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賀桂梅|如何建設性討論性別議題?
原創 賀桂梅
婚戀觀察真人秀《再見愛人》第三季播出月余,節目更新過半。不同于以往節目對于甜蜜愛情的呈現,《再見愛人》節目組通過展現三對年齡段不同、正面臨各自情感困惑的夫妻,試圖探討私生活領域里發生的問題。
北京大學賀桂梅教授在“女性文學課”中曾強調不要認為個人的、家庭內部的、私人的事情就不重要,女性議題很多時候就發生在個人生活的場域之中,比如職場媽媽的不公平待遇,比如性騷擾、家暴,乃至婚戀嫁娶等等。女性主義運動有句話叫“個人的就是政治的”,脫離了經驗談論性別問題會陷入空洞。但一旦面對女性議題尤其是社會新聞,網友們又常常缺乏理智,過度強調個案細節而看不到結構性的問題。
面對各種沸沸揚揚的社會熱議的性別議題時,如何既感同身受,又能與之適當保持距離不被輿論裹挾?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賀桂梅教授的看法。
面對社會熱議的性別議題時,如何感同身受又不被輿論裹挾?
賀桂梅:這個問題實質性的內涵涉及到美國批判社會學家查爾斯·賴特·米爾斯提出的“社會學的想象力”。因為社會學的想象力要處理的就是個人和社會、具體的場域和普遍的結構性的問題。
查爾斯·賴特·米爾斯在1959年出版了這本社會學的經典著《社會學的想象力》
當我們進入到媒介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從我們的個人經驗中,或者個人生活中提出來的。可是一旦變成一個理論性的話題,它要么就變成了很高大上的理論,要么就被輿論帶著走,變得難以去深入問題的本身。對于查爾斯·賴特·米爾斯而言,他當時面對的具體情形就是理論和生活經驗的脫節。而我們在今天提出的問題,更側重的是在媒介主導的社會里,我們如何把從生活經驗中發現的真正的問題和公共的討論結合起來。
米爾斯把“社會學的想象力”概括為想象力是一種心智的能力。首先,他提出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去學習訓練才能形成的一種思考的能力。其次,這種能力能夠把最私人的、私密的經驗和看起來很遙遠的結構性的社會議題關聯起來。
這是“社會學的想象力”的核心的含義,就是要打破個人經驗和社會結構兩者之間的邊界。因此,想象力本身要包含一個提升和跳躍的過程。米爾斯希望我們既不局限在具體經驗和細節的討論上,同時又不掉到一個抽象的、指向性不明的理論話題的討論中。我想米爾斯的這一理論對于思考今天的性別問題仍是特別的、具有啟示性的。只是我們要意識到,傳播媒介在今天引起廣泛關注的性別議題、女性議題中所起的作用。實際上,這也是考驗和挑戰我們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的觀察者、思考者和實踐者的心智能力。因為當一個社會問題被表現為一個熱點性話題的時候,它離不開媒介(報紙,互聯網,自媒體)的推動和表達。我們絕對不要以為傳播媒介是透明的、不帶偏見的,一個純客觀的(存在)。所以,我們在關注那些討論較多的社會議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關注媒介在中間所起的作用。
其次,一個話題之所以會引起我們強烈的關注,一定跟我們的個人經驗是有相關性的,因此我們才去關注它。面對社會上發生爭議的話題,我們還需要作為一個觀察者,一個思考者,去看這一事件它可能的輪廓是什么,也就是我們要在無數的信息當中來進行判斷、篩選,然后才能決定我們要采取怎樣的姿態。不要一出現熱點話題,馬上就跳進去,而不能對它作出一個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最后,我想說當下關于性別議題、女性話題都是在以熱點的方式被討論,實際上這是一個問題。雖然女性話題好像關注者很多,但是這種話題經常是一次過,可能熱度在的時候大家憤憤不平,都在說“怎么會這樣”。但實際上過些天話題也就隨著熱度的退去而消失了。如果性別議題、女性議題一直是以這種方式推進的話,那么它是缺少建設性的。
因此,我更期待的是有一些能夠有社會學的想象力的心智,有對這一問題的理性的思考和判斷的人,透過這些話題、現象,去探測、分析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女性的實際處境是什么樣的,然后我們再來建設性的去探討、思考和推進相關的話題。所以面對社會熱議的話題時,如果既希望做到感同身受又不被它卷走、裹挾,我想可能就需要米爾斯所說的心智能力,就是“社會學的想象力”。而這一想象力是需要我們去學習訓練才能形成的一種思考能力。
我認為感同身受是必要的,如果你不感同身受,那么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會進入你的視野。我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一個經驗是,我所探討的理論性的話題,都是跟我的生命經驗是有直接關系的。我從經驗性的、感觸性的(發現)去思考問題,才能提出一些比較大的理論問題。這不只是做學術,而且是我們成長為某一個成熟的、有思考能力的,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處理得更好的一個人的修煉,或者是一種鍛造。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要把媒體當成一個透明的東西,而要意識到它的建構性,它的導向性,以及它的遮蔽性,這樣我們才能稱得上一個健康的、建設性的思考者,相應的話題也可以得到建設性的推動。
原標題:《賀桂梅|如何建設性討論性別議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