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打破“40分鐘一堂課”,可行嗎?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不少學校打破“40分鐘一堂課”的慣例,試水長短課、大小課的課型實踐。其中,短課時多用于微班會、書法、英語等需要高頻“輸入”的課程,長課時多用于需要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課程。
打破“40分鐘一堂課”,其實有著明確的政策指引。近日,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印發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學校在保證每周課程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用足國家方案、省級實施辦法留給學校的排課空間,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靈活開設長短課、大小課。一些學校試水的新舉措,也是對政策精神的回應。
客觀來看,長短結合的課堂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讓大腦自由》,其中介紹了他的研究發現:人的注意力在講座開始后的10分鐘內就會遞減,10分鐘后達到最低,直到40分鐘后才會再次開始提升(很有可能是因為快結束了)。不少心理學家也認為,人的注意力一般也就能高度集中10分鐘左右。
從這個角度說,一些難度較高的課程,用短課的形式進行,在人腦注意力最集中的10~15分鐘之內進行輸入,其實是合適的。而一些合作、討論課程,由于互動性、體驗性強,時長不妨拉長一些,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鍛煉。這種靈活安排的方式,其實也是“因課施教”,有利于進一步細化課程設計,讓教育模式更加科學合理,提升教學效果。
此外,一些學校反映,實行長短課不僅改變了課堂,還讓校園出現了新氣象,變得更加有序了。比如有學校介紹,因為每堂課時長不同,每個班也都有了不同的課程表,課間吵鬧、學生沖撞出現安全事故、集中上洗手間造成擁堵等問題大為緩解,“課間十分鐘的安全事故減少了九成多,操場、專用教室等場所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不過,打破“40分鐘一堂課”目前還只是一種探索,很多現實困難還沒法完全破解。比如學生眾多、教室緊缺的學校,難以排出一張錯落有致的課程表;有些老師習慣了40分鐘一堂課,對于如何排短課缺乏經驗和能力;目前教學評價基本都圍繞40分鐘課堂而設計,影響教師上短課的意愿。
可見,靈活安排課堂時間,同樣是教育改革這個大背景下的子命題,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要想讓長短課真正廣泛落地,光靠學校主動還不夠,需要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做出配套,包括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推進小班教學,推出具體的短課教學指引,改革評價“指揮棒”等等。
當然,網絡上對于這種變化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認為這是一種“折騰”,過于密集的課堂轉換,反倒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負擔。對于這些聲音,相關部門和學校也應當正視,并在具體的落地措施中加以避免,讓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更加得體和合理的方式,真正惠及廣大師生。
總的來看,打破“40分鐘一堂課”是一種積極的嘗試,社會應當樂見這種改革。對于教育規律,人們的認識本身就是不斷深入和提高的,哪怕是“早已如此”的習慣,也不是不能打破、不能更迭,我們應當有推陳出新的勇氣和信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