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釋城市|創新涌現如何發生?創新能力如何衡量?
【編者的話】
創新是這個時代最高頻的詞匯,在城市科學中也不例外。創新是驅動城市發展最核心的動力。如何理解城市中的創新要素與結果,以及如何衡量不同城市的創新行為,本期的解釋城市將從創新入手,透視城市復雜行為背后的一些機理。
我們經??吹礁鞣N城市創新能力評估結果。
其實,創新相關理論納入城市科學體系的時間不太久遠。
創新理論是怎么來的?
創新能力又有哪些測評方法?
一、“新組合”“創造性破壞”的預見性和洞察力
1912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新組合”被視為創新理論的起源。他認為“新組合”包含五種情況,即生產新產品、新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新供應來源以及新工業組織。時至今日,這“五新”仍然被人們視為創新的主要內容。
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同樣聲名遠揚。他用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創新出現的情況:“馬車的車主不會去建造鐵路”,創新,通常伴隨著對舊組合的消滅。
直到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跨界打擊”“降維打擊”“彎道超車”事件出現,人們才認識到他這個“創造性破壞”背后的預見性和洞察力。
隨著學者對創新認識的深化,創新又被分為很多類別。我們經常談及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都是創新的范疇。盡管創新的內容如此豐富,但創新主要還是指科技方面的變革。這是近兩百年來推動人類文明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二、復雜涌現行為的臨界點
如果從城市復雜性的視角去理解城市中的創新行為,就會發現,創新其實是城市中的一種復雜涌現行為。
所謂涌現,就是大量的簡單要素組合起來,哪怕只是簡單堆砌起來,也極有可能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技術或產品。人們總能在各種簡單的重復勞動中找到簡化或者助力的技巧,就是典型的創新涌現行為。
創新作為城市的一種涌現行為,具備多主體參與、多要素互動、多力量驅動、多過程演進等特征,還有一些重要的屬性,比如“創造性破壞”,就是涌現的臨界相變,從城市中一些人的簡單互動到產生大量的創新思想,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臨界點。有城市學者專門研究過人口與城市重大創新出現的關系:在300萬人口的城市,大概20年間會出現一次重大創新,1600萬人口的城市,大概4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重大創新。
城市創新的周期通常會比人的壽命要短得多(這是相對于物種創新而言,新物種的出現周期往往比人的壽命還要長,而一些重要的新技術最長40年間就會出現),同時,城市人口越多,創新迭代的周期就會明顯縮短。因此,創新極容易發生在人口多的大都市中,這就是全球那些重要大都市往往也是科創高地的原因。
把創新作為城市涌現行為去理解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即城市中的哪些要素影響了城市創新,從涌現的復雜動力學角度看,人才、環境、基礎設施,等等,對創新都會有影響,而且影響往往是非線性和異質性的。有學者研究發現,中國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營商環境優化對區域的創新提升有顯著影響,但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營商環境優化對區域的創新效率提升貢獻并不顯著。
三、全球城市創新的不同衡量方法
從熊彼特的“新組合”到創新作為城市涌現行為,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一致的,即創新是一個有主要關鍵要素參與,具有重要創新成果的過程,這也構成了表征城市的創新行為或過程的兩大主流方法,即要素法和產出法。
要素法即從創新所需要的各要素出發衡量和測度城市的創新。澳大利亞智庫機構2thinknow的《創新城市指數》(Innovation City Index)就是從文化資產、人力設施和市場聯通三個要素測度城市的創新能力。在最近公布的2023年創新城市指數中,東京、倫敦、紐約、巴黎和新加坡是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五座城市。
表1 2023年《創新城市指數》排名前10的城市
資料來源:2thinknow《2023創新城市指數》
產出法,即關注城市的創新產出,從城市的創新結果和績效中評估城市的創新能力和行為。最具權威性的評估,比如自然集團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上一年度在自然指數追蹤的82種自然科學期刊中的科研產出,更加關注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成果。按照該評價體系,2023年北京、紐約都市圈、上海、波士頓都市圈以及舊金山灣區是全球創新能力最高的五座城市。
同樣以產出法測度城市創新產出的還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從論文與專利兩大產出測量城市的創新行為。前者被認為是學術和理論創新的重要產出。后者被認為是實踐與應用創新的重要產出。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結果,東京-橫濱、香港-廣州-深圳、首爾、北京、上海-蘇州是2023年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五大區域,世界知識產權指出,2023年中國在前100大創新集群(即創新城市或城市群)中的數量達到24個,首次超過美國(21個)。
圖1 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前100名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2023》
-----
“解釋城市”專欄由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戴躍華博士主持,關注城市科學發展的前沿趨勢,解釋城市科學以及城市中人類行為動力學的一般特征和規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學理論優化城市治理的路徑和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