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南名士 | 鄭板橋的無夢到蘇州
原作者:童心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近日翻閱鄭板橋年譜和文集,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鄭板橋一生沒有到過蘇州。世上地域千千萬,窮人一生,也有很多地方到不了,鄭板橋沒有去過蘇州也情有可原。可是,如果這個人祖籍蘇州,家鄉距離蘇州很近;交了很多蘇州籍的朋友;甚至熱愛游覽,蘇州周邊的城市都有他的足跡。如此說來,一生沒有到過蘇州,是不是就有點奇怪了?
清 鄭燮 行書詩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可能蘇州的朋友會站出來說,鄭板橋不可能沒有來過蘇州。鄭板橋在蘇州為同行呂子敬“留碗飯”的故事頗為有名,怎么可能沒有來過蘇州?“留碗飯”的故事大致脈絡如下:
鄭板橋曾在蘇州學畫三年。求學期間,他在桃花巷東開了一間畫店,專畫竹、石蘭三種題材,頗受蘇州士紳和百姓的喜愛。其中有位告老還鄉的官員,看到畫作后,大為震撼,驚為天人,認為鄭板橋能將竹、石、蘭畫到極致,肯定也能畫好梅蘭竹菊等物。因此許以五十兩銀子,點題要畫《梅花幽谷獨自香》。鄭板橋推脫不會畫梅,轉而將此類生意轉給蘇州同行呂子敬。三年后,鄭板橋遷居揚州,臨行前呂子敬設宴為他送行。宴上,鄭板橋即席創作一幅《梅花圖》相贈,水準遠在呂子敬之上。呂子敬一問,才知道畫藝高超的鄭板橋為了讓呂氏有口飯吃,故意不畫梅。同行相親相愛,一時傳為美談。
清 鄭燮 贈杏花樓主竹石圖 上海博物館藏
可是作為與鄭板橋齊名的畫家,搜索清代文獻,找不到一個“呂子敬”的畫家,遑論鄭板橋一生擅長畫梅,怎么可能輕易舍棄特長。這個傳說,大概是蘇州百姓出于對鄭板橋的喜愛,追慕其才華、人品,編造出來的。
清 鄭燮 梅竹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要復原古人的足跡,最主要的依據是他的詩文集。古代文人喜歡創作文章、詩篇,明清以來,有條件的文人甚至會提寫書畫。每逢外出游覽,朋友拜訪,常有詩歌唱和,留下了很多痕跡。1997年巴蜀書社整理出版了鄭板橋的全集《鄭板橋文集》,一共371多頁,30萬字,可惜查遍全書,沒有去過蘇州的痕跡。
文學史上,李白和王維都是最頂級的詩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曾經同時在長安呆了很長時間,朋友圈也有較大的重合。可從兩人的詩作及史書記載看,他們一輩子都未曾謀面。“六度分隔理論”認為,兩個毫無交集的人,可以通過六個中間人的轉介紹而相互認識。李白善長交際,朋友很多,兩人最終無緣相見,很多研究者認為是兩人存在競爭關系,存在瑜亮情結。
唐 李白 上陽臺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鄭板橋集》《鄭板橋年譜》《清史列傳·鄭燮傳》等或私人或官方的記載中,都未曾有過他到蘇州游覽的痕跡。可是鄭氏性格開朗,喜歡交游,足跡遍及江蘇、浙江、江西、北京、山東諸省市,交游圈更是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獨獨遺漏了蘇州,可謂咄咄怪事。
清 鄭燮 行書七言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鄭板橋(1693—1766年),名燮,字克柔,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其名“燮”與字“克柔”出自《尚書·洪范》的“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意即對于態度強硬固執蠻橫的敵人,就要同樣用剛猛強硬的態度回擊;對于性格溫和的朋友,只需要采用柔和的辦法來對待。鄭板橋一生能夠名滿天下,簡單易懂的板橋二字,幫了很多忙。今日識字率幾乎百分百,在大街上有幾人能讀出高古難懂的“燮”字,又有幾人能講出其中的寓意?蘇州本地有一位文藝理論大家,著有《原詩》一書,世稱“葉燮先生”,其在文學理論上的貢獻,絕對不在鄭板橋之于書畫。兩人名聲,可謂有著天淵之別。奧秘就在“板橋”二字通俗易懂,百姓容易記住。
清 鄭燮 竹石圖軸 (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鄭板橋與蘇州的淵源始于先祖宋末詩人、畫家鄭所南。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鄭所南隨父從杭州遷居蘇州。之后更是因戰亂動蕩,在蘇州各地遷徙六次。對于這段飄零的歲月,鄭所南作《飄零》:
