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養鶴人徐惠
“看著散養鶴后代融入野生種群,比自己家孩子考上大學都興奮。”徐惠是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野化訓飛組組長,從2006年開始,他就來到這里工作,大多數時間都在看護濕地,養鶴、守鶴。
最開始,徐惠是一名長途貨車司機,對養鶴沒有任何概念,只是想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沒想到的是,自從養鶴開始,他就逐漸對小動物有了特別好感,“以前我家里都不養小貓小狗,自從干上這個工作以后,就感覺這些鶴跟自己家人、孩子似的,一天看不著心里就不舒服”。
他忙起來的時候,甚至一兩個月都不回家,都在和鶴相處,了解它們的習性,守護它們的安全。特別是在繁殖期,他要持續關注鶴群的活動,包括找領地、筑巢、產卵、孵化。遇到體弱多病的小鶴,還需要及時救助、人工照看,直到康復后再放回野外。
這些年,在鶴類繁育野化途徑上,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出新的方法,包括優化鶴類繁育種群結構、做好丹頂鶴食宿保障、建立珍禽救護報告制度等等。如今,該保護區已經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繁殖棲息地和丹頂鶴遷地保護再野化基地。
“看著它們一年年長大,一批批融入野生種群,感到特別自豪,很有成就感,真的比自己家孩子考大學都興奮。”徐惠說,丹頂鶴雖然沒法兒直接和人溝通,但它們通人性,會用動作或者姿態讓你感受到它們的情緒,以此來回應你,“每當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很自豪,覺得工作沒白干”。
徐惠還說,丹頂鶴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棲息地面積一定要大,這樣才足夠它們生活,“我們的工作就是盡量保護好濕地,修復濕地面積,讓更多的鶴群有自己的家園”。
在濕地保護法實施一年半之際,12月5日,澎湃新聞記者隨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的濕地保護法集中采訪活動,前往“中國鶴家鄉”——黑龍江齊齊哈爾城,探訪濕地保護現狀,記錄一位守鶴人的平凡堅守。
在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博物館,丹頂鶴野化訓飛員徐惠講述養鶴、守鶴的經歷。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林平 圖
以下是徐惠口述:
我從小就在扎龍長大,那時候天鵝、大雁特別多,環境也比較原生態,后來隨著人工開發,核心區居民為了生活,就得捕魚、種地、燒火做飯,有了動靜之后,野生動物就不太能靠近,也就少了地方棲息了。這就是我們說的“人鳥爭食”現象。
近幾年,扎龍國家級保護區通過各種辦法開展濕地保護,比如推動核心區居民搬遷、實施人工補水、生態補償等,以此來保證鳥類食物充足,鳥的數量自然就多了起來,像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灰鶴、大白鷺、小白鷺等等,現在大概有八千多只。
12月9日,扎龍保護區的丹頂鶴在冰面上迎接朝陽。這是徐惠微信朋友圈的日常分享。
2006年,我來到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以前我是跑長途車的,當時保護區正好在招人,工作就是養鶴。我最開始對養鶴沒有概念,但因為從小在這里生活,平時總來這里,也常聽說一些有關守鶴的故事。
一般開春的時候,我們會特別忙,因為要跟蹤鶴的繁衍活動,包括找領地、筑巢產卵、孵化,大概有33天的時間需要去觀察,離得近的,我們就用望遠鏡,稍微遠一點兒的,我們就得趟下去。有的小鶴要是生下來就體弱多病,咱們還會有專職救助人員,及時發現,救助回來,人工照看,等好的時候再放回野外,這就是散放。
其實,散養鶴和野生鶴沒什么區別,唯一可能有點不一樣的是,散養的鶴因為從小跟人長大,就是不怕人了,想飛走就飛走,想回來就回來,野生鶴的習性還是有點怕人。但不管如何,我們都不要去多加干擾,要讓它們自由生活,最終目的就是要回歸大自然。
我覺得,丹頂鶴和其他鳥類還不一樣,它們有很強的領地意識,一旦別的鳥類在上空飛翔,它們就會鳴叫警告,以此驅逐,守護自己的地方。所以,濕地面積一定要大,這樣才足夠它們生活,我們的工作也就是盡量保護好濕地,修復濕地面積,讓更多的鶴群有自己的家園。
冬日午后,扎龍保護區內的丹頂鶴在冰面上散步。“你們要是夏天來,就能感受到比較震撼的畫面。”徐惠說。
我剛到保護區的時候,聽說全世界野生丹頂鶴大約只有兩千多只,現在有了三千多只,數量瞅著就明顯增加了,我們這里的野生丹頂鶴種群近300只,人工繁育丹頂鶴近600只。
為什么說野生鶴這么稀少?因為它們每年只產兩枚蛋,大約需要孵化33天才能破殼,等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你拿起鶴蛋,就能聽到里頭吱兒吱兒叫喚的聲音,如果沒有動靜就證明應該就是屬于無精卵,就是咱們所說的“寡蛋”了。
從養鶴開始,我就對小動物有了特別好感。以前我家里都不養小貓小狗,自從干上這個工作以后,就感覺這些鶴跟自己家人、孩子似的,好像一天看不著心里就不舒服了。有時候擱這一忙就待了很長時間,一兩個月都不回家,我愛人常說,你陪孩子和她的時間就特別少,大多時間都在守鶴。
我們在飼養時就感覺它們特別有靈性,走路的姿態都特別高傲,你擱前頭走,它們擱后邊兒跟著,我都感覺自己特別神氣、驕傲。它們還非常通人性,比如要吃的時候就拽住你袖子,你說給它拿吃的去,它們就給你松開了,真的能聽懂。還有的時候,我騎電瓶車或開三輪車來回巡視,它們大老遠擱濕地里頭看到你時,就會直接就飛過來,就算你換了衣服,它們也能認出來。
看著它們一年年長大,一批批融入野生種群,我就感覺特別自豪,有成就感。所以,在養鶴這件事上,我肯定是要繼續下去的。雖然我們工資普遍不算高,但有時候不能拿金錢來衡量這一職業的意義。我自己感覺干什么事兒都是這樣,只要選擇了,就必須得堅持下去。當然,我也只是飼養員里的一員,不是就我一個人付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我們大家都在為此付出。
這些年,我早已習慣在這里生活,我覺得跟鳥類接觸很純粹,它們雖然沒法兒直接回答你,但會用動作或者姿態,讓你感受它們的情緒,其實也是給你的回應。剛才我們錄了一點鶴鳴的聲音,我一叫它們,它們就跟著回應,這得從小跟它們培養感情才行,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感覺很自豪,覺得工作沒白干,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