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歐洲核子中心驚現“女性物理差卻受優待”論,遭數千學者駁斥
“物理學是由男性創造和建立的。其實是男性被性別歧視了。”撞出“上帝粒子”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一向被譽為世界高能物理圣地。不久前,該機構首次舉辦“高能理論與性別”座談會,試圖促進領域內的性別平等。一名粒子物理學家面對以女性科研工作者為主的參會者爆出上述言論,舉座皆驚。
一封譴責信隨后在互聯網上發酵。截至10月11日,已有3973名物理學工作者在信上聯名。
風波的中心人物是意大利比薩大學教授、CERN理論物理部研究員亞利桑多·斯圖米亞(Alessandro Strumia)。CERN網站顯示,其研究領域為超出標準模型現象、對撞機物理、宇宙粒子物理、引力、中微子物理、量子場論等。
CERN理論物理部研究員亞利桑多·斯圖米亞(Alessandro Strumia)。他9月28日演講時的PPT已全部從CERN網站上撤下,據參會者回憶,斯圖米亞基于對男性和女性科學家的論文被引用量的統計情況,試圖說明女性在物理方面能力更差,但受到體制優待。
例如,他提到女性和男性科學家在學術起步時被引量不相上下,隨后就會被男性科學家大幅甩開。然而,一些女性科學家依然能在招聘時淘汰被引量更高的男性同行。
斯圖米亞的言論還包括:“‘男性和女性擁有相同的大腦’這個說法,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男性科學家因這種意識形態遭到性別歧視”;“物理學是由男性創造和建立的”;“意大利女性享受大學學費減免,哈佛大學為了照顧女生延長考試時間”。
9月30日,CERN發布官方聲明稱“某名科學家在性別座談會上的言論極其無禮”,CERN“事先不知”且“無法接受”,支持學術界人士表達義憤。
10月1日,CERN宣布“立即暫停該名科學家在CERN的一切活動,等候調查”。
歐洲核子中心一向被視為世界高能物理圣地。一部分學術界人士的“義憤”以公開信的形式在網上發酵。這封公開信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物理及天文系助理教授Matthew Buckley、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研究教授Sean Carrol等18人起草,截至10月11日已獲得3973名物理學工作者的聯名。
信中提到,“在淺薄的科學外衣下,斯圖米亞的演講其實是公開的歧視和人身攻擊。”“斯圖米亞所謂的科學案例都毫無依據。他并非性別研究的專家,卻倚仗自己在物理學領域的資歷冒充專家。更別說他的結論與真正的專家明顯不符。他頻繁出現將相關性與因果性混為一談的基本錯誤。”
“斯圖米亞展示的數據來源及有效性尚不得而知,但即使我們接受這些數據的表面價值,顯然易見,它們均有其他解釋的可能性。”社會科學發展出了這些其他的可能解釋,斯圖米亞的研究卻沒有控制這些變量。
公開信對上述情況進行了一一駁斥:
1、斯圖米亞認為人文領域的女性要比科學多得多,是因為人文領域里面“對錯”的區別更不明顯。然而,還有一種很顯然的解釋是,系統性貶低和歧視減少了科學領域的女性數量。
2、斯圖米亞說到,在更明目張膽搞性別歧視的國家,女性反而在理論物理上表現更好,這說明女性在物理領域表現不突出與歧視無關。然而,這也可能是因為在這種國家,女性在學術界之外的事業機會更少。
3、斯圖米亞提到鑒于女性和男性引用同一篇論文的頻率并無差別,男性并不歧視女性。但這最多只能說明男性和女性科學家都有能力識別領域內的高被引論文。
4、斯圖米亞提到鑒于高被引論文大多出自男性,男性的物理天賦更高。然而,從天賦能力通向高被引論文,中間還要經歷培訓、招聘、評估的復雜過程。即使在很專業的領域,歧視依然會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女性科學家得到的望遠鏡觀測時間更少。
5、斯圖米亞抱怨道,在競爭某個職位時,他被一名被引數量更少的女性同行涮掉。他甚至將自己的論文被引次數與當時的一名女性評委比較。然而,論文被引次數不等同于科研質量,尤其是管理崗位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斯圖米亞三分之一的被引次數來自于上千名科學家共同署名的希格斯玻色子發現論文,這我們敢說,他在里面做出的貢獻很有限。還有幾百個被引來自一篇不顯著的750 GeV能量處的漲落。
6、斯圖米亞提到,隨著學術生涯發展,女性的論文被引數量增長更緩慢。但他沒有控制社會期望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或者在職業生涯早期承擔更多行政責任。
7、斯圖米亞認為瑪麗·居里獲得諾獎證明歧視并不存在。不過,居里夫人在研究和獲獎過程中都受過排外和性別歧視的阻力。此外,至少有四名女性粒子物理學獎深孚眾望卻未獲諾獎。她們是吳健雄、薇拉·魯賓、莉澤·邁特納和喬斯琳·貝爾,她們的一些男性合作者摘得了榮譽。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唐娜·斯特里克蘭的成就在今年得到認可,然而,在她之前女性已經缺席諾貝爾物理學獎55年,這不能說明女性同行們不再面臨外部阻力了。
8、斯圖米亞認為,實際上男性才被歧視,因為他們更可能面臨強制兵役或勞動。然而,當今在歐洲或北美出生長大的大多數白人男性物理學家并不需要擔憂這些。他還錯誤地引用《伊斯坦布爾公約》的話,稱男人不應該受到歧視。實際內容是:“在本公約的條款下,為了防止和保護女性免受基于性別的暴力而采取的必要的特別措施不應被視為歧視。”
斯圖米亞對此向BBC等外媒回應稱,這些評論把他“妖魔化”了,他列舉的“事實”只是想回擊男性歧視女性的言論。“論文被引次數和招聘數據顯示女性在基礎物理領域并未遭受歧視。我們獎勵美好的品質,無論性別。”
他說道,聯名公開信的人數只占到物理學界的百分之一,大多來自“更受政治正確影響的國家”,這本身也是他指出過的問題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公開信中第七點所言,風波發生后不久的“諾獎周”可謂女性科學家的豐收季。62歲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因“酶的定向進化”摘得化學獎;59歲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副教授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則因“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沖的方法”與她的博士導師杰哈?莫羅(Gerard Mourou)共享物理學獎。
斯特里克蘭終結了女性物理學家缺席諾獎55年的歷史。至此,共有5名女性獲得諾貝爾化學獎,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居里夫人瑪麗分別因放射性研究和發現釙、鐳將獲得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堪稱諾獎史上的耀眼明珠。
一些女性物理學家的科研成就引起過討論風波。比如,這次的新科得主斯特里克蘭在就讀博士期間,因偶然的一次加班被導師莫羅選中指導了得獎成果“啁啾脈沖放大技術”的實驗。激光領域的一些科學家評價道,她此后再也沒有做出過任何重要工作,“一篇文章吃了一輩子”,貢獻無法與莫羅相提并論。
而44年前的喬斯琳·貝爾(Jocelyn Bell)則沒那么幸運。1967年,劍橋大學研究生貝爾因一種周期性的電波找到了神秘的脈沖星。1974年,貝爾在劍橋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憑此成就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她卻榜上無名。
除此之外,奧地利原子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和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健雄也曾被形容為“諾獎遺忘的玫瑰”。前者首次解釋了1944年化學諾獎得主奧托·哈恩(Otto Hahn)發現的核裂變現象;后者用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即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獲諾獎理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