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南周口中藥材遭“哄搶”背后:當機械化收割遇上“拾荒權”
“怎么能叫搶呢?我們都是打過招呼才去地里撿拾的。”
在河南周口市淮陽縣馮塘鄉,不少農田早已完成秋收,但一些收割完的田地里仍有大批村民聚集勞作。他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家無事可做,便一起“組團”到他人地里撿拾剩余的糧食。
一位大媽手持一把三叉小鋤刀,依靠腰間綁著的小矮凳,利索地將面前的土地來回翻了一遍。如果翻找到已成熟的藥材,便會撿起放進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竹籃里。撿拾之余,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對于一些網友貼上的當地人“愛哄搶”標簽,她不認可。
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河南周口的郊縣農田里,處處是豐收的景象。但近日,在秋收過程中,當地接連被傳出發生多起秋收撿拾“沖突”:鄲城縣“百畝玉米田被百余人哄搶”;淮陽縣某中藥種植合作社遭人哄搶,種植園主坐地痛哭……
一時間,“愛哄搶”的標簽出現在了網上。對此,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秋收后的“撿拾”行為在當地持續已久,本意多是愛惜糧食。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河南不是特例,從他們的調研經驗和研究來看,這類現象在農村土地流轉后較為普遍,“土地規模化種植帶來的變化以及承包戶和當地村民間復雜的關系,導致失序集體撿拾等行為時有發生。”
“哄搶”
今年10月31日,河南周口市淮陽區馮塘鄉一藥材種植農婦坐在地上哭訴的視頻引發關注。據相關媒體報道,藥材種植戶邱先生承包了上百畝土地,用來種植藥材。10月31日下午5點左右,他們收割藥材白術時,附近村民前來“哄搶”。
現場視頻顯示,有不少人拿著筐、籃子和袋子挖藥材。“雇了20多個人(在田間看著)都攔不住來哄搶的人。”視頻拍攝者還表示,經過清點,藥材被搶走了約2萬斤,“白術是一年一收成,今年能賣到10元一斤。”
次日,淮陽區農業農村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當時種植戶邱某某對種植的白術做第二遍收割,進行到三分之二時,機械發生故障。附近村民誤認為種植戶第二遍已收割完畢,遂進地里撿拾藥材(藥材二次收割完成后,種植戶允許村民到田地內撿拾遺留藥材已是多年來的習慣),種植戶勸阻無果后報警,當地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場,勸導群眾離開。
11月4日,紅星新聞記者根據相關信息找到邱先生所在的馮塘鄉邱屯。彼時,剛收割完一批農作物的邱先生,正歇在家中陪伴年幼的孩子。邱先生的家坐落在村中一道路旁,前后相鄰的是大片田地,緊挨房屋的則是邱先生自家的小型藥材加工廠。他告訴記者,他是馮塘鄉本地人,今年34歲,6年前回村承包了上百畝土地進行中藥材種植,涉及的品種有丹參、生地、紫軟、白術等。
邱先生向記者展示已收割回來的藥材白術
“視頻里哭喊的農婦是我母親。”站在院門外,邱先生指了指在廚房里忙活的中年婦女說,當天他們一家都在現場,還有一二十個他專門請過來幫忙的親戚、朋友,“我之前就在網上刷到過其他地方秋收時被哄搶的事情,擔心今年白術漲價,自己收割時出問題,就提前找了人,但還是沒攔住。”
談起“哄搶”事件發生當天的情形,邱先生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當時他所種植的藥材白術正值收成時期。當日下午4時許,他的白術地剛采收完第一遍,正準備采收第二遍時,進行收割的機器出現了故障,便有上百名村民到地里撿拾白術,“開始收割的時候,就有人站在旁邊看著,也有人問過能不能撿,當時我們說還不能。”
邱先生說,如果來撿拾的人少的話還好說,場面可以控制,“因為一般有人來撿的時候,他會提前問一下可不可以撿,如果不可以他就走了,極少有人會起哄。”但人多了現場就不一樣了,“可能你給這個人說了,另外遠一點的人沒聽到,又看到這么多人都在撿,就不打招呼跟著下地了。”據邱先生回憶,當天是因為在與一名撿拾戶拉扯時發生了爭執,報警等警察來后,事情才逐漸得到解決。
對此,馮塘鄉人民政府一位工作人員也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此事確由當地派出所負責,“派出所都去人了,挨家挨戶去收了,但處罰啥的是派出所的事。”另外,該工作人員還表示,在當地老百姓一直都有去地里撿拾的習慣,且這種習慣不僅存在于河南,省外其他地方也有,“承包戶都是機械化收割,大部分會收走,但多少會剩一點,這些剩的老百姓就會去撿,這都是承包戶允許的。”
在馮塘鄉一些已經完成秋收的田地里,仍有老人在地里進行撿拾
“貼標簽”
以往邱先生都種植了白術,為何今年會引起村民“哄搶”?對此,邱先生解釋說,或與中藥材漲價有關,“以前白術就兩三元錢一斤,所以撿拾的人少,也就沒發生過這么大型的哄搶。但今年中藥材漲價,白術能賣到10元/斤左右。可能大家知道漲價了,都想撿點回去賣錢。”
另外,對于網傳自己損失有20萬元的說法,邱先生給予了否認,“沒有那么多,估計也就兩三萬元。”
邱先生說,雖然今年藥材漲價,但他的投入成本依舊很大。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需要1000元承包費,一斤種子價格是200元,一畝地需要12斤種子,土地營養劑、農藥、肥料等費用在每畝700元,加上每人1000元的人工種植和拔草等開支,他一畝地投入成本在5000元左右。“前兩年藥材市場行情不好,加上各種氣候影響,沒怎么賺到錢,今年應該能賺點。”
