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蕓編鄉梓 | 制造“寒山”——叩開晚明江南的隱喻之門
原作者:挈挈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我們為什么迷戀晚明的江南?毫無疑問,入關后的清朝皇帝和我們面臨一樣的疑問。晚明江南的文化遺產之所以引人注目,并不僅限于個別士人的創作。在幾代大師共同的經營之下,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吳中士人對于整個過去,進行了影響至深的再思考,進而開創了許多新方向。
明 文伯仁《姑蘇十景》冊 支硎春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新反饋在后世又成為傳統的一部分,位于蘇州西郊支硎山一脈的寒山別業便是晚明吳中文化的一大代表。支硎山丘壑、樓閣、佛寺今已破落,晚明吳中并非在于一時一地,這道綿長的人文風景線一直延續到今天,任一志書與畫作身后都佇立著一段“吳門雅集”。
《寒山志》與千尺雪——弘歷的美夢
寒山首先不是一座孤絕之山,崇禎《吳縣志》云:“寒山,即支硎石一支,此山先未有名?!?/span>支硎山即是民間俗稱的觀音山,由北向南三峰并列排開,南峰與天平山相連。支硎山之西,華山之東,有一小山風景清幽,晚明山人趙宧光為父卜葬,隱居于此。趙宧光自述寒山得名道:“山本無名,《郡志》‘涅槃嶺在其左’,又見寒山詩,有‘時陟涅槃山’句,而寒泉則支郎品題,名亦清遠,因命之曰寒山焉?!?/span>可以說,寒山之名一出,就與趙宧光的書寫綁定在一起。寒山本無主,經由趙宧光的興筑,籍籍無名的山嶺才成為擁有文學、書畫意義的寒山別業,加入到吳中人文山水版圖中。
明 《五家寒山寺募緣疏》趙宧光篆書引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紙本時代的書寫行為離不開物質載體。傳說中,乾隆帝組織修撰《四庫全書》時,恰巧讀到了趙宧光《寒山志》,產生了極大共鳴,南巡時點名前往寒山別業。此事是真是假?今天這部《寒山志》還存在嗎?事實上,《寒山志》古籍留存極罕見,上海圖書館藏有清顧氏小石山房抄本、清康熙趙氏小宛堂刻本等清前期版本。其中小宛堂是趙宧光兒子趙均的家刻書坊,以覆刻宋本《玉臺新詠》聞名,此版應該是《寒山志》最初原貌,僅有“寒山三種”。而乾隆讀《寒山志》的故事,來源于另一部趙宧光裔孫趙耀所輯的《寒山留緒》中。另外,整個寒山“書籍體系”還有趙宧光隱居寒山所作的《寒山帚談》和《寒山蔓草》,前者談書法理論,后者為山居贈答之作。
明崇禎六年 吳郡寒山趙均小宛堂覆宋重刊本
《玉臺新詠》 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其實,真正的《寒山志》全志約四千字,是趙宧光自敘經營寒山別業的一篇散文,無序無章,并不合于真正的志書體例。從時間上來講,乾隆第一次南巡就已經駐臨寒山,并留五首詩文,當時《四庫全書》尚未開始征集圖書。乾隆帝確實不是由《寒山志》吸引前來的,從《寒山留緒》趙耀的書跋中也可見:
“寒山為凡夫公手創,原其初意,欲妥雙親福地,奚辭獨任艱辛。遠引斷流之古澗,特開未辟之荒山……公得山而愿遂,山賴公以名傳??こ藭d筆分明?!逗街尽泛顺视[,于是共稱勝景,恭迎圣駕南巡,齊頌堯天得覲。”
這段文字指明了趙宧光與寒山別業相生相成的關系,為迎合皇帝喜好,地方主動上呈志書。乾隆南巡的路線是先駕幸支硎山觀音寺,再到寒山別墅、千尺雪、法螺寺。實際上,化成、空空、法螺、報恩四院全都源于趙宧光的寒山別業,而乾隆唯愛“千尺雪”一景。
趙耀 《寒山留緒》 清佛蘭草堂鈔本
臺北“國圖”藏
