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江南名士 | 花落春仍在:國學大師俞曲園傳奇

2023-11-17 0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作者:張南風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蘇州平江區人民路的邊上,有一條叫做“馬醫科”的小巷子,略顯狹窄,安靜平淡,巷子往里有一個小園子。由于整體走勢呈現為弧線,因而被命名為“曲園”。園子主人是浙江人俞樾,大概是太熱愛這里,一生自稱曲園居士,世稱“俞曲園”。他實際上不是蘇州人,卻前后在蘇州生活四十余年,教書著作,傳經布道。蘇州人民不應忘記他,近代史上少了他的存在,蘇州會清減幾分味道,中國也會少了幾道星光。

清 俞樾 致旭翁函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初聽此語可能稍覺夸張,細觀俞老傳人,方才知道此言不虛。晚清重臣、湘軍領袖曾國藩視他為衣缽傳人;國民黨元老、舊學耆老章太炎是他入室弟子;新文化運動旗手、一代文豪魯迅是他徒孫;海派書畫大家吳昌碩最擅長的石鼓文,最早的興趣由他激發;蘇州才子、末代狀元陸潤庠一生對他念念不忘;北大教授、紅學專家俞平伯是他的曾孫。以上只是翹楚,其余杰出門人不勝枚舉。可是誰能想到,如此大師,一生走來也曾歷經坎坷。

俞樾(1821—1907年),字蔭甫,浙江省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他是一代樸學大師,一生著作極多,共有《春在堂全書》五百余卷。

曾國藩早有評價:“李少荃是拼命做官,俞蔭甫是拼命著書。”李少荃指的是清代著名政治家、直隸總督李鴻章,其一生熱心政事,從青年時期跟著曾國藩,官路通暢,最后繼承了曾國藩的政治遺產,成為當時漢人文官的領袖。俞蔭甫指的就是俞樾,早年是曾國藩幕僚,每日眼觀手記、耳提面命,掌握了曾國藩為人處世、經史研究的精髓,被曾國藩視為學術遺產的繼承人。“拼命”二字略有戲謔,不是一味表揚他們,可見這位以觀人、用人著稱的晚清重臣和兩位高徒關系之親密,期望之深厚。

清 俞樾 致味似函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最終,李鴻章沒有辜負曾國藩的托付,青云直上,成為舊中國叱咤一時的政壇巨星,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俞曲園拼命著述,在詩、文、經學、訓詁諸方面成就斐然,開宗立派,門生弟子遍天下,遺澤至今。

1 春風得意馬蹄疾

俞樾自小聰慧機靈,在《俞曲園先生年譜》中記載:“幼具慧根,九歲戲為書,即自注其下。”九歲的孩童,相當于現在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多數剛剛識字,更別說作文了。俞樾卻在如此年齡,游戲一般隨意寫書,還能加上注解,確實神奇。

十歲到十四歲之間,俞樾正式開課啟蒙,在戴貽仲先生手下讀書,接受科舉教育。十五歲時,俞樾隨父遷居杭州臨平鎮,用心備考。俞樾十六歲中童子試,十七歲又中鄉試副榜,獲取秀才功名。可謂年少成名,春風得意。

清 梁亯 觀榜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可惜之后的三年,俞樾連續兩次參加鄉試,都未考中。二十一歲時,俞樾聽聞海上有警訊,便帶著家人從杭州回老家德清避難。當時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鴉片戰爭正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英國軍隊攻陷了定海、鎮海,占領了寧波,浙江局勢萬分危急。杭州離寧波太近,時刻處在英國人的炮口下,俞樾只能通過搬回德清的方式避免兵災。面對英軍蹂躪江山,屠戮百姓,俞樾悲憤交加,作《聞戒篇》一詩予以痛斥,節選如下:

