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際博物館觀察丨將湮滅留存: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原作者:佳遇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簡稱MANN)位于南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區,建筑群始建于16世紀后葉,博物館創辦于1777年,因其考古遺產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被視為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館之一,目前館藏總數超過300萬件,以館藏古希臘、古羅馬文物著稱。
龐貝壁畫《春》 藏于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博物館藏品的兩個核心是“法爾內塞收藏”和維蘇威考古發掘的成果,尤其是坎帕尼亞大區考古發掘成果的不斷注入,包括從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市發現的珍寶。圍繞這兩個核心,博物館開辟了古埃及廳、希臘羅馬雕塑廳、龐貝縮影、馬賽克鑲嵌畫等展廳,展示館藏的古希臘、古埃及畫像、雕刻、青銅器等。其中的重要藏品包括約公元前100年的古羅馬鑲嵌畫《亞歷山大馬賽克》(Alexander Mosaic),以及龐貝古城出土的數量驚人的濕壁畫。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雕塑
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建館歷史
在歐洲大陸波譎云詭的戰爭風云中,分裂與統一、擴張與征服成為歷史的常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也經歷了不同時代下王朝變革的風起云涌,從而彰顯其悠久且深厚的歷史底蘊。
十六世紀的那不勒斯王國仍在歐洲最為傳奇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下。公元1586年,那不勒斯總督、西班牙歐蘇納(Osuna)第三代公爵多恩·佩德羅·吉隆(Don Pedro Giron)受到委任,在那不勒斯建設皇家騎兵營,這便是如今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所在地。十七世紀初,這里被重建并成為那不勒斯大學的總部,被稱為“皇家研究的殿堂”。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內部
公元1734年,西班牙波旁王朝(Bourbons)開始統治那不勒斯。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作為十八世紀歐洲實行“開明專制”的代表性君主之一,被視作波旁王朝最杰出的統治者。在即將成為那不勒斯王國統治者的前夕,卡洛斯提出其重要的文化政策,推動并主持對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噴發所埋沒的赫庫蘭尼姆市和龐貝城進行考古挖掘,并監督了法尼西亞博物館的建設。
卡洛斯三世在母親埃麗莎白塔·法爾內塞(Erisabetta Farnese)那里繼承了豐富的珍寶,收藏于羅馬和帕爾馬的住所中。他下令將那些藏品轉移至此,成為專門收藏的場所。直到1777年,卡洛斯的兒子費迪南多四世(Ferdinando IV)將法爾內塞藏品與維蘇威發掘出的珍寶合二為一,共同收藏于正在翻新和擴建的建筑體內,由此構成該博物館藏品的兩大核心內容。
卡洛斯三世的母親埃麗莎白塔·法爾內塞(Erisabetta Farnese)
當國家與王權在時代的洪流中角逐,一座博物館也無法幸免于巨浪的裹挾。法國大革命使得波旁王朝的輝煌短暫告終,又在隨后的拿破侖戰爭中獲得喘息的機會。
滑鐵盧的戰敗使拿破侖的帝國不復存在,波旁王朝穿過戰爭的硝煙重返曾經統治的國土,恢復了對那不勒斯實際的統治權。這時的博物館在經歷了被法國人統治的十年后,正式更名為皇家波旁博物館(Real Museo Borbonico),并在這一時期成為世界級博物館,還設有皇家圖書館、研究所和實驗室。波旁皇家學會及美術學院也同在這片歷經滄桑的建筑之中。
19世紀初,博物館接收到一批民間捐贈的重要的“法爾內塞私人藏品”,以及來自龐貝古城、赫庫蘭尼姆及斯塔比亞等地文物,就此成為收藏羅馬時期文物最重要的博物館。而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治于1860年告終,意大利獲得獨立,博物館更名為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MANN)。
重要雕塑藏品 法爾內塞公牛(Farnese Bull)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共四層。地下一層主要展出古埃及文物及金石學收藏,分為“古埃及文物展”和“金石學”兩個展區。一層展出法爾內塞家族收藏和坎帕尼亞大區雕塑,分為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雕刻寶石兩部分。重要雕塑藏品包括迄今發現最大的古代單體大理石雕塑“法爾內塞公牛”,以及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的雕刻寶石作品“法爾內塞杯”。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展廳 圖源:意大利國家旅游局