《寒山志》中描繪“千尺雪”道:“石亹夾澗處,磅礴怒吼,色如千尺雪,響作萬壑雷,奔騰不可名狀,曰駭飆亹?!?/span>“千尺雪”指的不是雪,而是飛瀑如雪一般奔流而下,瀑布上搭架有品茗的小閣,絕境如畫。通過“千尺雪”,乾隆帝跨越時空融入到晚明江南的文人群體中,尋訪、讀書、題寫、品茗、觀瀑、賞畫,這一處空間的視聽體驗讓乾隆為之沉醉。六次臨幸皆至“千尺雪”,百余首御詩表現著弘歷對千尺雪持久的眷戀,這或許他也是通過詩歌來獲得歸屬感。
董邦達《西苑千尺雪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張宗蒼《寒山千尺雪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千尺雪圖》分別是董邦達、錢維城、張宗蒼繪的西苑、熱河、寒山千尺雪和乾隆皇帝親繪的盤山千尺雪。
南巡回京后,弘歷一直在嘗試復刻寒山“千尺雪”的體驗,并進行各項“復原”工程,對話吳中山水。他不僅在西苑、熱河避暑山莊、盤山靜寄山莊各地仿制千尺雪,還親作圖卷,品題詩文其上。并令宮廷畫家繪制其他千尺雪景觀,制作千尺雪玉山及扇子,永遠珍藏這段寒山記憶。
青玉刻御制詩山子 故宮博物院藏
山子正、背面題刻兩首乾隆皇帝詠寒山千尺雪的詩
“千尺雪”的各處倒影恰恰是帝王眼中晚明江南的投射,經過帝王的洗禮,寒山成為更普遍意義的“江南”縮影。但值得一提的是,物質層面上的模仿僅僅是叩開晚明江南文化的一扇隱喻之門,而寒山別業蘊藏的詩心、畫意、學問是如何出現的?晚明吳中是如何造就這段文人風雅?
一門風雅的形塑——《寒山志》的生前身后
這要求我們先回到《寒山志》文本本身,觀察趙宧光最初賦予寒山別業的特殊意涵。不同于晚明筑園的奢靡風氣,最初的寒山園林是趙宧光為埋葬父母所建,故在清幽深林之間筑起墳塋,使其避免城市喧鬧。寒山別業的大部分空間是烘托趙氏幽宅的景致,趙宧光都將其比附為仙居之所,以佛道典故命名。“東陟之最高處,曰千仞岡。盤薄南東而下,有若盤陀焉,有若石床焉,可臥可隱,皆是也,曰拂秋霞,曰眠云石……時有云霧摩蕩,將結孤亭,曰無依……更南則為山靈之宅,壘石闕對南山,曰馳煙峰”。很顯然,寒山開始的定位就不是日常生活的居所,而是趙宧光打造給雙親的仙境。同時,這種孝子孝行似乎也是趙宧光呈現給世人的形象,他在文中屢屢提及自己如何“披蓁歷莽,望隴壽原,或吉不從心,或形難協兆”才建成寒山。
清 徐揚《畫弘歷再游支硎詩意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隨后,趙宧光才開始介紹自己起居住所,內院為蝴蝶寢,外寢為小宛堂,佛閣曰悉曇章閣。很大程度上,寒山別業刻意保留山林原貌,將“目中諸峰”全部轉化為園中之山。一股寒泉在人居與仙居之間流動,“眾山之水勢,奔而乍回;四合之濤聲,蕩而還遏,曰蜿蜒壑。”當同時代郡城之內的士人雕琢假山假水時,趙宧光正在一壁山房聽泉聲。
與其說寒山別業的選址、設計體現了趙宧光的孝道,不如說他借此抒發了隱居山林的人生志向,將父母廬墓延伸為余生隱居之地。趙宧光以盡孝之名書寫《寒山志》,充分描摹他一手打造的寒山勝跡、情趣。此文也極大影響了當時的江南文人,王稚登、文彭、黃習遠等名士紛紛來訪,稱贊寒山別業是一處清幽修行、自我解脫的世外桃源。
文俶《花卉圖冊》故宮博物院藏
《寒山志》的行文戛然而止,但后世《寒山留緒》沒有在此停止,趙耀附增了寒山趙氏世系人物傳,趙氏三代的生命歷程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趙氏一族并不是世居吳縣,而是來自太倉橫涇,祖上為糧長,經營市鎮逐漸盛大。但趙宧光的父親趙樞生不理家政,遂放棄橫涇田產經營,移居郡城。趙樞生以學識聞名,趙宧光亦幼承庭訓,但論文采,其妻陸卿子更勝一籌。陸卿子工于詞章,父陸師道,常與女性賓客聯詩。更有甚至,趙宧光和陸卿子的兒子趙均善金石學,趙均妻文俶乃文從簡女,文徵明玄孫女,妙于丹青,繪制《寒山草木昆蟲狀》。在來訪者眼中,兩代趙氏夫婦是偕隱山林、才子佳人的范本,被稱為“吳門三秀”。