沖飆海外起,宿烏林中飛。

吾家環堵室,無事不啟扉。

昨聞海氛惡,出門問是非。

是時天戒寒,雨后日色微。

“海外”明顯是在指英軍,描述了英軍到浙江后,百姓如同驚鳥,四處奔逃。“環堵”是指家中狹小、擁擠,四周只有不足三米的土墻,“啟扉”是指打開家門,表明俞樾家境窘迫,面臨戰事,緊閉家門減少走動,音訊斷絕之下,只能偶爾出門打聽時局。“海氛惡”、“問是非”,將險惡的氛圍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一種無法喘息的感覺。尾聯的“天戒寒”、“日色微”,都在渲染著環境的寒冷兇險。全詩充滿著一種緊張危險的感情,描述了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對百姓生活的影響。這種家園破碎,委屈流離的生活,加速了青年俞樾的成長,對社會的理解更為深刻。

二十二歲到二十九歲期間,俞樾又多經變故。先是兄長俞林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舉,次年俞樾也在杭州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考取舉人功名。道光二十五(1845年)時,俞樾與兄長一起赴京參加會試,可惜雙雙未中。轉年間,其父病逝,兄弟兩人在家守孝,不能應試。在此期間,俞樾在新安汪村教書授徒,勉強度日,遍嘗生活冷暖。

清 俞樾 隸書七言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俞樾鯉魚躍龍門的一年。該年春天,俞氏兩兄弟一起走水路進京趕考,路上風高浪急,船險些被打翻。經此一劫,兄弟倆胸中塊壘似被打開,一時間頭腦清晰、文思泉涌,順利通過了會試,雙雙成為了貢士。

會試之后,朝廷還有一場復試,決定考生最終座次。清朝初年舞弊嚴重,朝廷特意在完成正式考試后,通過再次考試,驗明學員成色。這次復試,俞樾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貴人——曾國藩。

清 曾國藩 行書七言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復試以唐代詩人牟融的“淡煙疏雨落花天”為題,俞樾沉思半晌,提筆以“花落春仍在”做為開場。傳說曾國藩看罷,拍手叫好,認為與“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相似,他日所至,前途無可估量。曾國藩說的詩句,源自北宋學者宋祁,清新典雅帶著一種淡泊名利、自然和諧的韻味。巧合的是,宋祁與其兄宋庠都是同年被舉為進士,曾國藩引用此句,隱含在祝賀俞氏兄弟雙雙金榜題名,與宋氏兄弟交相輝映,共同鑄成一段佳話。因為曾國藩對俞樾的高度評價,讓他名列復試第一名。五月初三,俞樾被咸豐皇帝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做為高級官僚的后備力量來培養。

清 俞樾 隸書八言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處略有一個插曲,俞樾是道光三十年的進士,為什么由咸豐帝來安排官職呢?原來道光皇帝早在該年的二月二十六日去世,之后由咸豐接替皇位。古代皇位交替期間,新帝要于次年才能頒布年號,因此俞樾是道光進士,咸豐庶吉士。

俞樾終于考中進士,得償夙愿。此時只有三十歲的他,走在北京的路上,可曾想起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咸豐元年(1851年),俞樾榮歸故里,享受著同鄉親朋的祝福。咸豐二年(1852年),俞樾休假結束,從德清奔赴京城,到翰林院學習深造。當年四月,俞樾在翰林院的散館考試中,成績優異,被授予翰林編修一職,初入政壇,官至正七品,相當于今日的縣長級別,起點不可謂不高。

在一片祥和中,危機也開始一步步向他逼近。

2 廿年得失一場空

咸豐五年(1855年),俞樾在國史館從事修史工作。由于俞樾表現上佳,被朝廷看重,讓他出任河南學政。學政是中央派到地方的官員,有著半欽差的性質,名義上主管一省的教育,實則有監督地方政務,直書天聽的職權,相當于副省長的地位。短短五年,俞樾就能身居此職,既有自身的努力,又應該與其座師曾國藩的蔭蔽有著莫大的關系。當時的曾國藩組建湘軍,在南方支撐局勢,是當局的南天一柱。此種形勢下,與曾國藩關系密切的俞樾,自然會被另眼相看。

俞樾懷著輕松暢快的心情,任河南學政。咸豐六年(1856年),他在河南主持鄉試。當年十一月,俞樾還奏請朝廷,希望將春秋時期改革家子產列入孔廟祭祀,洋洋灑灑,落筆千言,踐行著一個儒家學子的職責。

