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杰西·達林獲特納獎,“側鋒”呈現攝影與水墨
近日,出生于牛津、現居柏林的雕塑藝術家杰西·達林獲得2023年特納獎。達林憑借在牛津現代美術館的個展“無獎牌,無綬帶”和在卡姆登藝術中心的展覽“圈地”獲獎。
在南京,“如水如歌的時光——李安源個展”在南藝美術館舉行;在上海,藝術家徐明松、邵仄炯的雙人展覽“側鋒”呈現水墨山水與手機微攝影;徐旭峰2023個人作品展在寶龍美術館舉辦;日本藝術家松藤孝一的個展“潘多拉”在玻璃博物館舉辦;藝術家魯丹“光的研究”展覽則呈現了最新油畫。
英國|雕塑家杰西·達林
獲2023年特納獎
杰西·達林
據 ARTFORUM中文網報道,出生于牛津、現居柏林的雕塑藝術家杰西·達林(Jesse Darling)獲得2023年特納獎,獎金2.5萬英鎊。達林曾表示,他的作品取材于“財政緊縮、英國脫歐和疫情的影響”以及“敵對”的移民政策,并通過雕塑、裝置、文字和繪畫等多種媒介,探討勞動、階級、權力以及英國性等主題。達林通常使用廉價易得的材料,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形似人體的雕塑。2018年,查理·馬克布萊特(Charlie Markbreiter)在《藝術論壇》上寫道:“如果說后互聯網時代利用新技術將自己定位為一種與過去之間獨特的、不可修復的決裂,那么杰西·達林的實踐則將其置于現代主義的神學基礎和進步遺產之中。”
達林憑借在牛津現代美術館的個展“無獎牌,無綬帶”和在卡姆登藝術中心的展覽“圈地”獲獎。這兩個展覽都展出了由帶刺鐵絲網、一串被撕碎的褪色英國國旗以及用來控制人群的金屬障礙物組成的裝置。今年特納獎的其他入圍藝術家包括梁芝蘭、羅里·皮爾格林和芭芭拉·沃克。
今年的頒獎儀式由說唱歌手Tinie Tempah在伊斯特本的冬季花園主持。據《衛報》報道,達林在獲獎感言中批評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他說:“她為保守黨有史以來最厲害的把戲鋪平了道路,那就是讓英國的勞動人民相信,學習、自我表達以及大報副刊所稱的‘文化’只屬于一些特定社會經濟背景的人。我只想告訴大家,別上當了,它適合所有人。”達林隨后從口袋里取出一面巴勒斯坦小國旗。后來有人問他這一舉動的意義,他回答說:“因為種族滅絕正在發生,我想趁機在BBC上說點什么。”達林說,他打算把獎金花在更換新牙、付房租和請朋友喝酒上。
所有四位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將在Towner Eastbourne展出至2024年4月14日。(整理/畹町)
南京|藝術家李安源
南藝美術館呈現“如水如歌的時光”
“如水如歌的時光——李安源個展”于12月8日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李安源,1972年5月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集中于明清及近代美術史。代表著作有《王鑑〈夢境圖〉研究》《劉海粟與蔡元培》等,在《讀書》《二十一世紀》《新美術》《美術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談及藝術創作,李安源表示,藝術是讓人們忘記現實煩惱的良藥,他通過藝術創作度過了三年(疫情)時光,這也是昆德拉所說的“美是編年的廢除”的寫照。
李安源
展出現場
談及展覽名字的由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林書傳在開幕式上說,“如水如歌的時光”來自藝術家冷冰川評論李安源繪畫的文章標題,而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李安源先生的藝術風格——筆觸的流淌性,以及像音樂一樣的節奏感。策展人林書傳將這種節奏感與舊時光聯系在一起:“在我看來,安源先生的繪畫,它是有時代感的,有連帶性的,同時站在他自己選擇的非常浪漫的時間節點停留下來,所以他的時光很慢。”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史教授劉偉冬先生回憶起他與李安源先生亦師亦友的藝術交流。他對李安源畫作如夢如詩的意境呈現深感著迷,認為畫作中夢境般的詩意流露與安源作為藝術史家的身份不無關系。“在我看來,安源的繪畫資源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知識的,一個是精神的。前者構成了他作品的圖像要素,不斷地在推動他,而后者則是他追求目標,一直在引誘他。兩者合力便構成了安源的創作動力。”
