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迭斯留下的上海“彩虹”,貝利喚起的黑人記憶
卡洛斯·克魯茲-迭斯是歐普藝術以及動態藝術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其展覽日前在上海北外灘揭幕,特色景觀建筑彩虹橋的改造設計是克魯茲-迭斯在中國首個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也是他在中國最后的遺作。
55歲的美國黑人畫家、雕塑家拉德克利夫·貝利,11月14日去世,他用藝術優雅地喚起美國黑人的記憶。同樣用藝術串聯起時光和記憶的還有阿根廷數字藝術家Six N. Five,他在上海百年前的光陸大樓里呈現了一場沉浸式展覽“明天的記憶”。在北京,法國青年藝術家馬克西姆·庇佑個展“瞥見歸家的人”于北京藝術之家舉辦;已故學者蕭耘春的《捕風樓文稿》在其辭世一周年之際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海|法籍委內瑞拉藝術家卡洛斯·克魯茲-迭斯
在北外灘“架起一座彩虹橋”
卡洛斯·克魯茲-迭斯
11月19日,彩虹橋揭幕儀式暨虹空間“卡洛斯·克魯茲-迭斯大師展:RGB——世紀之色”,在北外灘國客中心·虹空間舉行。2023年,北外灘國客中心啟動彩虹橋及其地下商業空間整體升級改造項目,將原郵輪母港地下配套區域改建成為擁有兩個獨立展廳的藝術生活空間——虹空間,位于虹空間上方的特色景觀建筑——彩虹橋,也于同期完成橋面加固及造型升級。橋兩側欄桿采用了法籍委內瑞拉藝術家卡洛斯·克魯茲-迭斯(Carlos Cruz-Diez,1923-2019)對色度現象的開創性理論,揭示不同顏色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系。
彩虹橋
卡洛斯·克魯茲-迭斯是歐普藝術以及動態藝術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藝術家之一。他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創作具有運動感和互動效果的繪畫,在近70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實踐探索視覺藝術與知覺心理之間的關系,并在雕塑、裝置、建筑設計、多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此次彩虹橋的改造設計是克魯茲-迭斯在中國首個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也是他在中國最后的遺作。設計延續了克魯茲-迭斯的藝術理念,不同顏色與空間環境存在互動關系,作品呈現的效果會根據觀看者的移動和光的強度而不斷變化。在顏色互相影響并投射到空間的過程中,創造出顏色疊加、反射和減色的物理效應。
彩虹橋的扶手格柵作為克魯茲-迭斯藝術作品呈現的載體,由兩組組件構成,每種組件由五種顏色組成:綠色相(潘通382C)、藍色相(潘通638C)、紅色相(潘通色165C)、橙黃色相(潘通130C)及白色,兩個組件交替排布,不同顏色的鋁板通過規律的排列組合,實現色彩的動態視覺效果。當行人穿行而過,視覺角度的變化會讓觀者看到色彩的漸變與更迭,作品與橋體的緊密結合實現了一個獨特的藝術效果,仿佛創造出一個“人造彩虹”。
這次改造設計不僅僅是一個公共設施的改造工程,也是對北外灘國客中心及其周邊環境進行藝術提升的嘗試,以藝術賦能城市公共空間。
同日,“卡洛斯·克魯茲-迭斯大師展:RGB——世紀之色”也在北外灘國客中心·虹空間正式開展,該展圍繞他生前的藝術作品進行展陳布置,包含平面作品展示區及隨機色彩體驗互動裝置。此展覽將作為虹空間的常駐展,免費對公眾開放。(文/明徽)
上海|阿根廷數字藝術家Six N. Five
在百年前的光陸大樓構建“明天的記憶”
阿根廷數字藝術家Six N. Five
近日,隨著阿根廷數字藝術家Six N. Five(本名Ezequiel Pini)的大型沉浸式展覽“明天的記憶”在位于上海外灘的光陸大樓(虎丘路142號)舉行,這座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正式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開放。
Six N. Five出生于阿根廷,現居巴塞羅那。他擅長通過深度融合雕塑、建筑和數字技術,創作充滿詩意、又富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動態影像,改變觀眾對時間和空間的體驗。過去的十年來,他開創性地運用3D技術,以標志性的簡潔、現代美學風格打造想象的世界。
建成于1928年的光陸大樓,原為光陸大戲院,承載著上海這座大都會對科技化和國際化的美好期待。在大樓落成一個世紀后,藝術家大膽地對光陸大樓內部空間進行了超現實主義的干預與調和,挖掘科技在虛實之間的存在。“明天的記憶”分為四“幕”,探討數字時代感知和記憶的可塑性。敘事通過一系列空間“表演”展開,體現了藝術家對光影、對稱性和幾何學的深入研究和巧妙的交叉運用。椅子是“觀念藝術祖師”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創作中最重要的意象,藝術家也在裝置作品中,將椅子作為人類在場與不在場的指涉,反復利用數字像素與真實粒子的對比,讓觀眾感受虛實之間的徘徊。
“明天的記憶”場景
“明天的記憶”場景
此次展覽由TRLab和上海外灘美術館聯合主辦,旨在引領觀眾在這座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第一個現代主義影院里,展開一段非凡時空感受下的存在主義探索之旅。該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1月6日。(文/黃松)
北京|法國青年藝術家馬克西姆·庇佑
“瞥見歸家的人”在北京藝術之家舉辦