二到三層展出龐貝古城遺跡的出土文物、錢幣和獎章收藏,以及早期歷史文物。在這一展區,博物館以1:100的比例制作了一件“龐貝古城模型”,記錄1879年至二戰期間對龐貝古城的發掘,再現因二戰戰亂或保護不佳而遺失的繪畫和馬賽克鑲嵌畫。這一展區還展示了龐貝古城伊希斯神廟的壁畫、雕塑、青銅器、陶器和銘文。其中最重要的藏品是出土于龐貝古城農牧神之家的古羅馬鑲嵌畫“亞歷山大馬賽克”,描繪了公元前330年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之間的戰爭場景。
鑲嵌畫 亞歷山大馬賽克(Alexander Mosaic)
近年來,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舉辦了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內容涵蓋考古、藝術、歷史攝影,以不同的載體展示MANN豐富的館藏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2022年的《神圣考古學—MANN收藏中但丁喜劇的神話和歷史》展覽通過古典圖像學、中世紀文化和當代敏感性之間的理想聯系,帶領參觀者穿越喜劇的神話和人物。以及2021年的《MANN的伊特魯里亞人》,向公眾展示了 600 件文物,其中至少有 200 件作品在展覽中首次亮相,代表近年對伊特魯里亞人及其民族歷史的研究成果。
MANN近年來重要臨時展覽
扎實完備的公共服務及教育系統
現代MANN將博物館空間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域,格外注重提高服務質量,重視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印象和使用體驗,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和多樣化的功能性服務。館內設有專門的教育服務辦公室,負責活動的宣傳和傳播,為兒童和家庭舉辦一系列會議、課程和教育活動,并附有特別出版物。
MANN設計的“考古克隆”教育實驗室、兒童和青少年教育活動、考古博物館夏令營、全國家庭博物館日等教育研討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學校、家庭、社會團體得以接近并進入博物館。針對6-12歲的兒童和青少年,MANN教育服務部策劃了由專家和協會合作舉辦的免費研討會,每月的周日可以參加特定主題的教育研討活動。
除此之外,MANN與那不勒斯費德里科二世大學共同開展了一項重大培訓和研究項目,合作推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引入實驗室和博物館的實踐部分,包括在博物館內、展覽室、倉庫和修復實驗室內的諸多課程,甚至參與到不同的研究領域之中,比如考古學、文化遺產修復和保護、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管理、溝通與價值、國際關系等。這一項目的目標是讓學生更接近文化遺產工作的世界,讓感興趣的學生在校內即可感受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的生活。
MANN致力于開發新的多元文化項目
MANN還利用館內藏品創建數字教具,從博物館300余萬件的藏品中選擇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對每件藏品進行分析和描述,每個部分都由“藏品和展覽的歷史”以及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說明組成,這些說明為教師、研究人員以及藝術和考古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的輔助材料。包括工作表、藏品歷史、學習表和參考書目在內的輔助工具被充分數字化,在博物館的官方平臺上在線發布,并配有高清照片、說明文字和視頻。
MANN官網的數字教具和可下載的教育套件:法爾內塞藏品、馬賽克部分、秘密內閣、壁畫和帕皮里別墅
在官方應用程序ArtWare Caronte中,可以看到MANN藏品、MANN-Stories 行程、偉大的馬賽克等功能服務,并提供意、英兩種語言的講解和字幕。值得一提的是,MANN關注到聾啞和聽力障礙的參觀者,在應用程序中提供“LIS藝術”板塊,通過手語視頻向特定人群介紹館內主要藏品。
而且在博物館內也充分利用館藏資源,設計和實施針對“特殊受眾”(如面臨社會排斥風險的未成年人、移民、殘疾老年人)的教育課程和行程,并為視力障礙和聾啞人提供觸覺和視覺支持。
MANN官方應用程序ArtWare Caronte
MANN致力于設計、開發講述博物館歷史和藏品的新形式,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用戶體驗沉浸式的博物館使用方式。一款名為《父與子》(Father and son)的教育游戲(Educational Game)應運而生。
由Arkadiusz Reikowski制作的第一款博物視頻游戲《Father and son》(父與子)
這款在2017年開發上線的游戲,截至2019年底,全球下載量已超過400萬次,體驗者在50-60分鐘內即可完成冒險,在這個過程中跟隨主角來到不同的歷史時期——從古羅馬到埃及,從波旁時代到今天的那不勒斯,以此讓用戶接受并了解MANN的三個核心收藏:龐貝藏品、法爾內塞藏品和埃及藏品。
