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報:多地中小學試行長短課,是探索也是考驗
沒有上下課鈴,沒有統一的上下課、放學時間,也沒有全校統一的課間操,替代的是一張張長短不一的課程表,這是部分中小學試行長短課模式后所呈現出的改變。
在這些學校中,學生們的一節課不再是慣有認知中的“小學40分鐘、中學45分鐘”,而是以15分鐘、30分鐘,甚至90分鐘,抑或是各種不同時長的“面貌”出現。其中短課時多用于微班會、書法、英語等需要高頻“輸入”的課程。長課時則多用于需要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課程,比如需要充分熱身的體育課、需要思考創作的美術課以及需要小組討論的科學課等,都可以拉長一些時間以保證學生們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一年級新生在學校人工智能館觀看3D打印機打印的作品。新華社記者 邢拓 攝
因材施教,不再是單單根據學生個體去調整,也在從更根本上的課程體系本身做出調整,這可以說是學校課程管理方面很積極的一個改變。尊重孩子的學習規律,本身就是要看到不同學科間的差異,靈活調整以匹配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結構。
此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印發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設置與管理的自主權,處理好規范實施和個性發展的關系,在保證每周課程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用足國家方案、省級實施辦法留給學校的排課空間,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靈活開設長短課、大小課。
一些中小學依此做出的課程實踐,也正是根據不同課程的特性,探尋一種更符合學生發展需求、也更適合各學科講授規律的學習樣態。所謂“15分鐘要有15分鐘的精彩,90分鐘要有90分鐘的意義”,靈活自主的課程安排和學習節奏,顯然正在以一種更為理性和具象的邏輯,適應著當下課程結構和知識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新華社記者 楊楹 攝
在一些更表象的區間內,長短課的優勢也凸顯出來。據了解,由于各班上下課時間不同,課間學生沖撞出現安全事故、集中上洗手間造成擁堵等問題都迎刃而解。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也因為操場利用率的提高而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但課程改革并非那么容易,很多現實問題也依然需要得到正視。比如排課過于困難和復雜、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不易以及現行評價體系并未同步更新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顯然不能一蹴而就,還需多多調研,鼓勵更多有條件的學校用好自主權先行先試,在看似雜亂的課表中總結出一個共性科學的標準,積累出更多經驗。
一張小小課表的改變,最直觀的感受是從老師和學生那里得來的。因此更應該要多聽聽他們的心聲:老師們是否覺得長短課更能創造優秀的教學環境,又有何更為具體的挑戰?學生們是否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更快地適應新課程體系?學習效果是否有相應的提高?這些問號都需要在實踐中被拉直。
小學生利用課間時間玩平衡木。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實行長短課,對學校的管理同樣是不小的考驗。該如何更科學地規劃課程流程,確保不同形態、不同規模、不同時長的課程能夠并行不悖、有序運行;該如何對老師做出更科學合理的培訓,讓他們打破固有的工作慣性適應新的課程規劃;又該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避免給他們帶來更大的負擔,都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但有困難不代表就不做了。在鼓勵學校用好課程自主權去探索創新經驗的同時,教育體系的配套更新也需要合理的規劃。比如具體的長短課教學指引、復雜課表的智能化排課、評價“指揮棒”的轉向等。這些努力不僅是在解決當下的難題,也是在為未來的教育儲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