在趙耀精心編排的《寒山留緒》中,特意增添了《含元公傳》(鑾幼輿)、《凡夫先生傳》(馮時可)、《靈均先生傳》(錢謙益)、《國朝畫征錄·文淑傳》等多篇人物傳記。通過循跡這些人物,趙氏“一門風雅”的群像得以形塑,幾乎明中后期蘇州文人全與他們有或現或隱的聯系。這是趙家、陸家、文家一齊編織的晚明風雅,也是吳中士人建構文化的獨特方式。
清乾隆10年《趙凡夫先生印譜》章宗閔藏鈐印本
沖規竹堂
趙氏三代的交游是成就寒山別業的核心,或者說是晚明的江南社會需要趙宧光這樣的“典范”。寒山別業這處山野園林,融匯了隱居、孝道、詩畫、修禪等多種生活方式,滿足了吳中文人遺世獨立的精神追求,現存數量豐富的寒山詩作、題贈無不寄托著此類向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趙耀生活在乾隆年間,他在《寒山留緒》中重提祖宗世系,實則是利用先輩文化形象爭奪地產,書中附有訴狀。明清之際趙家敗落,寒山別業分立為寺,只保留趙氏廬墓和祠堂。趙莊之時寒山祭祀久缺,祠堂廟宇被豪強侵占。此時恰逢“清高宗弘歷南巡狩之吳下,江南制府謀建行宮于寒山?!?/span>太守王鎬與趙氏商議,奉給山價,趙耀的父親趙松“上書陳情,請存先祠。制府為之動容,寒山無恙。”最終寒山別業成為官地建成行宮,保留趙氏祠堂春秋祭享。趙耀之所以重刻《寒山志》上呈帝王,是想強調寒山與先祖趙宧光代表的晚明文化高峰,以便利用南巡契機重整先業。
清 趙元復輯:《寒山趙氏三世志傳》清趙氏小宛堂刻本
國家圖書館藏
既是志書,亦是家譜
《寒山留緒》不同于《寒山志》的主題是消逝和追憶。曾經的《寒山志》賦予寒山歷史記憶,將園林建筑轉化為文字書寫。而兩百年后,文字和語言的位置倒置,《寒山志》反過來挽留及創造了寒山別墅??磥恚逗街尽芳摆w宧光,構成了維系寒山記憶的基本方式。
寒山之外的支硎山——吳門雅集薈萃
趙宧光故去,朝代更替,但寒山別業并沒有馬上淪為荒園,支硎山。趙宧光固然以《寒山志》建構起一時的名勝別業,而對于整座支硎山的文化譜系而言,他是遲到者和繼任者。支硎山得名于高僧支遁,明清之際再度成為蘇州佛教圣地。佛教先一步“占據”支硎山的主題,也影響了后人對支硎的觀照與感受。
崇禎己巳年正月《重復晉支公中峰禪院記》
圖源:蘇臺棲烏
現今尋訪支硎山,還能在中峰寺中找到一通殘碑《重復晉支公中峰禪院記》。這塊殘碑由文震孟篹、趙宧光篆額、文從簡書,汰如大師、蒼雪法師立碑,繼續向我們講述著晚明吳中的故事。
明 沈周《支硎遇友圖卷》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自沈周的時代以來,支硎山就是蘇州畫家熟悉的主題。弘治四年,沈周與高士楊循吉在支硎山不期而遇,楊循吉手攏書卷,有如神仙。日暮降臨,一片氤氳潤致,即作揖而去,沈周作《支硎遇友圖》。沈周逝世三十余年后,文徵明見恩師此畫,水墨淋漓猶在眼前,題跋“吳門何處墨淋漓,最是西山雨后奇?!?/span>沈、文之后,接過吳門畫派的是陸治,他晚年隱居支硎山下,更與山融合成一個整體。陸治描繪的支硎山景更加寫實,常出現寺廟、橋梁和山門等典型元素,似乎幫助觀畫者聯想到著名的佛教山寺。他嘗試用轉折的筆法勾勒獨特的支硎山石,以干筆皴擦紋理,另有一股簡潔清峻的氣息。陸治脫去了沈氏、文氏的格局,增添了畫作的暗示性。
明 陸治《支硎山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也暗示著,支硎、華山一帶佛教正在復興。崇禎年間,蒼雪讀徹卓錫支遁所建的中峰講寺,蒼雪素有詩僧之名,與其交游者皆為江南名士,中峰寺迅速復興。蒼雪與靈巖山弘儲同一聲氣,將叢林打造成遺民避難之所,錢謙益、吳偉業、陳繼儒、王時敏、方以智都曾到訪。此外,蒼雪的同門汰如“住華山,兩山相對,梵唄之聲相應”,一時之間山林煥然一新。于是,我們在碑記上看到文徵明曾孫文震孟撰文,同時期趙宧光隱居寒山,他因擅篆書篆額。文從簡嫁女趙均,因擅書書寫碑文。