“其實我們這里的村民并不壞,很少有人會明目張膽去偷去搶,這次事情發生也有一些誤會存在。”邱先生指著不遠處一塊正在收割藥材的田地說,那邊正好也有種植戶在收白術,旁邊也有去撿拾的人,但大家都很有秩序,會等著種植戶收完才下地,“我們這里種植戶收割完自己的經濟作物后,是默許其他村民下地撿拾剩余作物的。拿我家這個藥材白術來說,一年一收,今年成熟后不收,第二年就沒有藥效了,就是雜草,我要種其他東西還得花錢雇人除草。那還不如讓別人現在來幫我撿拾清理這些剩余的、機器沒收走的白術。”
根據邱先生的指引,紅星新聞記者沿路從邱屯走到李莊村外。一路上,記者發現,沿途除了部分田地有機器在運作外,其他田地里幾乎沒有人煙。
臨近李莊村,記者看到,在一大片已經收割完成的地里,仍有大批村民在彎腰勞作。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正手持一把三叉小鋤刀,依靠腰間綁著的小矮凳,利索地將面前的地來回翻了一遍。如果翻找到成熟的白術,便會撿起放進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竹籃里。
在李莊村外一白術種植地里,一位大媽正裝備齊全地撿拾剩余的白術
大媽告訴記者,她是馮塘鄉人,在家就能看到外面地里的情況,“我看大家都來(地里)撿了,也就跟著來了。”另外,大媽還說,他們正在撿拾的這塊地此前種植的是白術,不過經過承包戶多輪收割早已不剩多少,“他(承包戶)在村里給大家伙說‘不要了’,我們才來的。現在就算還有剩下的,都是比較小和破的,賣不起價。”
一位經朋友告知、專門駕駛三輪車從隔壁村子趕來的大爺告訴記者,他并不以撿拾為生,而是因為自己家的地已經犁完,加上子女都已上班、上學,他在家閑著沒事做,便想出來撿拾一些剩余的糧食,“可以賣了貼補家用,也可以留著自己家里吃,反正這糧食啥的不能爛在地里,會壞了莊稼人的名聲。”
前述大媽表示,她在刷短視頻時看到了不少評論,感覺很氣憤,“怎么能叫搶呢?我們都是打過招呼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能因為一兩個人就罵整個河南。”大媽說,在他們這里,秋收撿拾是一直就有的習俗,并且每次下地撿拾都會詢問種植戶的意見,得到同意才會去撿拾,“如果別人不同意肯定會攔著,不然我們也不敢光明正大在地里刨呀。”
“拾荒權”
在“哄搶”藥材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前,同在周口的一位種植大戶反映自己玉米遭數百名村民“哄搶”,之后當地回應實為收割后的撿拾;10月上旬,有媒體報道駐馬店市遂平縣一承包商收花生時被數百名村民哄搶……事實上,此類哄搶事件并非只有河南存在,以“哄搶+地域”在百度上搜索,其他地方的搜索結果也不少。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德福有10余年的鄉村調研經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王德福表示,通過調研,可以對此類現象作出解釋:土地規模化種植帶來的變化以及承包戶和當地村民間復雜的關系,導致“哄搶”、失序集體撿拾等行為時有發生。
王德福說,“拾荒權”(拾秋)曾經普遍存在于世界許多地方,屬于鄉土社會道義經濟的一部分。拾荒權的實現,有賴于拾荒者與所有者對非正式規則的默契,即拾荒者應在所有者收獲完成后才有權進入,所有者自愿放棄對殘留的占有。但有的拾荒者會故意“擦邊”“越界”,或偷或搶。過火的行為,常常導致村民間的沖突。
此外,據《南風窗》報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農村社會變遷的博士褚慶宜表示,根據他們多地的調研經驗,這類“哄搶”行為的出現與土地規模化經營進程高度相關。就他的思考,主要原因如下:一直以來農村就存在秋收后撿拾的習慣,很多老人(主要的撿拾人員)因為年輕時經歷過饑荒,所以對糧食格外珍惜。種地承包戶經營模式不像小農戶一般精耕細作,大型機械化收割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作物殘留。此時,如果再雇人去撿拾殘留物,很可能收獲覆蓋不了人力成本,就會放開給當地村民撿拾。所以,村民形成了共識——種地大戶田里總有東西可撿。種植的機械化使得種植大戶從當地雇傭的勞動力大幅減少。此時,多出來的“閑人”加之舊有的撿拾習慣,就養成了成群去圍觀和等候大戶收割的習慣。同時,對于農民而言,從地里撿拾或跟風哄搶來的作物也算作收入,好于沒有。再者,大戶種植和收割節奏總體上慢于散戶。收獲季節,等散戶收割完后無事可干時,大戶才開始收割,這會使得這些散戶也加入撿拾行列。這些因素客觀上提供了在土地大規模流轉地區,集體撿拾或偶爾“哄搶”得以存在的土壤。
對于上述說法,以及該類事件如何處理與防范,11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特地前往淮陽區多個負責處理此事的行政職能部門。一名在職干部向記者坦言,目前當地去撿拾的村民多為老年人。他們大部分自己都有土地,但超出了一般的用工年齡,導致他們在家“少有事做”。“首先撿拾這個行為是一直就存在的,而且很多人去撿拾都是經過別人允許的,并不違法。其次,老百姓去撿的本意多是愛惜糧食,很少發生哄搶事件。”至于相關安全防護工作,該干部表示,公安、鄉政府等單位正在商量如何確保種植戶的權益。
(原標題:《河南周口中藥材遭“哄搶”背后:當機械化收割遇上“拾荒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