馬克西姆·庇佑
11月11日,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獲獎藝術家馬克西姆·庇佑個展“瞥見歸家的人”在藝術8北京藝術之家開幕。馬克西姆·庇佑創作出四幅“胡同系列”布面油畫,以動人的筆觸呈現了他在北京的日常生活。
馬克西姆·庇佑1993年出生于法國,現工作生活于巴黎。2019年,庇佑畢業于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取得國立造型藝術文憑畢業。2020年,他獲得由寶詩龍支持的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近年來,他在馬德里、阿維尼翁、南特等地駐地創作,并在巴黎、威尼斯、阿爾勒等地舉辦展覽。
胡同,夜歸,懸光
胡同,虛掩,偶遇
今年十月,馬克西姆·庇佑來到北京駐地。一個月里,他游覽了故宮、天壇、北海和長城,也探訪了藝術家陳督兮等人的工作室,還去798參觀了一些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展覽。但最令庇佑著迷的,還是他所居住的那條胡同。
藝術8創始人佳玥表示:“馬克西姆享受北京燈火璀璨的夜,他描繪了自己所感知、所揣度、所思考的生活。中國的時間,亦快、亦慢,受其內在的時間層級強化,最終成為藝術家自己的時間觀。”
同時,馬克西姆·庇佑將這些景象重現在了畫布上。展覽中,展出了庇佑“胡同系列”的四幅布面油畫:《胡同,夜歸,懸光》《胡同,虛掩,偶遇》《胡同,晨光》《胡同,夜歸,光盡》。在這四幅作品中,庇佑使用他慣常的筆觸來描繪胡同里的時間、光線、景色和物品。在庇佑的眼中,這就是老北京的生活,這就是初冬北京胡同里的顏色。展覽將持續至12月10日。(文/高丹)
美國|畫家、雕塑家拉德克利夫·貝利
55歲辭世,用藝術優雅地喚起美國黑人的記憶
拉德克利夫·貝利 1968–2023
拉德克利夫·貝利(Radcliffe Bailey)是一位藝術家,他的雕塑組合和繪畫通過現成的物品和圖像優雅地喚起了美國黑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因腦癌于11月14日在亞特蘭大去世,享年55歲。
在過去的三十年里,貝利收集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作品,將他收集的物品置于黑人歷史的連續體中。他的藝術中出現了許多元素,其中包括來自他家族檔案的錫版、格魯吉亞紅黏土、船運防水布和非洲雕像,這些元素主要采用雕塑裝置的形式,其中一些規模巨大。
拉德克利夫·貝利,畫家、雕塑家和混合媒體藝術家,1968年生于新澤西州布里奇敦,此前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生活和工作。他利用圖像、文化共鳴材料和文本的分層來探索祖先、種族、移民和集體記憶。他的作品經常將他過去發現的材料和物品融入有質感的作品中,包括傳統的非洲雕塑、家庭成員的罐頭、輪船、火車軌道和格魯吉亞紅土。音樂的文化意義和節奏特性也是貫穿他全部作品的重要影響。
《向風海岸-西海岸奴隸貿易》
貝利的一個標志性作品《向風海岸-西海岸奴隸貿易》是由數百個廢棄的鋼琴鍵組成作品。表達了他對音樂的熱愛,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力量。這部作品的水由音樂來體現,它是一個無形的實體,被帶到了新的世界,是非洲遺產的跨代遺留物。(文/畹町)
浙江|學者蕭耘春
辭世一周年,《捕風樓文稿》出版
日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蕭耘春的《捕風樓文稿》。蕭耘春先生是中國鄉賢文化的活化石,常年居守鄉梓,安貧樂道,守望地方文脈,數十萬字書稿中蘊含了這位耄耋名家的生命廣度。《捕風樓文稿》附有蕭先生書法、信札作品10余幅,含括蕭耘春先生評論、隨筆、小說三種文體,讀之見其文脈傳承。
《捕風樓文稿》 蕭耘春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蕭耘春,1931年2月出生于溫州蒼南縣(原平陽縣)石砰鄉外湖。14歲時師從張鵬翼,學習古詩文和書法。1951年畢業于溫州師范學校。畢業后在當地做過鄉村教師,21歲時到平陽縣文化館工作。28歲時被錯劃右派,遣回老家務農,創辦過社辦企業。1978年恢復工作,參與籌辦成立平陽縣文聯,創辦《南雁》文學刊物,策劃成立浙江省第一個縣級書法協會等。1981年蒼南從平陽分出建縣,蕭耘春調到蒼南縣工作,曾任第一屆蒼南縣文聯主席、縣志辦主編等職。2022年12月逝世。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
蕭耘春一生潛心于歷代章草探究,熔鑄百家,形成了獨特個人的藝術風格,在當代書壇影響深遠。曾出版《蕭耘春書法作品集》《蕭耘春談章草》《蕭耘春楹聯選》《蕭耘春書法作品》等書法作品集。2011年“書風·書峰”浙江書法名家展覽在浙江美術館舉辦,蕭耘春先生是12位參展的當代代表性書法家之一。
蕭耘春讀書專精、學問細密,著述甚豐。年輕時根據民俗研究與民間采風,搜集出版《野熊與老婆婆》民間故事集,在對宋代文獻研讀基礎上,出版宋代民俗研究文集《男人簪花》《蘇東坡的帽子》,散文集《俯拾集》,主編或整理出版過《蒼南縣志》《蒼南詩征》《蒼南女詩人詩集》等。
《捕風樓文稿》為蕭耘春先生關于文藝理論的短篇集,共分三部分。較全面的展現了蕭先生近年來對藝術、文藝的思考與探索。
上編評論部分:談藝后錄,含括《論詩絕句》《神思》《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書家有三等》《不應該那么寫》《專門家的話多悖》等文章;中編隨筆部分:俯拾集,含括《關于張鵬翼先生的詩》《而今始覺他山尊》《記憶:存留的殘片》《忽有故人心上過》《林景熙》等文章;下編小說部分:《傳衣》。(文/畹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