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中心城區的大片草坪,為何不能踩?能否建統一的“可踩踏數據”?
本文圖片均為上觀新聞圖
10月25日中午,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游覽,望著身邊成片的草地卻不能坐下休息,帶隊老師被值班保安明確告知“不能上草坪”,引得路過的游客也紛紛表達不滿:為什么很多國家的草地能跑能躺能野餐,我們的草坪卻連孩子也不能上去玩耍休息?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禁止踩踏草坪”是從小接受的教導,但隨著帳篷熱、露營熱的到來,開放草坪已成為市民對綠地的深層需求。記者詢問各區綠化市容管理局,得知“只要是沒有圍欄的草坪,大家都可以上去游玩、運動”,但在實地走訪中,市中心的公園的綠地多為景觀草坪。
那么問題來了:同為大型綠地,為什么有些“是景觀”有些“可踩踏”?草坪“踩”與“不踩”的界限何在?
10月25日,一群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想到靜安雕塑公園草坪休息,被保安勸阻
市中心公園草坪大多“禁止踩踏”
10月30日上午9時,靜安雕塑公園內來來往往的行人和游客中,不時有人走上最正中的大草坪拍照。但游客往往踏上草坪沒多久,公園內復查草坪巡視的保安就會從遠處吹著口哨跑上前教育。
靜安雕塑公園的大草坪上,不時有行人到草坪上拍照 謝飛君攝
在大草坪一側,樹立著醒目的“景觀草坪,請勿踩踏”的標識,只是如若行人從別的方向進入草坪,可以表示自己并未看到提示。也不乏熟悉的游客故意對提示語視若不見,快速跑上草坪對著雕塑取景。因此,當天上午記者看到保安甚是忙碌,為了勸阻不同方向的游人不要進入草坪而來來回回地跑。被勸阻的游客大多不服氣,有帶著學齡前兒童的家長表示“這么好的草坪就不該只供觀賞”,也有附近的居民爭辯“這個公園的草坪以前明明是可以踩踏的”。
靜安雕塑公園內有多片大面積草坪,記者在公園內走上一圈,發現每一片草坪旁都豎著提示語,不是“景觀草坪,請勿踩踏”,就是“養草期間,請勿入內”。公園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公園內不少雕塑是要和草坪結合在一起觀賞的,這一類草坪屬于“景觀草坪”,常年不允許踩踏;而在公園塑膠跑道旁的幾片草坪,則因目前正處于“養草期間”而不被允許踩踏。
位于上海音樂廳旁的廣場公園情況類似。公園附近高樓聳立,每天中午時分,周邊公司的員工會到公園內散步午休。11月8日中午12點時,幾位市民正準備在靠近湖邊的草坪上坐下,保安就吹起了哨子。
“草坪又沒圍,為什么不能坐?”被阻攔的市民這樣反駁。從現場看,這是一片開放式草坪,四周并無圍欄,只在靠近西側的路口處豎著一塊“禁止踩踏”的牌子。保安解釋道:“之前有好幾塊指示牌,考慮到影響花卉和草坪整體美觀,幾個月前撤掉了。”
被阻攔的市民對這個解釋并不滿意,保安也很煩心。這塊面積上千平方米的大草坪在東西兩側分別安排了保安人員看護,但他們直言,當被市民質問“上草坪到底違反了哪條法律法規”時,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好言相勸。他們還曾遇到不聽勸阻的年輕人,直接鋪了墊子躺在草坪上睡覺,對吹哨勸阻也不管不顧,最后這位年輕人還報警鬧到了派出所。公眾對開放草坪的需求可見一斑。
過去一周,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位于市中心的公園綠地,“禁止入內”占了多數。以黃浦區為例,除復興公園之外,南園濱江綠地、麗園公園、淮海公園等其他所有公園內的綠地均不向市民開放。
靜安公園內的草坪提示語 謝飛君攝
和平公園內草坪提示語 王一凡攝
針對為什么轄區內的多數綠地不向市民開放的疑問,黃浦區公園管理科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解釋:“一方面,上海市的公園布局有相關規定,市中心很多公園面積偏小,草坪設計呈小塊狀分布,本身并不適合踩踏;另一方面,大多數公園內的草坪在設計時就是以觀賞性草坪為主,只適合讓游人‘飽眼福’,一旦開放給市民踩踏,需要整塊整塊換草坪。”