飄零書劍十年吳,又見西風脫盡梧。
萬頃秋生杯后興,數莖雪上鏡中須。
晴天空闊浮云盡,破屋荒涼俗夢無。
惟有固窮心不改,左經右史足清娛。
該詩首聯的“十年”一詞,是形容時間之長,并非是指確數的十年。“飄零書劍”是指古代文人攜帶書劍,游學四方,到處飄泊。首聯實際上描繪了鄭所南在宋亡后,在蘇州四處遷徙的生活。頸聯的“鏡中須”一詞,表現了四處飄泊的生活,令詩人容顏早衰,頭發與胡須早早變白。頷聯的前半句“晴天空闊浮云盡”,給人一種開闊昂揚向上的感覺,后半句“破屋荒涼俗夢無”,又帶給人無盡的悲涼蕭瑟之感。尾聯的“固窮”出自《論語》“君子固窮”,表明詩人堅守原則,甘于清貧的生活。“左經右史足清娛”一句,更是表明詩人通過鉆研儒家經意、閱讀史書,從中汲取營養,聊以自娛。
明 佚名 太祖坐像(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洪武初年,蘇北地區飽經戰火摧殘,人口銳減,揚州城里更是只有18戶人家。為了恢復蘇北的人口與經濟,朱元璋采取了大規模的移民舉措,在歷史上被稱為“洪武趕散”。移民主要來源于蘇州、杭州、松江等地區,是元末吳王張士誠統治的核心。民間向來就有“搬家窮三年”的說法,因為遷徙的過程中,既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又要重新打理與鄰里和官府的關系,所以安土重遷才成為百姓的傳統觀念。《揚州八家叢話》記載道:
蘇北很多姓氏確實是明初遷自蘇州的,至今子孫聲稱老家在蘇州的有不少人,家譜中也是這樣寫的。他們因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遷徙蘇州豪強政策的影響,被強行遷往蘇北。蘇州閻門于是成為人口遷移史上的一個中轉地,子孫世代記憶的老家圣地,就像山西洪洞大槐樹、福建寧化石壁、江西瓦礫壩一樣。
“洪武趕散”收到了快速恢復蘇北與懲戒蘇南士紳的雙重效果。在這一背景下,鄭氏一族由蘇南的蘇州遷徙到了蘇北的興化。經過數百年的人口繁衍,興化的鄭氏分成三支,分別為“鐵鄭”、“糖鄭”與“板橋鄭”。“板橋鄭”居于縣城東門古板橋旁邊,故得名“板橋鄭”。鄭燮出自“板橋鄭”,他的號也來源于此。
清 鄭燮 行書五律詩扇面 故宮博物院藏
因先祖始自蘇州,鄭板橋一直懷著江南情節。他的詩詞之中有很多與江南相關的詞匯。最典型的是,他在山東濰縣當官時寫的《濰縣竹枝詞四十首》:
其一
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
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
其八
翠袖湘裙小婢扶,時興打扮學姑蘇。
村中婦女來相耀,亂戴銀冠釘假珠。
其十八
射罷黃羊獵罷山,雕弓掛花老松間。
賬中裊裊聞吹笛,新買吳姬號小蠻。
其二十二
腌豬滴血滿城紅,南販姑蘇北薊中。
縱使千金夸利益,刀頭富貴梃頭雄。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由劉禹錫改編民歌而來。該詩體為七言絕句,簡潔明快,帶有濃郁的民歌色彩。乾隆十一年(1746年),鄭板橋調任到濰縣,在此任官七年。他深入民間,為百姓開倉方糧、修橋補路,審理案件更是公正無私。離任之后,百姓紛紛為他送行,自發為其建立生祠。由于對濰縣民間有著深刻的了解,鄭板橋才能寫出竹枝詞。
清 鄭燮 行書詩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第十八首的“新買吳姬號小蠻”一句中,“吳姬”是指吳地美女,化用了李白的“吳姬壓酒喚客嘗”,“小蠻”來自于白居易的“楊柳小蠻腰”,該句是在形容賬中歌姬美艷身材窈窕。第八與第二十二首的“姑蘇”是指姑蘇城,是蘇州的別稱。第八首是在描述濰縣婦女學著蘇州婦人打扮,頭上胡亂戴著金銀頭冠與珠寶,讓穿著翠袖湘裙的婢女攙扶著走路。第二十二首則描述了濰縣經濟繁榮、貿易發達,有著南邊來的蘇州貨物與北邊來的京城貨物,眾多商人為了利益,甘冒巨大風險往來穿梭。
清 徐揚 姑蘇繁華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上述三首詩中,鄭板橋只是浮光掠影的點到了,蘇州女性的裝扮以及貨物對濰縣的影響。而第一首詩卻是全方面的展現了濰縣的繁華,以及蘇州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三更燈火不曾收”一句中,“三更”是古代時間名詞,大致等于晚上十二點。古代為了防備盜賊、叛亂或者火災,要求在一更三點到五更三點,也就是晚上八點十分到凌晨五點十分的時候,實行宵禁,就是禁止百姓出行。因此“三更燈火不曾收”既表明濰縣晚上夜生活的熱鬧,又隱晦的暗示宵禁的松弛。“玉膾金齏滿市樓”一句中,“玉膾金齏”原名鱸魚膾,筆記小說《隋唐嘉話》記載頗為傳奇:“吳郡獻松江鱸,煬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玉膾金齏滿市樓”展示了濰縣經濟繁榮,使得所有酒樓都能做“玉膾金齏”這道名菜。“云外清歌花外笛”一句,表明濰縣不僅有良好的物質文明,也有著良好的精神文明,歌聲與笛聲就是濰縣人民的精神寫照。“濰州原是小蘇州”一句,將濰縣比作小蘇州,既是夸贊了濰縣,更突出了蘇州的繁華。整首詩中,鄭板橋實際上將蘇州當成了一個富裕繁榮的樣板城市,他把蘇州當成尺子,一寸一寸地丈量濰縣這個經濟商貿精神三重突出的城市,最后得出“濰州原是小蘇州”。
