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非行紀⑦︱南非馬拉松的社會史
跑步是人類的天性,但馬拉松是一種競技運動,超級馬拉松更是挑戰人類極限的運動。比起肯尼亞、埃塞俄比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盛產高水平馬拉松選手的國家,現在的南非不能算是馬拉松大國,但是,南非以其三大超馬賽事和獨特的馬拉松歷史而在世界體育史上獨樹一幟。南非的三大超馬賽事分別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超馬——同志馬拉松;世界上賽道風景最美的超馬——兩洋馬拉松;世界上最自然、最刺激的超馬——五大獸馬拉松。由于南非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南非的馬拉松選手一度被國際奧委會和國際田聯禁賽,其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也曾禁止黑人和婦女參賽,于是,南非的馬拉松賽事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體育比賽,還是與種族主義和反種族主義交織在一起的政治活動。始于1980年代的南非體育史研究從一開始就被置于社會史的框架下,具有比一般體育史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意義。
1894年,國際奧委會成立,馬拉松逐漸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并在全世界推廣開來。不過,那時的馬拉松還是白人男子為了彰顯男子漢氣概、力量和勇氣的運動。受英國體育運動傳統的影響,南非白人開展長跑運動并舉辦非正式的比賽。1894年3月26日,南非業余田徑協會在約翰內斯堡成立。翌年,南非田徑運動員參加了在倫敦舉辦的英國冠軍賽。隨后由于政局動蕩,南非并未參加1896年在雅典舉辦的第一屆奧運會,直到1904年,兩名沒有獲得官方認可的南非黑人運動員參加了在美國圣路易斯市舉辦的奧運會馬拉松項目比賽。他們穿著普通的衣服、卷起袖子、赤腳參加了比賽。雖然只獲得了第9名和第12名,但南非因此成為非洲第一個參加奧運會馬拉松項目比賽的國家。
為了選拔參加1908年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開普敦的斯巴達哈利爾俱樂部在1907年8月15日舉辦了馬拉松比賽。賽道長26英里,16名選手參賽,柴爾德以3:12:55奪冠。這是南非官方舉辦的第一場馬拉松比賽。此后,各種距離長短不一、主辦方各異的馬拉松比賽在南非主要城市遍地開花。1908年4月22日,第一屆冠名為南非馬拉松的比賽在開普敦舉行,開賽時間是下午3點,選手們頂著炎炎烈日,在充斥著塵土和汽油味的松軟賽道上奔跑,德蘭斯瓦越野冠軍麥克阿瑟以3:18:27奪冠,戰勝了當時人們最看好的海弗森。然而,綜合考慮之下,南非隊還是選定海弗森參加奧運會馬拉松賽。不過,海弗森并沒有奪冠,只獲得銀牌,他解釋說自己并沒有緊張興奮起來。這種說法在白人民族主義高漲的年代產生了戲劇性效應,激勵更多人加入俱樂部,參加各種距離的馬拉松和越野比賽。南非馬拉松運動的成績迅速提高,接近世界紀錄。1912年,南非運動員獲得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金牌和銀牌,給這個剛剛經歷了慘烈戰爭、尚在建構的國家帶來驚喜和自豪,進一步強化了白人民族主義。1914年,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但南非還是設法加入了國際業余田徑聯合會,成為世界田徑大家庭的一員。
與世界其它國家的業余選手一樣,南非運動員也經歷了關于贊助費的爭議。1954年,南非當時最偉大的馬拉松運動員黑沃德為了赴海外參賽,沒有經過南非業余田徑和自行車協會就收取了南非奧委會和英帝國運動協會100吉尼、酒業公司100吉尼以及私人和南非拳擊協會數量不等的金錢,被注銷業余選手的身份。黑沃德自覺很冤屈,因為他去海外比賽,是為國爭光,自己花費了395英鎊,實際上只獲得了285英鎊贊助。他覺得協會的處理決定并不公平,但他還是不能參賽,直到1978年,形勢發生了變化,他才以70歲高齡重回賽場,并在紀念馬拉松比賽中以3:6:24的成績完賽。一個天才的馬拉松運動員為了代表自己的國家去海外參賽而被本國協會制裁,現在看來,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當時私下收取贊助在全世界都是犯忌的。所謂業余愛好者就是指非職業選手,意即不以參賽為謀生方式、不以贏錢為目的的選手,這樣的選手一般是紳士——以參賽來賺錢,這可不是紳士能接受的體面行為。1982年,南非運動員哈伯斯達特在參加芝加哥馬拉松賽時獲得第三名和6000美元獎金。由于他把獎金存在了美國信托基金而沒有存在南非業余田徑聯合會指定的信托基金中,就受到了該機構的制裁,并被取消業余選手資格三年。
