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杖藜行歌,天臺山中訪古寺
文、圖 | 心匠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浙江天臺山心向往之。盛唐的李白對天臺山的狂熱讓他直呼“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钡搅酥刑圃∵€在和游人“相逢又說向天臺。”這不只是李白元稹幾人的癡心,而是整個唐代的心聲。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描繪,可以說天臺山是唐代詩人的“詩與遠方”。究竟是怎樣魅力的一座山讓唐代詩人們“醉罷臥明月,乘夢游天臺”?他們心心念念的又是怎樣的天臺山呢?唐代詩人們大量的吟詠給后人留下了可以探尋的遺蹤。明代的自然地理學家徐霞客隨著他們的足跡寫下了《徐霞客游記》的開篇《游天臺山日記》。同樣在明代,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也隨著唐代詩人的步伐寫下了《入天臺山志》,并收入他最著名的《廣志繹》中。
天下名山僧占多,天臺山尤其以天臺宗而獨絕天下。至今,仍有諸多名剎叢林隱于林泉奇石之間。后人總結了天臺山名勝五絕:“國清松,塔頭風,高明鐘,萬年柱,華頂霧”。它們無不與各自依傍的寺院相關。
國清寺寺田與隋塔這些現存寺院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時期定局,大部分殿宇經歷了數次戰亂洗禮,很多在后來重建。如以建筑年代之古遠,建筑單體之雄偉,自然無法與北國的唐宋建筑相比。但是它們有絕對不輸北國寺院的看點,30多年前,國清寺當時的修復建筑師葛如亮先生在他的《天臺山國清寺建筑》一文中寫道:
“名剎大寺,往往不容易引起建筑研究的重視。這類建筑,在過去的歷史年代中,不免權貴涌集,或有涂抹裝扮;而香火鼎盛隨之而來的兵火之災也就更多。雖創建較早,終非本來面目。若是研究中側重年代古遠,折服于斗拱雄大,對很多設計本身,反倒不顧,則明代以后的建筑更在視線之外了。”
不僅是建筑研究,就連普通的游客也總以為江南的大部分寺院總是拿風景來湊數罷了。然而除了單體建筑以外,寺院建筑群落間的組織也是個極為值得探討的話題。對于寺中的僧人和求拜的香客來說,這種建筑群落之間及其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更深遠的影響人的行為。古人也是分外看重這些寺院群落散發出來的整體的感覺,而不會去單獨討論一個殿宇建筑是怎樣的。
國清寺
如果想在天臺山眾寺中只挑選一個游覽的話,那必然非國清寺莫屬。因為李白說“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國清寺是中日韓天臺宗共同的祖庭。它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初名天臺寺,后改稱“國清寺”。其名取義“寺若成,國即清?!背怂迕匪逅撬宕孥E外,現存寺院重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2年)。
國清寺彌勒殿入口我曾二上國清寺,每一次去都有新的體會,它真是亦晴亦雨亦雪,亦春夏秋冬爾。選址于兩溪交匯的山麓地帶的國清寺,山環水抱,格局中藏。最感染人的,是它作為一座古剎有著十分完整的寺院格局。
現存國清寺共五路軸線,是典型的多路縱軸順等高線遞進的寺院布局模式。其秩序嚴整,對稱性強。但也有諸多變化靈動之處,如山門朝東使得入口序列設計得極為有趣靈活,和一般寺廟呈現出鮮明的不同。放生池的設計也不按常規,既交接了兩路軸線,又適應了地形。
“十里松門國清路”是皮日休對前往國清寺的香道空間的描寫,它的爛漫精彩絕不輸于國清寺內。遠處天臺群山連綿,寺外隋塔高高指引,近旁松徑上廣袤的稻田和不遠處的屋舍構織成人間奇景。那是久在樊籠里的我們很難體會到的寧靜蒼遠。
石梁方廣寺
如果說國清寺是游天臺山必看之寺的話,那么石梁方廣寺則當之無愧是必看的第二座。若要問我為什么,還得問唐代詩人。他們留下了足足七十多手唐詩,全然是孟浩然一樣的語調“問我今何去,天臺訪石橋?!保ㄊ阂矄咀魇瘶颍┬煜伎鸵矁稍L石梁說“仰視石梁飛瀑,如在天際?!?
