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通貨膨脹:同比還是環比?
10月13日,顧客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一家超市選購食品。新華社 資料圖
除了收入之外,物價可能是人們最關心的經濟指標之一。準確地說,人們關心的主要是物價的上漲速度。如果物價的上漲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那么生活水平大概率會下降。
經濟學家發明了通貨膨脹率這個指標來反映物價水平的變化速度。通貨膨脹率是指一定時間內物價水平的上漲幅度。這個指標看似簡單,人人明白,不就是價格的增長率么,有什么復雜的。先別過早下結論,這里邊的學問可大著呢!
通貨膨脹率確實是價格的增長率,然而引起價格波動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是長期的、趨勢性的因素,還有一些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因素。正如人們的收入水平,總體來看呈穩定上漲趨勢,但短期內也會上下波動。并不是所有的價格波動或者價格上漲都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實際的影響。一般來說,我們更關注長期的變化,但政策制定者卻需要基于一些短期指標快速識別價格的變化。
既然價格的增長存在如此豐富的含義,那么如何衡量價格的增長就顯得尤為重要。
經濟學中有兩種常用的表示通貨膨脹率的方法。
一種是同比增長率,簡單說就是,和去年同一月份的物價相比,現在的物價上漲了多少?
另一種是環比增長率,就是和上個月的物價相比,現在的物價上漲了多少?
例如,和2019年8月份相比,2020年8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4%。那么可以說,2020年8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同比增長率為2.4%。如果是和2020年7月份相比,2020年8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0.4%。那么可以說2020年8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環比增長率為0.4%。一個是2.4%,一個是0.4%,數字差了好幾倍!
我們該如何解讀兩者間的區別呢?
首先,從數值大小來看,當價格呈趨勢性上漲時,同比增長率在數值上往往要遠遠大于環比增長率。事實上,以月度數據為例,同比增長率反映的是過去12個月內消費者價格的累計變化。因此在增長率上,同比增長率反映的是過去12個月各月環比增長率的累加。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為了提高環比增長率與同比增長率的可比性,通常需要將環比增長率“年度化”,也就是假設如果連續12個月以相同的環比增長率增長,在一年時間內物價水平會上升多少。例如2020年8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環比增長率為0.4%。如果未來11個月都以該速度增長,那么一年之后,物價水平將上升4.8%。
其次,二者體現的價格波動因素不同,同比增長率反映了價格的長期及趨勢性變化,環比則是短期及周期性變化。政策制定過程中,二者各有優勢。
同比增長率由于是不同年度相同月份間相比,可以避免統計數據的季節性問題。季節性因素是宏觀經濟研究中特有的問題。受季節、日期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宏觀經濟指標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就被稱為季節性因素。比如夏季的蔬菜價格比冬天更便宜,是由于人們對蔬菜的需求下降了么?原因自然不是。那只是因為夏季更加適宜蔬菜生長而已。但是同比增長率也有問題。由于是與12個月之前的情況相比,因此時效性較低,不能反映近期的情況變化。
環比增長率則不同,它是和上個月的數據相比,反映了價格的短期變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季節性問題。但是環比數據也不是一無是處。由于是與上個月的數據相比,環比數據有較高的時效性,能反映最新的情況變化。真是“成也環比,敗也環比”。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同比不受季節因素干擾,但是時效性差;環比時效性強,但是容易受季節因素干擾。
在介紹正式的案例之前,我們假設這樣一個生活場景。有一天中午,你發現自己發燒了,體溫計一量,38攝氏度!趕緊吃藥,上物理降溫。一通操作下來到了晚上又測量了一下體溫,41攝氏度!病情更加嚴重了。帶著對藥效的懷疑,你沉沉地睡去。第二天早上又量了一下體溫,39攝氏度。看來退燒藥起效了,效果明顯。現在問題來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你應該增加藥量,還是減少藥量?
這時候一種觀點認為,和昨天晚上相比,體溫從41度下降到39度,藥物有效,應該減藥!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晚上體溫普遍高于中午,因此應該將今天中午的溫度和昨天中午相比,體溫從38度升到39度,病情更加嚴重了。應該加藥!究竟該采用哪種觀點呢?相信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減藥的方案,因為畢竟體溫在下降過程中,說明藥物是起效了。
下邊我們就把這個例子類比一件真實的經濟學案例。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94年。1994年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后最高的通貨膨脹率,見下圖。1995年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率高達24.1%。1995年1月CPI環比增長率為3.7%。因此,站在1995年1月的時點,與之前一個月的物價相比,人們不會感受到價格上漲了多少,但與一年前的物價相比,價格卻上漲了24.1%!隨后,在緊縮性宏觀政策的作用下,CPI同比增長率呈現平滑下降趨勢。與同比數據的平滑變化相比,CPI環比增長率的波動性卻要明顯得多。
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CPI的環比增長率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環比增長率的高點往往出現在每年的2月。此時正值北半球的冬季,不僅農產品供給相對短缺,并且恰逢中國春節,消費需求旺盛。因此會造成季節性價格上漲。環比增長率的低點往往出現在每年的6月。此時正值北半球進入夏季,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因此會造成季節性價格下降。經過季節調整后的CPI環比增長率則不再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季節調整是經濟學家開發出來的去除季節性因素的方法,在此不再詳述)。
時間來到1997年。這一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直接沖擊。1997年8月份經過季節調整后的CPI環比增長率為-0.3%。如果未來12個月份均保持相同的環比增長率,一年之后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將達到-3.6%,經濟將陷入比較嚴重的通貨緊縮。如果考察CPI同比增長率則會發現,1997年8月份CPI同比增長率仍然為1.9%,考慮到1997年1月份CPI同比增長率仍高達5.9%,屬于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如果你是貨幣政策的決策者,站在1997年8月的時點上,你認為是否應該對自1994年以來一直實施的反通貨膨脹政策進行調整呢?這可能是個難題。
1995—1998年的中國的CPI同比增長率和環比增長率
在上述案例中,價格環比與同比的變化呈現出如此不同的趨勢,那么制定政策時,應該看同比增長率還是環比呢?
首先,政策制定需要及時地對市場做出反應,而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率時效性較差,且容易受基期價格水平的影響,因此不能滿足政策制定的及時性。
其次,環比價格增長率雖然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但容易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而季節性因素是暫時的,無需政策調整。因此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個基本的原則是,應該根據經過季節調整后的環比數據調整宏觀經濟政策。
199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當月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增長率為0.4%,而1997年全年的CPI同比增長率仍然為2.8%。但是自1997年7月份之后,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增長率(季節調整之后)已經降至0以下。這意味著物價水平已經開始下降。
那么應該采取怎樣的宏觀經濟政策呢?也許你認為應該采取擴張性政策。但事實上,199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明年的經濟工作中,要繼續貫徹穩中求進的方針,……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這是市場化改革之后,我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同比和環比數據對于政策制定的意義。
(作者范志勇為中國人民大學崇實書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王子君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