藝術史學者尹吉男嘗試從一個玩味的角度進行解讀。他將“安源”二字拆解為“安于本源”,認為安源的“夢”回到了初衷與本源,是對童年或者青春的表達。(宗和)
上海|藝術評論家徐明松、畫家邵仄炯
“側鋒”里的水墨山水與手機微攝影
12月8日,“側鋒”徐明松、邵仄炯雙個展在位于上海市茂名南路1號的大滬聯合藝術空間開幕。畫展共展出二位藝術家2023年新創作的作品100余件,從邵仄炯抽象的中國水墨山水,到徐明松的手機微攝影的多元呈現,與觀眾近距離交流。
由學者錢文忠教授創意的展覽“隨喜會”,一改傳統展覽的策展人模式,而是由一眾好友共同參與支持,“隨喜會”成員包括周克希、錢文忠、金江波、朱曉東、李天揚、胡建君、湯惟杰。徐明松1963年生于上海,是資深出版人,知名藝術評論家、上海藝術攝影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邵仄炯1975生于上海。1998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徐明松在《超以象外——圖繪與影像的對話》中記有:乃今當代藝術則廣泛地運用攝影影像媒材創作,而傳統意義上的攝影界則面臨在數字語境之下如何既保留其攝影本體性,又與其他藝術‘媒合’,呈現當代社會生活表現的表征,由此,當代攝影何為成為有理想性的影像藝術家的自我設問和社會觀察的一種文化支點。所以,破圈或跨界不是時髦而功利的藝術游戲,而且必須具有思考與對話的可能性。繪畫性的要義之一便是‘手工’所親炙的那個具體而微由表及里的過程,更依托于主觀表現的過程;而攝影的要義則在于同樣依托于人體機能“按動快門的那一刻”,亦是心手合一“如在”的感受力。無疑這種感受力在數碼相機時代和電腦處理系統之下會被弱化而顯得尤為重要。
徐明松、邵仄炯在展出現場
展出現場
邵仄炯說,“我想藝術不僅要有主流,也要有側流,也要多領域,這些是匯合主流的重要力量。這批作品是我今年自己的做的一個嘗試。作為一個在上海的藝術家,我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生活和學習,這片土地給的滋養是我創作的最重要的動力和源泉。”
徐明松說,“藝術給人滋養。所謂‘幸好有藝術’,我想這個感受非常之強烈,因為我們的人生跟藝術緊密結合,我一直說‘藝術是人生的維他命’,今天那么多的朋友趕來參加開幕,就是因為能夠有藝術的滋養,這種滋養讓我們的生活新鮮起來,鮮活起來,活色生香。我們通過藝術找回自己,藝術家所要表現的任何事物都是他自己的心性。”
徐明松在展出現場
展出現場
復旦大學教授、學者錢文忠說:“詩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還是‘橫看成峰側成嶺’,不管怎樣,我們都要變換一種方式來生活。慶幸的是在這一段不確定的歲月,至少在上海能看到藝術家依然在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依然憑著他們的影響力,在呼朋喚友,大家聚到一起。”(文/畹町)
上海|畫家徐旭峰
個人作品展在寶龍美術館舉辦
徐旭峰個人作品展昨天在寶龍美術館對外展出。37件/組,百余件作品,所有的故事劇情,從“螺螄殼”開始,開示、魚燈、洞天、西游紀四個篇章,以經典文學、海上俚語和傳統民俗作為藝術家創作素材,解讀,提煉,融合,呈現了徐旭峰2019-2023年四年“中國故事”的課題研究。
徐旭峰(右三)在展覽現場
預言 68×41cm 絹本設色
徐旭峰,1987年生于上海,祖籍寧波,字九峰,研究方向:礦物架上繪畫、中國近現代藝術史文獻研究與梳理。現任上海書畫院教育部主任,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海上書畫人物年表匯編數據庫策劃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講師,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覺群書畫院畫師。作品為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吳文化博物館等收藏。此次展覽,大部分作品均來自于藝術家的采風和教學實踐,三段短片,從石窟考察到節日采風,再到自然寫生,從敦煌到山西,吸收古人對與生命的態度,對于造像的敬意,用于自身的創作中。