石梁飛瀑與中方廣寺石梁在山間疊溪上,整個溪流在一個Y形谷地中,上下高差極大,有數段大的疊落,因而形成數個小瀑布,并陪襯著一處落差達30米的飛瀑。因瀑穿越一根跨度7米,高度2米,厚處3米薄處不足一米的石橋而天下聞名。天下瀑布比之險奇壯闊者比比皆是,天下石橋亦是成千上萬,但他們兩者相互結合,瀑穿石橋的奇景卻是天下絕無僅有,更何況這座橋完全是天然的一座花崗巖石橋。
中方廣寺毗鄰懸崖原谷地中依傍山溪坐落著上中下方廣三寺,今只存后兩座,此二者的選址和相互關系也是絕無僅有。中方廣寺在兩個小瀑布交匯處,基座崖壁緊鄰石梁,在飛瀑穿石梁的入水口。下方廣寺則位于瀑布跌落處的略高處,即飛瀑穿石梁的出水口。兩寺一高一低,一上一下,隔瀑布對角相望,形成一種非常動人的關系。
而若說單寺布局又以中方廣為獨特。它有一系列的聽瀑設計,寺入口設計則是由上而下的路徑。從外部看形成了一個飛瀑、山、石梁、建筑組成的經典形式。現在經常有人說,它是中國版的流水別墅。
智者塔院
在國清寺東北方向十公里的高嶺山坪上有一座智者塔院,它又被稱為塔頭寺,真覺講寺,也是創立了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的肉身塔所在處?!秶逅轮尽氛f它“周圍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勢高峻,正風獵獵,素有‘高明幢,塔頭風’之稱?!彼那逵纳罴派钌罡腥玖宋?。
智者塔院主入口這座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智者大師故去后,其弟子建肉身塔于大殿內,并于寺附近筑智者大師墓。與國清寺等采用多路軸線遞進式布局不同,它采用的是以一個方形庭院為中心的向心式布局。這樣的寺院建筑群組織方式,非常有古意,反映的是中國早期寺院的布局模式。就我所知,這樣的布局僅在鎮江寶華寺能找到它的同胞。
智者塔院大殿大殿曲線柔美,舉折有致,有隋唐建筑遺風。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至今仍保持著一座山野小寺的古樸。與一般金碧輝煌的寺院相比,智者塔院是一個天臺民居式寺院。當地精致的干壘石材,黃色的外壁,暗紅色的向庭院側的內壁,形成寺院明麗多變的色澤。轉折靈活的入口序列和孤置于寺外的放生池都是它獨特之處。除此以外,寺中尚存的唐碑更顯現了它的古遠。
高明寺
在智者塔院所在的嶺上可以望見遠處山谷之間的一座大寺,那便是我極力推崇的高明寺。它創建于陳宣帝后期,智者大師于此建幽溪道場。后來,寺改稱高明寺,皆因“日月二曜照臨其下,聚而不散,故又高又明,曰高明?!?/p>
之所以要造訪高明寺,首先在于它是深藏在谷底中的寺院,由此延伸出許多不同于國清寺的做法。因在谷底之中,所以主要的山徑是盤旋而下的,山崖層層跌落,險絕異常。袁枚有詩云:"山徑鑿何處?半在山腰里。輿夫作蛇行,狹處僅容趾?!钡竭_寺院的路徑不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過程。艱難險阻和風景都是每一個香客的體驗,只有加上這個部分寺院才完整。古寺隨著人們的步伐時隱時現,顯現了谷底尋寺的趣味。這種趣是隨著山道的盤桓曲折展開的。高處露出的寺宇全貌,卻隨著我們的前進而又漸漸隱沒在叢林中。這是古來寺院設計之法。
高明寺壁于我而言,高明寺和國清寺采用了相似的布局和相似的入口。他們是可以互為參照的。它依山而建,設東中西三路軸線,其中鐘樓高高兀立,曾是高明寺最標志性的建筑物,今日此鐘已重建,古今對比,孰優孰劣各有說法,但我們在撫今追昔中,可以探討寺院建筑應該怎樣更好的面向未來。
除此以外高明寺東的止觀橋,幽溪亭,摩崖石刻,圓通洞等歷代古跡,成為今日觀覽高明寺另一個必去的勝跡。
萬年寺
“亂峰曲處有平田。一寺深藏別有天?!鄙介g古寺依偎磅礴大山的古趣大概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悠然見南山”的詩意吧。清人曾用“露氣春林,月華秋水;晴光淑景,芳草遠山”來形容萬年寺周邊的環境,這樣靈窟仙境無不令人醉之癡之。
萬年寺始建于唐代,本是南宋時的十大古剎之一,寺院規模曾十分宏大。明代蓮池大師《竹窗二筆》記:“萬年寺當天臺萬山之中,殿前古樹十余,一字橫亙,行列整而枝葉茂,郁然為山門美觀?!倍窨湛丈n柏依山門之景仍存于此。
天臺宗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個中國化的佛寺宗派,他的佛學院又是怎樣的呢。這便是萬年寺的又一個特色,在此我們能看到僧人們要通過怎樣的一天才能完成他們的課業。
華頂寺
天臺山有各種修行的道場,但在天臺山的最高處有一種更為獨特艱辛的修行方式。僧人們選擇在深山里修行,他們用竹子搭建起茅棚,獨自參禪。這些茅棚往往在懸崖深澗間。風霜雪雨,艱難辛苦只為追逐心中的佛法。這便是華頂茅棚的由來。
到了五代后晉時期,禪宗德韶國師經過這里,見僧人修行如此艱苦,便于此建立道場,此即今日的華頂講寺。華頂講寺每天都會為這些在茅棚中修行的僧人提供一頓飯,召喚這些僧人前來用餐的便是每天的鐘聲。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古人有詩云:“天臺六十五茅棚,總在懸崖絕澗中。落盡山花人不見,白云堆里一聲鐘?!?/p>
總體來說,天臺山的寺院充分體現出了“深山藏古寺”的“藏”字?!胺寤芈忿D,柳岸花明”是尋寺的趣味。山麓,深谷,溪澗,嶺巔等不同的選址和天臺宗的佛法教義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寺院。杖藜行歌,霧中訪寺,尋唐人之足跡,不亦樂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