?!毒蟆返淖呒t。引起滬上頗多文人的不滿,于是施濟群、陸澹安為了與之對壘,就專門創辦了一份《金剛鉆報》,意謂“金剛鉆”的硬度正可攻“玉”切“晶”,以此來抗衡《晶報》。施濟群、陸澹安、朱大可、鄭逸梅等皆輪流責編,鄭逸梅還于報上開一專欄曰“清言霏玉”,每日一篇,談一些名勝古跡、逸聞軼事、書畫鑒賞、花木小品等。當然《金剛鉆報》的創辦目的就是要與《晶報》抗衡,所以此報一開場即與《晶報》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罵戰不停,故雙方還引發了一場官司糾紛,結果幾經訴訟,官司也不了了之,而《金剛鉆報》卻因此揚了名,反而發行量大漲,成了民國以來上海灘許多小型報刊中的所謂“四金剛”之一(“四金剛”的排序為《晶報》《金鋼鉆報》《福爾摩斯》《羅賓漢》)……
在老上海的報刊史上,鄭逸梅“補白大王”的美名可謂無人不曉,且一直相隨。鄭逸梅“補白”的特點在于一個“雜”字,這也是過去報人和副刊編輯的最大特點?!半s”者,廣也,指作者寫作領域的寬廣與深厚,舉凡金石書畫、收藏鑒賞、版本目錄、詩文辭翰、戲劇電影、美食烹飪、名勝古跡、花鳥蟲魚等,都可娓娓道來,講得絲絲入扣。鄭老一生勤于著述,除“文革”時被斥為“稱王道霸”無端遭批而沉寂外,至上世紀80年代初,晚歲的鄭老又一次走紅,其老筆紛披,左右馳騁,九十高齡仍然筆耕不輟,寫下了如《南社叢談》《藝林散葉》《尺牘叢話》等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累計達數千萬文字??芍^是“補白大王”再度“稱王”,他手上的一支健筆,真是橫掃了將近一個世紀。
(本文摘自2018年10期《檔案春秋》,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圖片由作者提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