展覽作品中,有兩件特別意義的作品,《十里紅妝卷》和《天王冊》,《十里紅妝卷》是藝術家為新娘準備的特別禮物——婚書。
展出現場
在展覽現場,金星舞蹈團成員通過肢體,深入解讀傳燈的意義與本質。現場觀眾可以邊看作品,邊舞魚燈。學術主持樂震文說:“以燈傳燈,心燈不滅。傳燈之余懂得感恩,始終不忘點燈人。”(文/畹町)
上海|日本藝術家松藤孝一
以玻璃之美呈現自然與人類
松藤孝一
12月10日,日本藝術家松藤孝一個展“潘多拉”在上海玻璃博物館開幕。松藤孝一,1973年出生在日本長崎。1995年畢業于愛知教育大學后,他赴美留學,于2001年獲得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藝術學院的美術碩士學位。他以玻璃為主要材料,結合自然物體、昆蟲標本和古董物品,探索光與影的關系,探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土地和物質的潛在力量。
世界終結的開始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呈現了松藤孝一近三年的新作,共7組作品,包括曾獲2021年富山國際玻璃大獎賽銀獎作品《世界終結的開始》,該作品亦是展覽的核心作品。自2011年起,松藤孝一接觸到了鈾玻璃這一特殊材質。20世紀,人類從鈾這種礦物中發現了核裂變現象,一種本沉睡于自然的力量被人所喚醒。藝術家深受科幻動畫中的核戰爭帶來的末日情節影響,將鈾玻璃的視覺美感與核戰爭帶來的邪惡結合,展現不可名狀的美麗和恐懼。
過去三年來,松藤孝一離群索居,遠離人群與鬧市,更多地與自然對話,體會這份“自然之力”。其作品《蒼穹之旅》靈感來源于大絹斑蝶的萬里遷徙,這種蝴蝶能長距離跨海從日本遷飛至我國沿海地區。它讓藝術家感知到,風加之于身產生的聲音、氣味,以及始終縈繞在我們周圍流淌著的空氣都充滿了勃勃生機。而作品《宇宙吟詠》則是錄制了上海玻璃博物館的生境之音,蟲鳴聲、風聲和雨滴聲……這些我們平時忽視的自然之音被收攏在行星狀排列的玻璃容器之中。此外,展覽也挑選了上海本土的昆蟲標本以及廢棄建筑木料,共同構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展現了極強的在地性,借以喚起上海本土觀眾的共情。
觀眾在展廳中,將置身于“自然”與“人類”交織出的復雜力量之中,那里是對于“自然”與“人類”之間關系的辯證沉思。而策展人希望以“潘多拉”為名作為展覽隱喻,暗示背后無法預估的后果以及復雜的抉擇。展覽將展至2024年4月7日。(文/陸林漢)
上海|藝術家魯丹
“光的研究”展出最新油畫
魯丹
12月12日起,魯丹個展《光的研究》于上海周圍藝術畫廊舉行,展覽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六屆油畫學術系列展之一,展出他最新創作的油畫作品。
展覽中,魯丹的新作《上海大廈》、《武康大樓》等等,與之前的《海上》系列——常德公寓,麥琪公寓,衡復中心一樣,畫得都是上海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在這些方寸之間的小幅作品中,魯丹以嫻熟的寫實技巧和含蓄的抒情手法記錄著上海的一個個角落,并且以嚴謹的研究態度準確地重現著當時當地的光線。
光陸大廈
夜月
在他的筆下,粗礪的建筑外墻在陽光下有著近乎抽象畫一樣強烈的明暗對比,夜晚大廈窗口零星的燈光似乎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除了建筑之外,展覽還展出了一批魯丹畫的各種云。魯丹自述“那組循環的云表達的是人或者物質的存在狀態。”在魯丹作品中,光的研究抑或是云的研究,亦是上海的研究——是上海世情百態、建筑人文歷史的研究,他筆下普通又特殊的上海,存在于每個人身邊和腦海中,有著無限的解讀與表現的可能。展覽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將展出至12月23日。(文/黃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