由于南非在1948年后變本加厲地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公憤。南非政府的做法明顯違反了追求身體與心靈和諧統一、促進世界和平的體育精神,于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各種制裁層出不窮。1960年后,南非選手被禁止參加國際馬拉松比賽。由于缺乏高水平比賽,南非馬拉松運動水平停滯不前,從1961到1965年,無人跑出2:40:00以內的成績。1970年,國際田聯采用一個變通辦法,允許南非選手以個人身份參加國際比賽。1975年后,南非國內體育賽事逐漸向黑人選手和女選手開放,雖然經歷了從非正式參賽到正式參賽的艱苦歷程,但這無疑有助于南非馬拉松參賽人數的增加和運動水平的提高。在1979年的斯泰倫波希馬拉松比賽中,五位選手同時跑進2:20:00,這在南非馬拉松歷史上是破天荒頭一次。在1980年的斯泰倫波希馬拉松比賽中,三位女選手同時跑進3小時,這預示著南非男女馬拉松選手可以比翼齊飛。在巨額獎金(5000蘭特)的刺激下,南非男選手在1984年很快突破2:10:00,女選手突破2:40:00,南非馬拉松水平再次接近世界最好成績,南非成為僅次于英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馬拉松大國。在這個過程中,斯泰倫波希大學貢獻了優秀男選手勒格蘭戈,開普敦大學貢獻了優秀女選手羅雪-凱莉,金山大學貢獻了優秀女選手桑賈·范·祖爾。
然而,在南非田徑1991年重回國際大家庭后,其進步速度放緩。一方面因為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國馬拉松選手的成績突飛猛進,給傳統強國的成績提升施加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因為在接近人類長距離跑步極限時,任何一點點進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克服許多幾乎不可能克服的障礙。另外,和平過渡之后,南非社會處于秩序重組的大變動時期。很多優秀白人選手移居國外,黑人選手在企業效益不彰的時代難以獲得優越的訓練條件,普通人因為要為維持生計忙碌而無暇進行跑步訓練。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非馬拉松運動的發展。筆者在南非訪學期間,在街道上和公路上,很少看到跑者。作為業余跑步愛好者,筆者在比勒陀利亞和約翰內斯堡也被反復警告,為了生命安全,不要在街上和路上跑步。不過,在斯泰倫波希大學、開普敦大學、金山大學校園,體育運動依然正常開展著,只是跑者絕大部分是白人男女學生,甚少見到黑人學生跑步。
正在訓練的斯泰倫波希大學田徑隊
正在訓練的斯泰倫波希大學殘疾人田徑隊
除了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的常規馬拉松賽事之外,南非還以卓越的超馬賽事蜚聲世界體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馬愛好者。南非的三大超馬中最早舉辦的是同志馬拉松。同志馬拉松由參加了一戰、從東非戰場病退回來的老兵維克·克拉普漢姆領導的同志會創辦,納塔爾業余田徑和自行車協會協辦。之所以取名為同志馬拉松主要是為了紀念在戰場上結成的男性軍人之間的合作、關照等同志情,希望在普通人中把這種生死和治愈之情傳承光大。之所以把長度定為56英里而不是正規馬拉松的26英里主要是為了發揚戰場上步兵負重長途跋涉的勇氣、忍耐的精神。之所以選在1921年的帝國日(5月24日)開賽,除了要吸引更多普通人參賽之外,還有向在戰爭中犧牲的英帝國士兵致敬之意。之所以選擇在兩座城市之間進行比賽,主要是拷貝了英國的從倫敦到布萊頓的馬拉松模式(在12小時30分鐘內跑完53英里)。不過,長途跋涉和跑步在19世紀的納塔爾已有傳統。從1876到1914年,從彼得馬里茨堡到德班的路上就有許多軍人或徒步或跑步,1910年甚至還討論過要設立正式比賽的提議。因此,同志馬拉松的設立就是納塔爾傳統和紀念一戰同志情相結合的產物。
維克·克拉普漢姆(Vic Clapham)
維克為組織比賽操碎了心
1921年5月24日清晨,34名選手迎著朝陽,從彼得馬里茨堡出發,一路向下,跑向德班。翌年,90多名選手從德班出發,一路向上,跑向彼得馬里茨堡。這就形成了同志馬拉松獨特的同一線路、不同方向的傳統。同志馬成功舉辦的消息迅速傳遍世界各地,激發出更多的類似賽事。這無疑提升了南非白人的民族自信心,喚起了南非聯邦的自豪感。同志馬的辦賽經費主要來自社會贊助,但由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生了嚴重經濟危機,贊助越來越少,參賽人數也大大減少,到1940年僅有1名選手參賽。戰爭期間,停辦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在那個受難時期舉辦任何比賽都會被認為是不愛國、不尊重生命的行為。在戰后恢復時期,同志馬的參賽人數在1959年第一次超過百人,1969年超過500人。表面上看這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實際上只是白人男性的比賽。直到1975年,政府終于允許黑人和婦女參加比賽,與此同時,同志馬還吸引和允許外國選手參賽,從而把同志馬變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馬拉松比賽之一。同志馬的參賽選手也擴大到學生、公司職員和專業人士,這個變化使路跑逐漸成為商務和專業人士追逐的時尚。