玩家在體驗過程中的選擇會影響視頻游戲的最終結果,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靜態博物館的趣味性與可接近性,使游戲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教育媒體,成為用戶與博物館產生共鳴的新的土壤。這款游戲作為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特殊項目,其試驗性在某種意義上已獲得全球范圍的成功。
MANN推出的OpenMANN卡,一種面向本地公眾的博物館年卡
數字化戰略和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
疫情造成的全球性影響直接導了數字平臺使用的傾向性和廣泛性。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MANN更加重視對數字資源進行整合與利用,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圖畫、圖像和作品的數字重建,制定了四年戰略發展規劃(piano strategico 2020-2023)。這些資源將博物館與參觀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通過數字化的形式使這種聯系愈加緊密。
博物館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的優勢,數字平臺的使用率明顯增加,如Skype、Zoom、Connect、Meet、Teams等平臺,不僅在教育領域充分使用,同時兼具信息傳播和社交目的。用戶充分參與,進一步創建和傳播數字內容。
MANN四年戰略發展規劃(piano strategico 2020-2023)
MANN還希望通過架構“數字部門”來協調博物館數字資源的整合、分發與使用,促進數字資源的系統化和高效利用,并希望促成博物館不同職能領域之間的協作。由此,深度的交流既可以發生在博物館內部,在不同領域、不同功能區之間,也可以向外拓展,延伸到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社區和團體之間。
2019年,MANN與其他意大利博物館一起成為Google文化學院平臺的一部分,向公眾提供700多張高分辨率圖像,將部分館藏資源以數字形式向公眾開放。并設計了7個參觀行程,使用與街景項目相同的技術,對博物館永久藏品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原創敘述,觀眾可以通過虛擬數字化的手段探索更多的博物館故事,足不出戶體驗博物館環境。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對數字資源的要求:無障礙、可理解、可擴展、跨媒體、可分享
(來源:MANN四年戰略發展規劃2020-2023)
數據庫、數字面板、數字重建、全息圖、教育實驗室產品創建等方式為MANN數字化戰略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持和產品裝置。他們將數字化戰略置于未來四年發展規劃的中心位置,用以指導博物館數字資源的創建和管理,并通過社交媒體增加其線上影響力。同時,還積極探索新型數字制作的可能性,比如多媒體設備、3D重建、音頻游戲、虛擬現實應用程序、Lim以及兒童應用程序的開發和使用等等。
MANN數字化技術管理平臺,實現學習、傳播、管理、增強的綜合效能
MANN對數字化戰略的重視,充分將現有內容和將要創建的內容系統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提供博物館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率。
結 語
疫情過后的MANN被賦予新的定義:為理解現代歷史進程背后的所有機制創造先決條件,它刺激了使用者的批判能力,呈現出它本身作為城市的一股積極作用,支持、調節和加強城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
MANN的管理者將其視作社會文化進步的積極工具,使其成為一個聚會、辯論和反思當代性的空間,最終實現激發公民意識的社會目標。館長保羅·朱利葉里尼重視國際巡展的文化傳播功用,他在中歐美博物館合作倡議論壇中表達,交流和巡展有助于當代藝術的發展。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將通過數量眾多的專題展覽和國際特展,發揮其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的文化功用,致力于國際化的文化服務、文化教育和文化傳播事業。
注:圖片來源為筆者自攝和MANN官網
參考資料:
1. 朱利葉里尼:交流和巡展有助于當代藝術的發展丨對話,新京報,2021-07-19
2. 追逐榮耀1648-1815,[英]蒂莫希·布萊寧 著,吳畋 譯
3. 那不勒斯灣上的雕塑考古明珠——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4. MANN四年戰略發展規劃2020-2023,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官網
5. 面向博物館教育的RPG游戲的設計與實現,柴大鵬
相關特展
展覽名稱: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
展覽時間:2023年10月23~2024年2月29日
展覽地點:吳文化博物館第二特展廳
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作人。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觀察丨將湮滅留存: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