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VB行業劇價值隕落了嗎?
曾經,觀眾看了《壹號皇庭》想做律政精英,看了《鑒證實錄》想做法醫,看了《刑事偵緝檔案》想做警察,看了《沖上云霄》想做飛機師。但是看完《新聞女王》的觀眾,大概并不想做記者或主播。
《新聞女王》的熱播和TVB裁員幾乎同時發生,它會是TVB由衰轉盛的開端嗎?還是偶然的光亮?
“宮斗”并不總是黑暗的
《新聞女王》里涉及新聞報道的專業部分,雖有夸張和戲劇化處理,但能理解和想象;講述辦公室政治以及資本、媒體和公眾的三角關系時,我倒覺得挺親切、挺新鮮——總算有部現代職場劇不那么幼稚了。
看了一些說《新聞女王》浮夸的評論,列舉的細節包括這些:女主文姐(佘詩曼飾)以臨時“罷錄”要挾上司放人不真實,死對頭佐治(馬國明飾)為報復打壓女主,偷換提詞器臨時發難女主伎倆太低劣。
TVB前新聞主播麥詩敏也點出了一些不合理之處。而曾效TVB、現職鳳凰衛視主播林燕玲則說“主播真的有人幫忙戴耳機?視情況而定,幕后的工作人員通常會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我認為,這些細節的“紕漏”并不算嚴重,“罷錄”行為雖然現實中不至于發生,但作為戲劇沖突,我是可以接受的。劇中“文家軍”和“佐治黨”分庭抗禮,其實是作為上司的飛哥一手炮制,他們仨在某一階段,形成了權力的平衡,盡管是脆弱的,但不意味著彼此一點默契都沒有。
文姐的臨時罷錄更像是一種表演,她和飛哥,都知道對方的底限在哪。至于說權斗伎倆低劣的人,恐怕是高看了職場。
飛哥一開始將總主播主任的位置給了佐治,很有種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似乎女人永遠不懂這個社會真實的運行規則;文姐自恃電視臺沒了她不行,一邊提交辭呈一邊開車撞墻請了病假,看上去進退自如,卻被力量更大的方太上了一課;運籌帷幄搞權力制衡術的方太,也經不住消防局的故意找茬;消防局的名聲也需要媒體去澄清和維系......
這種錯綜復雜的“權斗”并不全然是黑暗的,它代表了一種相互制衡,按照方太的說法,“政治,是為了和平。”
認為劇情主旨“山頭主義”大過新聞“專業主義”,拿《新聞女王》和美劇《新聞編輯室》做比較的觀眾,更多可能是一種價值取向的不同——他們認為曾經領先大陸好幾十年的TVB行業劇“價值隕落”了。
曾經,觀眾看了《壹號皇庭》想做律政精英,看了《鑒證實錄》想做法醫,看了《刑事偵緝檔案》想做警察,看了《沖上云霄》想做飛機師。但是看完《新聞女王》的觀眾,大概并不想做記者或主播。
其實,與其將《新聞女王》和《新聞編輯室》比較,我認為倒不如和《紙牌屋》比較。《紙牌屋》第一季由一位渴望出頭的小記者Zoe展開,她為了從男主弗蘭克那里獲得獨家新聞,以出賣身體作為投名狀,最后又因為知道太多,被弗蘭克推下了地鐵站臺,一輛進站的地鐵終結了年輕的生命。
相信看了《紙牌屋》的觀眾,多半也不會想要去從政。
真正的價值困境
對我來說,《新聞女王》最難以分辯的評論,是這些:記者在救援人員趕到之前就進入事故現場專業嗎?記者在不做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沖入火場調查事故原因可以嗎?
將這些質問抽象化,大概是,新聞人的最高價值追求是什么?
在儒家文化里,“為民請命”大約是官方、民間都能接受的說法。但恰恰是我自始至終難以內化的道德律令,我始終覺得,抱著這種想法的人終究會失望,不是對社會失望,就是對自己終將墮落的靈魂失望。
《新聞女王》在每一集開頭,都會引用一些專業相關的警語,其中一句來自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合著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記者的責任,是牢牢地守住一個核心原則,審視社會不為人察覺的角落。
這本書緣起于1997年在哈佛大學召開的一次由25位新聞從業人員參加的小型研討會。與會者提出了這樣的憂慮——新聞的職業標準正在受到商業力量的沖擊,新聞正在變成娛樂或者娛樂化的新聞。二十年以后,該書出了第四版,圖書推介里提到:在新聞的收入結構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更新的內容包括記者如何利用技術來獲得優勢,特別是在新聞、事實和民主的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質疑的情況下——這本《新聞要素》的第四版是記者、學生和任何希望在這個充滿爭議的時代保持知情的人的權威指南。
書中認為的新聞十要素或者說原則分別是:
1. Journalism’s first obligation is to the truth.
新聞工作首先必須做到對真相負責。
2. Its first loyalty is to citizens.
新聞工作首先必須忠于公民。
3. Its essence is a discipline of verification.
新聞工作的本質是用核實加以約束。
4. Its practitioners must maintain an independence from those they cover.
新聞從業人員必須獨立于被報道對象。
5. It must serve as an independent monitor of power.
新聞必須成為權力的獨立監督者。
6. It must provide a forum for public criticism and compromise.
新聞必須成為公眾批評和妥協的論壇。
7. It must strive to make the significant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新聞必須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眾息息相關。
8. It must keep the news comprehensive and proportional.
新聞必須做到全面均衡。
9. Its practitioners must be allowed to exercise their personal conscience.
新聞從業人員有義務根據個人良心行事。
10. Citizens, too, hav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en it comes to the news. This final principle recognizes the role of the audience in demanding high-quality journalism and engaging critically with the news.
公民對新聞也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這一最后的原則重新定義了觀眾在要求高質量新聞和批判性地參與新聞中的角色。
其中,第10項原則是2007年修訂版新加入的,我以為很對。
過去我們總是痛斥平臺信息泛濫和媒體缺位(應該責備),但作為主體的受眾,難道就沒有鑒別信息的責任嗎?如果始終像一個心智不健全的人,等著別人告訴你真相,在一堆眼花繚亂的信息和流言中傻傻分不請楚,那么高質量新聞懟到眼前也是無力分辨的。
不僅是價值性的,也是技術性的
所以,究竟是TVB行業劇價值隕落了,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觀眾已經不相信了?如果價值觀領先是TVB曾經成功的秘訣,是不是意味著重拾“價值觀”就能掰回一局?
我想從一個側面來聊聊TVB劇。
近來因為看多了戲劇理論,知道一些批評家們對于戲劇當中的“巧合”安排很警惕,認為這是一個劇作家山窮水盡之下的無奈選擇。于是我想到了經典港片中的那些“經典橋段”:
偵探片里的兇手、死者和關鍵人物總是警察的朋友和家人或前男友前女友,猜不到兇手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他做了變性手術;男女主有感覺一定是愛看同一部老片子或喜歡同一個手工活,就像《花束般的戀愛》里那樣;明明工作生活不在同一個街區,卻總能在便利店、公交站臺或養老院、兒童福利院偶遇;不開心的時候總要跑到秘密基地——通常是某山頭,去俯瞰香港,但是總有人能找到他(她)......
盡管《新聞女王》制作精良,目前為止都是基于邏輯和故事本身而展開,但其他一些新片還是避免不了過多的“巧合”設置。一部劇的成功總歸是天時地利人和,假使《鑒證實錄》出現在今天而不是1997年,恐怕也不會成為那么多觀劇人的“白月光”。
在我寫本篇評論期間,看到一則新聞,TVB(香港電視廣播)于11月27日宣布,將合并J2臺(綜合娛樂頻道)和財經體育信息臺,為此裁員超過200人,在電商業務方面,將“士多”并入“鄰住買”,預計裁減100名員工。兩項業務重組將裁員300人,節省約1.6億港元開支。
又,根據NEWSTOPIA統計數據,2023年香港記者平均年薪是33233美元,大陸是18172美元。美國是48599美元,而2023年美國平均年薪預測是在53490~76554美元區間。記者平均年薪最高的是瑞士,為96840美元。
TVB通過裁員節省的成本,平均到每個人,大約是53萬港幣。而2023年香港律師平均工資為83萬港元,根據公務員事務局數據,香港警務人員共有59級,最高級月薪是32萬港元,最低一級為25700港元每月。
有讀者評論《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時說,“從新聞理想主義走向新聞專業主義,任重道遠。”在我看來,職業的理想主義和專業主義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而專業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收入回報呈正比的。
事實上,TVB行業劇高光的那些年,律師、法官、醫生、警察的收入,是匹配他們專業精英身份的,至今,他們的收入依然遠超平均水平,而媒體行業不一樣,這個行業出了不少精英,卻不是精英行業。
一種可能的解釋,來自《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文譯者序:“近年來,不少研究者不再把新聞工作看成是一個專業(profession),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門手藝(craft)。因為和更具有專業性的醫生、律師、會計等職業相比,新聞工作中能夠被規范化、標準化的部分實在有限。多數新聞工作者是在實踐中,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中摸索、試錯、領悟而成為熟練匠人的。在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共同體接受的行業規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