上海各區草坪開放各不相同
公園的草坪哪些向市民開放,哪些只能觀賞?記者致電各區綠化和市容管理部門,得知目前全市并無統一的可查詢的平臺,是否開放由公園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決定。比如靜安區有21座公園,每個公園不止一塊草坪,是否開放、開放時間均由公園自己決定,公園會結合每塊草坪的草種、養草期、人流密度做出靈活調整。而從目前各區綠地開放數量來看,市中心的綠地開放較少,郊區開放多一些。
復興公園內開放的大草坪 王一凡攝
黃浦區目前的公園中,只有復興公園內有一片開放綠地。為了提高綠地的耐踩踏性,這片近8000平方米的草坪將不同草種混種在一起。隨著季節更替,綠化養護人員也會根據土地情況進行草種調整:秋冬季會種植冷型草,到了夏天再換一批耐高溫的草種,如馬尼拉草等暖季型草坪。
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稱,市中心部分公園種植的是觀賞性草坪,常伴隨各類觀賞花卉和相關展覽,草坪開放時段較短。例如,前文提及的靜安雕塑公園,目前有雕塑展,草坪是不開放的;同處市中心的靜安公園不建議成年人進行踩踏草坪,但面向小朋友開放,園方為此安排專人在現場巡邏解釋說,“由于草坪種植是冬季型草,大人的體重相對較沉,不利于其生長和養護”。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如果有孩子在草坪上打鬧或摔倒,大人也可以快速走上草坪干預。
內環外的公園面積較大,草坪塊數也相對較多,更有條件對公眾開放,如大寧公園日常會通過分地塊、分時段對草坪進行養護,來確保公園內常年都有向公眾開放的草坪區域。
和中心城區相比,楊浦區、閔行區和浦東新區的公園綠地開放得更多些,只要是沒有圍欄的草坪,大家都可以上去游玩、運動,而在非草坪養護期的節假日和雙休日,許多綠地對公眾開放帳篷區,可以自行搭帳篷露營。
到了郊區,綠地開放程度更高。以金山區為例,本著“能開盡開”的原則,已經開放了十余座城市公園草坪區。這些開放公園內種植的多為百慕大和狗牙根等耐踩踏的草坪,養護人員也會定期修剪草坪,同時為草坪裸露區域做好補種工作,保持草坪常綠的景觀效果。
“踩”與“不踩”因何不同?
不少人提出過疑問:為什么國內的草坪多是景觀草坪,但歐洲、澳洲的草坪是用來奔跑、聚餐、曬太陽的?尤其是這兩年,當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在家門口搭帳篷“享綠”的需求,不同公園綠地的管理也發生著改變:有的禁止入內,有的允許踩踏。究竟原因何在?
“國內大部分城市都是人多草坪少,養護經費跟不上。”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趙蔚近年經常參與社區環境更新類項目,其中涉及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布局。據她了解,因為草地的維護成本遠高于樹林灌木,所以設計建設公園綠地時,草地比例相對低。
“草坪是否允許踩踏,雖然和草坪上的草種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是養護成本問題。”趙蔚說,現在的公園草坪很多都會選用耐踩草種,比如狗牙根、黑麥草等等,但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流量大,允許踩踏的話對草坪的磨損和質量影響大,需要更頻繁的養護。“為節約成本,一些公園自然會采取限制進入的方式。”在她看來,開放的綠地少市區少、郊外多,主要也和人流密度相關。
不少公園的草坪,在設計之初就定位為景觀草坪 謝飛君攝
“國內很多綠地是按照觀賞性草坪設計的,從一開始就沒考慮成為人的活動范圍。”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煒華告訴記者,作為從事園林設計的工作人員,也很希望人們都可以走上草坪,這樣人群可參與的活動范圍就大了,但由于城市中心區域的人流過于密集,綠地確實很難做到完全開放。