唐 閻立本(傳)孔子弟子像(局部) 首都博物館藏

次年,一個晴天霹靂將俞樾打的暈頭轉向。御史曹登庸彈劾俞樾“割裂經義”,在鄉試中故意刁難河南學子,請求朝廷罷免俞樾官職。朝廷也不給俞樾申訴的機會,直接將他革職。御史是專門檢舉官員不當行為,監察官員品行的官職。因此曹登庸上奏的行為并無問題。可他所謂的“割裂經義”卻非常滑稽。

所謂“割裂經義”的罪名,源自俞樾考試出的題目,不是完全按照“四書”的原文,而是將前后距離較遠的句子做了拼接,打亂了原有的順序,確實有“割裂”的事實。可是,這在清代官場乃是常態。

明 吳偉 樹下讀書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因為明清時期的科舉考題,往往取自“四書”等儒家經典,考官會隨機挑一句或數句作為題目。“四書”大約十七萬字,明清兩代將近六百來年,各地主考官都從書中挑過語句,越到后來,考試題目就會越重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后來的主考們想了個辦法,將不同的語句拼裝在一起出題,避免重復。這種方法雖然割裂經書文句,但是避免了重復,是一種普遍而無奈的選擇。晚清時期,幾乎大部分文人都是這樣考過來的。曹登庸以“割裂經義”的理由彈劾俞樾,實在是太過牽強。

清 俞樾 隸書吳君集食移四屏(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事不是曹登庸沒有常識,無理取鬧。清廷此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俞樾實質上是當局與曾國藩政治博弈的犧牲品。當時英法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外矛盾非常激烈。曾國藩當時率領的湘軍正在南方支撐局勢,面對英法的挑釁,曾氏態度曖昧,并沒有表現出激烈的態度傾向。甚至在咸豐七年(1857年),以奔父喪的理由,在家請求守孝,以此退而等待變局。清廷對此十分惱火,便采用敲山震虎的方式,先打擊他的門生俞樾,觀察他的態度。因此俞樾本人不幸的淪為了替罪羊。俞樾心知肚明,他后來曾寫《琴西引疾歸里復以詩貽之》一詩,記錄當時的心情:

問說高堂已白頭,書來苦勸早歸休。

匆匆春夢收殘局,落落晨星感昔游。

廿載名場同得失,兩家詩派異源流。

男兒不副旂常志,尚有名山一席留。

“高堂”是指俞樾的母親姚太夫人,“歸休”是指辭官退隱。首聯是化被動為主動,表明俞樾本人不是被朝廷罷官,而是本人早有退隱之心,是主動要求歸隱的。頸聯的“匆匆”、“落落”都是在描述被罷官的突然與辭官的倉惶,展現了俞樾當時心情的煩躁與無奈。頷聯中的“廿載”是在描述俞樾從十歲讀書啟蒙以科舉為業,耗盡二十年光陰才中進士。“廿載名場同得失”包含了俞樾心中最為復雜、艱辛的心情,“兩家詩派異源流”更是闡述了曾國藩與清廷雖有矛盾,實際卻仍然算是一家,自己的犧牲是有價值的。尾聯的“旂常”暗指王侯將相、高官厚祿,前句表明俞樾無法在朝堂立足,難以伸展自身志向。“名山”是藏之名山,留諸后世之意,后句話鋒一轉,從頹唐中變為昂揚向上,想通過著述立傳的方式展現自身價值。整首詩的風格從沉郁轉為昂揚,表明俞樾豁達樂觀的精神,以及不計個人榮辱,為國為民的情懷。

3 已落猶成半面妝

咸豐八年(1858年),失意中的俞樾效法北宋詩人蘇舜欽,決意退隱蘇州,就此與蘇州結下了四十多年的緣分。古人辭官之后多是回鄉,為何俞樾舍德清而取蘇州呢?原因大致有三。