除了詩詞外,鄭板橋也結交了與多蘇州籍友人。他五十歲到河南范縣當知縣時,為程振凡畫了《蘭竹圖》,并提筆賦詩道
知君本是素心人,畫得幽蘭為寫真。
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籬茅舍是芳鄰。
前兩句贊揚了程振凡品行高潔,就像空谷幽蘭一樣純粹天然,后兩句是鄭板橋自言心志,表明自身不慕名利不計得失,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隱逸江南鄉間。此時鄭板橋剛步入官場,就能夠潔身自好,不與貪官污吏為伍。程振凡是江陰人,但其本人頗喜交際,與蘇州書畫家顧元揆交從甚密,甚至允許他在《蘭竹圖》上題識。題識就是題款,意思是在書畫上寫感想。在古代,題識是一種非常私人的舉動,這代表持有者對題識者的最大認可與欣賞。從顧元揆能在鄭板橋的《蘭竹圖》題識這一事情中,可以看出程振凡與顧元揆關系非常緊密,這也能從側面表明顧元揆很有可能與鄭板橋認識,且雙方關系極為融洽,否則程振凡不會允許對方題識。
清 鄭燮 竹石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側面的交友證據外,他于本年六月結交了蘇州怡賢禪寺僧蓮峰。怡賢禪寺是雍正皇帝為十三阿哥怡賢親王允祥修建的皇家寺廟。蓮峰和尚,俗姓洪,名超源,字蓮峰,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六歲出家,雍正十三年(1735年)擔任怡賢禪寺主持,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二十日,圓寂于寺內。鄭板橋非常敬佩蓮峰,專門作詩稱贊道:
鐵索三條解上都,君王早為白冤誣。
他年寫人高僧傳,一段風波好畫圖。
“鐵索”指用粗鐵鏈制成的刑具,早年蓮峰受人誣陷,被押解到京城審理。“君王早為白冤誣”一句,表明蓮峰向皇帝闡明情況,洗清冤屈。“高僧傳”是南梁慧皎撰寫的佛教史書,專門記錄有德行的佛教僧人。因此“他年寫人高僧傳,一段風波好畫圖”一句,是在說蓮峰遭人誣陷的這段經歷,只會讓他的人生更波瀾起伏、更光輝耀眼,更能在高僧傳上留下傳奇。
網師園 圖源:蘇州園林官微
在詩文與交友外,鄭板橋與蘇州的網師園更是有著緊密的關聯。網師園始建于南宋,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濯纓水閣是網師園內的一個建于水邊的亭臺,供人休息、觀賞風景。“濯纓”取自《楚辭?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充滿著一種隱逸思想。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為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書寫了四言聯:“曾三顏四,禹寸陶分”。當時鄭板橋還在濰縣任職,無法親自到蘇州提筆書寫對聯。因此該聯可能是網師園主人宋宗元,出差途中拜訪鄭板橋后,對方的回禮。“曾”是指孔子的弟子曾參,“曾三”出自《論語?十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顏”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四”也出自《論語?十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勿”是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行為準則。“禹”是指治水的大禹,“禹寸”出自《淮南子》:“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該句講了圣人不重視珍寶玉器,卻珍稀每一寸光陰,大禹為了治水而非常珍稀時間,到了鞋履掉了也不撿,帽子被風刮了也不去追的地步。“陶”是指晉代的陶侃,“陶分”出自《世說新語》:“當惜分陰,豈可游逸,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該句表明陶侃珍稀每一分光陰,不敢懈怠,希望能有益于后世。整副對聯短小精悍,八字中包含四個典故,充滿著極其強烈的教育意義。