高煒華提到了“人均綠地”概念,“歐洲國家要上草地的人流量和他們擁有的草地量的比例,使得他們哪怕完全開放,也不會出現人群大規模踩踏的情況;但我們的公園綠地,人流量非常大,尤其是市中心的公園,一旦公園完全開放,必然每天都會被人踩,到最后就是沒有草。”
站在專業角度分析,高煒華認為草坪禁踩分兩個方面:一是草種經不起踩,二是土壤不宜經常被踩。“大量的踩踏會讓土地形成板結。哪怕有的泥土地面上并沒有草,經過反復被踩,土地也會變硬,造成地面透水、透氣性不好,最終不能長草。”因為工作關系,高煒華也多次被人問及“為什么高爾夫球場的草坪就可以踩踏”,事實上,高爾夫球場上的果嶺草并不適合踩踏,“但一個人打高爾夫球,和一群人打拳,所謂的踩踏完全是兩碼事”。
一邊是市民對開放草坪的巨大需求,一邊是市中心公園還是以觀賞性草坪為主的事實。面對這樣的矛盾,能否從設計上增加公園內可踩踏草坪的數量呢?高煒華解釋,公園內的綠地是固定的,每塊綠地又會有葉綠含量指標,草地、灌木、樹木的設計布局,直接會影響公園周邊的降塵、降噪效果,并不是市民對草地有需求,公園就應該拿出更多綠地單純種草。
市中心路邊的草坪上隨處可見愛護勿踩的提示 謝飛君攝
萬科集團環境專家孫銘遠給出的解釋更為直接。“國內外對于草坪的理念并不相同。就好比國外落葉不掃,國內大多是掃的。國外草坪上的暖草,到了冬天會任由它枯黃,國內對草坪有綠色執念,公共綠地和小區內的綠地大多會在暖季型草上撒一層冷季型草(黑麥草),通過冷暖草交替的方式確保草地常年綠油油。”
高煒華也舉例,有一類匍匐型的草叫結縷草,很耐踩,從專業的角度會覺得草坪上用這個草挺好,很多足球場以前都是用這種草,但所有匍匐型的草冬天都會泛黃,公園綠地為了能保持青綠的視覺效果,寧愿選用不耐踩的觀賞型草。
孫銘遠直言,其實人和動物的踩踏,能在無形中幫助青草傳播種子,這也是各類草地繁衍后代的方法之一。“景觀草坪也不是完全不能踩踏,只是因為擔心控制不好量,不得已選擇‘一刀切’。”以小區為例,一片草坪10個人踩和100人踩,對于青草和土壤的影響肯定不一樣,為了便于管理,告訴業主“請勿踩踏”最方便。“一旦開放,如何要求前100個業主可以踩,第101位業主不能踩?這不是人為制造麻煩嗎?”
記者手記
從觀賞到觀享,有哪些路要走
謝飛君
“草兒青青,腳下留情”是國人從小就聽的教導,但近兩年,每到周末、節假日,到公園綠地上搭一頂帳篷、鋪一塊地墊,與家人朋友共享大自然成為一種新選擇、新風尚。當人們對于綠地的需求從觀賞變成了觀享,一些公園也順應這一需求,拿掉了“請勿踩踏”的提示語,為人們親近綠地提供便利。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市中心的公園內還是多以觀賞型草坪為主,而被頻繁提及的原因是“中心城區人流量大,一旦開放,踩踏嚴重”。但記者特意去看過清晨的復興公園。作為黃浦區唯一開放綠地的公園,公園內人流量不小,但聚集在草坪上的人卻并不多。進入11月,這塊大草坪已略微發黃,絕大部分前來早鍛煉的市民分布在公園的空地和長椅上,只有部分孩童和家長愜意地享用著草坪——孩子們奔跑嬉鬧,嘗試著各種運動;大人或躺或站,享受著秋日陽光。因此,中心城區不宜開放綠地的假設未必成立。
此外,就我們采訪中所了解的,某公園為了確保一塊2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不被踩踏,安排了兩名保安巡邏,另有兩名專員查看監控,這其實也是景觀草坪的維護成本。而這樣一片草坪,在被預約進行付費拍攝或者公益廣告拍攝時才會有收益。對此,一些市民的發問也頗值得思考:既然收費上草坪拍攝是被準許的,那么市民是否可以支付費用到草坪上休息?
如何讓市中心的公園綠地實現開放共享,考驗的是公園和城市的管理服務能力。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為分散管理的公園綠地建立統一的“可踩踏數據”,供有“享綠”需求的周邊居民動態查詢,應該算不上技術難題。
襄陽公園內可以踩踏的大草坪上,并無行人踩踏,只有活動方在搭建活動架 謝飛君攝
(原標題為《中心城區的大片草坪,為何不能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