早期同志超馬的比賽場景
1976年,同志馬引進了贊助制度,并采用電視直播,馬拉松的商業化不可避免,獎金禁忌也難以為繼。1977年,同志馬的參賽選手首次突破2000人。不能出國轉播比賽的南非廣播公司把目光轉向并集中于同志馬拉松,精湛的轉播技術和制作、前金牌選手的專業解說助力同志馬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吸引力、最優質的超馬。同志馬逐漸由依靠情懷舉辦的、賠錢的賽事變成了由理財公司顧問的一項生意,優秀運動員收取出場費逐漸成為家常便飯。1982年,國際田徑聯合會修改了業余或非職業運動員的定義,從1985年起,參賽運動員不但可以獲得各種獎金,還擁有自己的經紀人或經紀公司來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跑步成為改變生活的一種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窮苦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到1989年,參賽人數突破1.2萬,黑人運動員山姆·塔巴拉拉第一次獲得冠軍。1990年,曼德拉獲釋,非洲人國民大會等政治團體被解禁,南非逐漸邁進新時代。南非運動員逐漸回到國際賽場,同志馬更加國際化,外國運動員相繼獲得冠軍。2000年,參賽人數達到2.5萬,同志馬成為彩虹之國新南非的體育象征。
南非的三大超馬中賽道最美的是兩洋馬拉松。1970年5月2日,第一屆兩洋馬舉辦,早于世界上其它著名的城市馬拉松,如紐約馬拉松(1971年)、柏林馬拉松(1974年)、倫敦馬拉松(1981年)、東京馬拉松(2007年)等。起因是德班出生的運動員為了準備同志馬在開普敦進行長度為35英里的訓練,后來他提議設立正式比賽,起終點都設在克萊蒙特。這個提議經歷曲折最終在1969年得到有關機構的支持,比賽沿著開普半島、途經印度洋和大西洋以及查普曼峰、康斯坦莎山峽等著名景點。1972年,兩洋馬第一次引入贊助商——開普守衛者報。就像贊助商的名字所示,開普敦市長希望把兩洋馬的獨特氣質變成開普敦的傳統。于是,此后歷屆贊助商基本上都是開普敦的企業。有意思的是,兩洋馬的日期定在復活節那個周末,寓意兩洋馬是一場朝圣之旅。美麗的賽道和賽事的宗教寓意吸引了大量參賽者,參賽人數從1970年的24人增加到2019年的1.3萬人,50年間共有295358名選手參加了比賽。
兩洋超馬選手跑過查普曼峰
1998年是兩洋馬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兩洋馬的起點改在紐蘭德的主路上,終點改為開普敦大學橄欖球場,賽道長度變成56英里,關門時間由原來的6小時改為6個半小時。途經的開普敦著名景點更多,包括約瑟芬磨坊、羅德斯豪宅、基爾森博世國家植物園、桌山和魔鬼峰等。除了超馬之外,組委會還開發了半程馬拉松(總共245444人參加)、桌山越野賽(11162人參加),以及每年吸引4000多家庭參與的趣味比賽,如56米幼兒跑、2.1公里跑和5.6公里跑。多樣化的賽事、龐大的參賽人群、熱烈活躍的氣氛把桌山腳下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年的復活節周末變成了生機勃發的跑步節。兩洋馬成為開普敦令人神往的美麗風景線。選手們在開普敦感受到了相互陪伴、相互鼓勵、相互競爭,既滿足了競爭的本能,又收獲了友誼和歸屬感。正所謂“跑一場馬,愛一座城”。主辦方、贊助商也在選手的奔跑中達成了自己的商業目標,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兩洋馬拉松把跑者的愛好和商人的事業完美結合,打造出開普敦市一張亮麗的名片。
開普敦大學橄欖球場
兩洋超馬選手沖向終點線
南非的三大超馬中最刺激的當屬五大獸馬拉松,不過它資歷甚淺。雖然從2005年開辦到現在不足18年,但仍以其極具挑戰性和原始野性而聲名大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選手參賽。賽道位于南非林波波省的恩塔貝尼野生動物保護區,那里棲息著50多種哺乳動物、300多種植物和近400種鳥類,區內地形和生態復雜多樣,有高山、峽谷、草原和森林。之所以稱為五大獸馬拉松是因為賽道上隨時可能遇到犀牛、大象、豹子、獅子和水牛,驚險刺激,其中15-20公里處、25-30公里處的陡坡非常考驗跑者的實力。由于比賽極具危險性和刺激性,為了保證參賽者的人身安全,主辦方設立了嚴格的關門時間,在26.5公里處4小時15分關門,在32.5公里處5小時15分關門,全程7小時關門。因此,參賽者不僅是運動高手,還是自然的真愛者。他們通過融入自然獲得感知力,在自然中擺脫日常生活規則的束縛,獲得精神超脫,從而尋找到本源的自我,體會到永恒的意義和美好。