首先,德清地處浙江省北部,當時戰亂頻繁,德清正好處于交戰區域,回鄉太過兇險。其次,蘇州人杰地靈,匯聚著眾多賢士,俞樾的眾多朋友都在蘇州,在此定居相互之間可以照應。以上兩點都是顯性原因,最大的因素是俞樾無顏見家鄉父老。俞家從俞樾的祖父俞廷鑣開始,就一門心思放在科舉上,可惜父祖考運不佳,都只有舉人功名,之后的進士考試卻是屢試不中。在此情況下,俞樾被人彈劾罷官,太過令人難堪,尤其其兄俞林官場順遂,就更讓俞樾覺得自身是家族的羞恥。因而在余下的人生中,俞樾都很少回鄉,長期漂泊在外。

清 俞樾 高邕楊峴張祖翼隸書四屏(之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俞樾在蘇州的居所被稱為曲園,俞樾也就此自號曲園居士。曲園建成之后,他曾經寫了五組詩歌以紀念,現選取其詩歌序言及第三首詩:

余故里無家,久寓吳下。去年于馬醫巷西頭買得潘氏廢地一區,筑室三十余楹,其旁隙地筑為小園,壘石鑿池,雜蒔花木,以其形曲,名曰曲園。乙亥四月落成,率成五言五章聊以紀事。

曲園雖褊小,亦頗具曲折。

達齋認春軒,南北相隔絕。

花木隱翳之,山石復嵲屼。

循山登其巔,小坐可玩月。

其下一小池,游鱗出復沒。

右有曲水亭,紅欄映清冽。

左有回峰閣,階下石凹凸。

遵此石徑行,又束出自穴。

依依柳陰中,編竹補其闕。

筑屋名艮宦,廣不逾十笏。

勿云此園小,足以養吾拙。

別詳曲園記,吾茲不具說。

清 俞樾 集曹全碑七言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曲園”的得名是因為其外形曲折,原本是蘇州潘氏的舊地。此園面積不大,“廣不逾十笏”,卻小而曲折,其間夾雜花木、池塘、亭臺、書房,使得半生漂泊的俞樾精神得到很大的慰藉,整日弄魚賞花,好不自在。

主廳上面掛著“樂知堂”三字,有兩重意思,第一重來源于《論語·雍也》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表明主人接待的客人都是有智慧、有德行的君子,既夸獎了客人的品行高潔,又體現了主人所交往的都是名士賢人。第二重就是“樂天而知命”,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樂知堂”即表明俞樾題寫匾額時的年紀,又凸顯了他達觀的心態。

樂知堂 圖源:蘇州市旅游咨詢中心 攝影:劉振

“樂知堂”西側是“春在堂”,取自俞樾一生的高光時刻,是他在復試時的詩句“花落春猶在”中的內容。俞樾憑此句獲得曾國藩青睞,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此處以“春在堂”命名,有著追憶往昔光輝歲月,對自身選擇絕不后悔的感情。他甚至對此自嘲道:“雖名山壇坫,萬不敢望,而窮愁筆墨,倘若有一字流傳,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則無賴之語,聊以解嘲,因顏所居曰‘春在堂’。”這種自我解嘲的心態,讓他迅速走出陰影,轉而專心著述,以求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曲園最終在1954年,被俞樾曾孫俞平伯先生上交給國家,現在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在堂 圖源:蘇州市旅游咨詢中心 攝影:劉振

俞樾除了為蘇州留下一處名勝古跡外,還在蘇州的紫陽書院執教,最終形成了“門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的盛況。其中出類拔萃的人才有章太炎、吳昌碩、施新華、戴望、朱一新、黃以周。

章太炎曾經在俞樾門下讀書八年,盡得真傳。他在《謝本師》中記載:

余十六七歲始治經術,稍長,事德清俞先生,言稽古之學,未嘗問文辭詩賦。先生為人豈弟,不好聲色,而余喜獨行赴淵之士,出入八年,相得也。

章太炎感謝老師教授他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求學期間,專注一道,沒有向他傳授詩詞歌賦等文學技巧。最后章太炎成為了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也是建立中華民國的元勛,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有著扎實的舊學根底,又曾東渡日本,學習先進思想,后來引領了魯迅、胡以魯、易培基、陶煥卿、錢家治等一批青年走上革命與學術道路。雖然師徒之間曾經因為“反對封建”而頗有爭執,但俞樾對章太炎的培養之功,萬萬不可抹煞。