由此看來,支硎山的故事在幾個世紀前就已開始,趙宧光憑借寒山別業,加入到明中期以降的吳中人文版圖中。中峰寺殘碑的身后,是一道延綿不絕的人文風景線,那些往事突破時空來到我們面前,僅憑殘跡就能展現出一段吳門雅集。
明 文徵明題跋沈周《支硎遇友圖卷》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晚明吳中文人共享的意象無疑是詩畫。歌詠之余繪圖,幾乎構成了每處景觀的經典范式。后來者往往通過創作與先行者展開對話,甚至沒有親臨,也可以通過想象聯詩、繪畫,向先輩吳中文人致敬。圖像與文學互相指認,并不斷讓古跡“復生”。山林本無意,吳中群山的發現、興筑、定型乃至廢置,既是景觀流動的生命史,也是吳中文人社交網絡的沉浮。
吳中文人編織出一張無所不在的文藝之網,每首詩、每副畫都必須通過它與另一作品的關系來解釋,這一類作品往往是暗示性大于描寫性的。外來者需要破譯這些江南共享意象,才能加入到吳中人文風景的譜系之中?!逗街尽穬H僅是這一譜系中的一環,幸得清代帝王寵愛。那么,回到乾隆“復原”寒山的情景,清代帝王是否參與進晚明吳中士人構筑的文化氛圍中呢?
清 彭元瑞書 弘歷《寒山千尺雪》詩冊
故宮博物院藏
盡管仿建的千尺雪融會了弘歷自身游歷的細節體驗,但他與寒山的接觸,是發生在一個由晚明江南士人共享的意象組合中,這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帝王的審美表達。無論是品茶、題詩還是賞石、筑園,這全套文藝活動本就在江南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充實。有趣的是,第五次南巡時,乾隆的態度突然轉變,批評“宧光托名隱逸,而梯嚴架壑構筑精雅,甚且倚其資財廣結交游”,君主意識到以趙宧光為代表的的晚明風氣不可取。這又是另一個復雜命題,后人評價晚明吳中文化,難以脫離江南社會母題。
明 卞文瑜《蘇臺十景》冊 支硎春曉
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晚明到清中期,寒山完成了從隱逸山居到“皇宮嶺”的轉變。吳中士人“制造”寒山及西郊群山的過程,同樣也是制造大眾視域下晚明江南的過程。是悠游風雅,還是享樂淫奢?層累的書寫,伴隨刻薄的批評,如影隨形。
參考文獻:
1.(明)楊循吉等著;陳其弟點校:《吳中小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2. 徐建良輯:《楓橋地方文獻匯纂》,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3. 江曉雯:《明清之間江南園林文化的變遷:以趙氏寒山別業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
4. 商偉:《題寫名勝 從黃鶴樓到鳳凰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5. 謝湜:《高鄉與低鄉 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6.(美)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撼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年。
7. 趙梓汝:《乾隆朝君臣書畫往來以故宮博物院藏千尺雪圖為例》,《紫禁城》2019年第3期。
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作人。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制造“寒山”——叩開晚明江南的隱喻之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