濯纓水閣 圖源:蘇州園林官微
鄭板橋在祖籍、詩文以及交友等諸多方面都與蘇州有著密切關系,可是翻遍關于鄭板橋的史書、年譜、詩文、墓志銘等相關資料,都未能找到他到達過蘇州的明確記載。鄭板橋一生高壽七十三,足跡更是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河北、北京與山東諸省市,交友范圍更是廣闊,上達慎郡王允禧、軍機大臣劉統勛這樣的皇親重臣,中到金農、黃慎等同屬揚州八怪中詩畫相得的友人,下至無方上人、蓮峰和尚這一類僧道方外之士。鄭氏足跡深遠、交際圈更是覆蓋大半個文化圈,卻未曾有過踏足蘇州的記錄,特為憾事。
清 鄭燮 懸崖蘭竹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最為奇特的是,鄭板橋一生至少三次到過杭州、一次到過湖州。雍正十年(1732年),四十歲的鄭板橋鄉試中舉,春風得意中,游覽杭州西湖,觀潮錢塘,寫下了《韜光》《觀潮行》《弄潮曲》等詩。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十三歲的鄭板橋到杭州,任浙江鄉試外簾官。鄉試結束后,他游覽杭州風物,作《賀新郎·答小徒許樗存》詞,其中的“十載名場困,走江湖盲風怪雨,孤舟破艇”一句,沖拆著困頓科場,舉步維艱的無耐與辛酸。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十二歲的鄭板橋罷官回鄉,受邀到杭州做客,中途被湖州烏程知縣孫升強留一月。在此期間,鄭板橋為杭州太守吳作哲與湖州太守李公堂作畫。縱觀鄭板橋這三次南游,其中的湖州與蘇州隔著太湖相對而望,杭州更是與蘇州齊名,有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按照尋常文人的行程,在來往江浙的路上,大概率會順道拜訪蘇州。以鄭板橋每到一地便會作詩作詞或者繪畫的習慣來看,其文集中因當會有相關的描述。可是翻看鄭板橋的詩文集、家書以及畫作,卻無此類。因此鄭板橋對蘇州的印象更大可能是來源于,與蘇州文人的交往或者是閱讀文獻,以及族譜中對蘇州的回憶。
南宋 李嵩 西湖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湯顯祖有名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借用此句,鄭板橋的人生也可稱作“一生癡絕處,無夢到蘇州”,在此鄭氏是否到過蘇州,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鄭板橋有沒有到過蘇州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實踐“燮友柔克”的思想,在官場上,堅持清廉剛正的品格,不為五斗米折腰,一心一意為著百姓;在畫壇上,堅持自身風格,獨愛畫竹石蘭,更是制定《板橋潤格》明碼標價,不像其他文人遮遮掩掩。他的一生深受蘇州的影響,他的作品又深為蘇州人民喜愛,這種小小的缺憾,更增加了日常的很多談資。
參考文獻:
1. 黨明放:《鄭板橋年譜》,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清】鄭燮:《鄭板橋文集》,巴蜀書社,1997年版。
3.【清】鄭燮:《板橋家書》,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
4. 金實秋:《鄭板橋與佛教禪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5. 王書同:《鄭燮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 黨明放:《鄭板橋對聯賞析》,岳麓書社,2006年版。
7. 趙紅:《鄭燮詞研究》,暨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8. 朱丹丹:《鄭燮“怪”、“奇”之藝術風格研究》,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9. 吳建華:《鄭板橋與江南的關系》,《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
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公益原創文章插圖,圖片版權歸屬于收藏地或創作人。
統籌:吳文化博物館
技術支持:蘇州多棱鏡網絡科技
原標題:《鄭板橋的無夢到蘇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