清 吳昌碩 蘇州天平山景(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昌碩,又名吳昌石,號苦鐵。他是民國極其有名的書畫大家,被譽為“文人畫的巔峰”,更是熔詩書畫印于一爐,堪稱全才。當時流行書寫篆書,相較于其他書法家博采眾長,吳昌碩一生只愛“石鼓文”臨摹,最后也獨辟蹊徑,卓然成家,成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其實吳昌碩對石鼓文的喜愛,正是源自于俞樾的指導,使得他深刻理解金石學和古文字,為一生的藝術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國人外,諸多外國人也聚集在俞樾門下,跟隨他研究學問。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人井上陳政。俞樾在文集中寫道:“日本人井上陳政字子德,航海遠來,愿留而受業,門下辭之,不可,遂居之于俞樓,賦詩贈之”。從該記載中可以看出井上陳政誠心向學,也能展現出俞樾卓越的個人魅力。井上陳政終身都非常尊敬崇拜俞樾,雙方的這段師生情緣,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一段佳話。對于俞樾在教育事業上的功績,學者繆荃孫的評價最為中肯,他在《俞先生行狀》中稱贊道:“同光之間蔚然為東南大師”,俞樾授徒廣、學生成績卓著,確是當得起東南大師的稱號。

清 俞樾 隸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俞樾在個人著述方面也是不遑多讓,當得起老師“拼命著書”四字評價。俞樾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定居蘇州期間完成。他先是宗法高郵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治學態度,一意用心于乾嘉考據,接連寫成《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平議》五十卷,成為一代樸學大師。除了考據,俞樾在通俗小說上也下了極大的功夫,以做學問的態度,考經涉史,將《三俠五義》修改成《七俠五義》,讓俞樾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書法上,俞樾也沒有片刻的放松,經常為人撰寫碑文、墓志銘還書寫了《楓橋夜泊》石碑,成為絕筆。

俞樾《寒山寺楓橋夜泊詩石刻》原刻石拓片 圖源網絡

4 結 語

面對中年危機,俞樾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就此沉淪。他堅守著個人操守,化悲憤為力量,化壓力為動力,跳出了官場的窠臼,將目光轉向教育與著述。俞樾向學習孔子,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更是做到了著作等身,完成了立言、立德的成就,受到世人的敬仰。

參考文獻:

1.【清】徐澂:《俞曲園先生年譜》,上海書店,1940年版影印本。

2.【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3.【清】俞樾:《吳中唱和詩》,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光緒九年重定本。

4. 馬曉坤:《清季淳儒——俞樾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羅雄飛:《俞樾的經學研究及其思想》,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6.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岳麓書社,1998年版。

7. 張欣:《俞樾與近代日本漢學》,《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第8期。

8. 黃惲:《俞樾在蘇州的印記》,《江蘇地方志》,2004年第2期。

9. 高萬湖:《俞樾家族的詩詞創作》,《湖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作人。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花落春仍在:國學大師俞曲園傳奇》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投注程式| 海王星娱乐网| 百家乐赌博机假在哪里| 新葡京官网| 百家乐对子赔率| 十六蒲娱乐城| 百家乐开线|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价格| 百家乐桌套装| 玩百家乐官网掉房| 大发888我爱好| 百家乐官网www| 大发888游乐场| 百家乐最好的玩法| 房山区| 百家乐赌场讨论群| 赌场百家乐官网破解| 大发888 迅雷下载| 百家乐园会员注册| 百家乐官网台布兄弟| 大发888娱乐网下| 百家乐必胜赌| 百家乐官网园选| 百家乐官网总厂在哪里| 新全讯网777| 汇丰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庄闲预测| 百家乐官网大眼仔小路| 凉城县| 阿拉善左旗| 霍山县| 娱乐城体验金| 木星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合作代打| 大发888备用地址| 大发888娱乐客户端真钱| 百家乐官网游戏| 百家乐游戏算牌| 百家乐官网网上真钱娱乐网| 右玉县| 利高百家乐官网现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