2005年第一屆比賽男性完賽者僅37人,女性完賽者僅23人。盡管難度極大,但還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跑者參賽,完賽人數逐年上升。近年來,中國跑者不甘人后,在這個賽道上留下自己的身影。當然,五大獸馬拉松在主打刺激性和挑戰性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選手安全,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大意。在野獸出沒的地方都有持槍安保人員駐守,確保參賽人員萬無一失。在短短的18年歷史上,不乏由于獸群出入賽道而推遲比賽的先例。因此,五大獸馬拉松既是一個讓主辦方和跑者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比賽,又是一個充滿誘惑、值得奮不顧身、放手一搏的比賽。
南非的地形和氣候非常適合進行戶外越野,也有很成熟的線路,但是,筆者跟隨朋友在周末進行戶外活動時看到的幾乎全是白人。之所以看不到黑人去越野,主要是因為他們窮。筆者在與自己的臨時司機聊天時問他,周末都在干什么?他的回答很直接,休息睡覺。為什么不去周圍越野徒步?他的回答更簡潔,沒錢。深聊之后才知道,他的工資要養活在鄉下的一家人,每一分錢都得計劃著花。毫無疑問,是貧窮限制了大部分黑人的想象和生活。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那就是這些地方離城市或鄉村居住點比較遠,而南非的公共交通極不發達,黑人大都沒有私家車,他們即使想去越野,也力有不逮,可望而不可即。
在可岑伯格山越野
在越野徒步中難得一見的非洲人
談到南非歷史,無論是什么歷史,都繞不開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南非的馬拉松也不例外。雖然在田徑運動中,沒有明確的種族隔離的法律,但現實中,無論是主管機構還是賽事主辦方,都或嚴格執行與賽事相關領域的種族隔離制度,或按照自己的理解或習慣思維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早在20世紀初,黑人、亞裔人和白人男子就不能同處一個公共空間。在舉辦同志馬的初期,黑人觀眾只能在路旁固定區域觀賽,同時還要像兒童崇拜英雄那樣敬仰白人選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南非的種族歧視政策升級為種族隔離政策,非洲人只能住在農村,不能成為南非的合法城市居民。在非洲人聚居區,白人官員認為跑步可以消耗非洲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反種族隔離運動的沖擊,進而使黑人按照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生存,最終養成“文明”的習慣。但非國大、南非共產黨和南非工商聯與白人官員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跑步是非洲人進行反種族隔離的政治斗爭的形式,是能夠證明自己與白人一樣具有運動能力的領域。正因為黑人和白人對黑人跑步的政治意涵持有截然相反的認識,因此白人并未完全放開對黑人跑步的限制措施。在納塔爾,白人在跑步比賽中嚴扎籬笆,防止非白人滲透進自己的特權領域。這種非人道的做法自然遭到非白人的抵抗,因為非白人普遍營養不良,壽命遠低于白人,他們希望通過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1935年,第一位黑人選手參加了同志馬,盡管其成績沒有獲得官方認可,但他贏得在路旁觀賽的白人觀眾的喝彩和鼓勵。黑人甚至在1937年組織了自己的日照馬拉松,雖然只舉辦了三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無疾而終),但卻發出了黑人要求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強烈意愿和堅定呼聲。1948年后,國民黨政府實行分別發展政策,白人中原先存在的通過跑步使黑人“文明化”的認識完全被保持白人純潔性、讓黑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文化生存的思想取代。進入1960年代后,體育主管部門借用集團住區法的有關規定,制定和頒布了第26號公告,禁止沒有在城市居住資格的人在城里從事任何公開的娛樂活動。顯然,這是對集團住區法的過度延伸和過度利用。南非在體育領域客觀上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引起國際體育界的強烈反感。1960年南非運動隊在國外第一次遭到反種族隔離示威游行抗議,此后無論是遭到抗議的頻率還是強度都日益增加,南非運動員走出國門幾乎變為不可能。南非政府雖然舉辦了南非運動會,但那只是南非運動員與自己人比賽,競技水平很難迅速提高。在1970年代初,隨著國際制裁的強化和國內工會運動的發展以及白人自由派反對聲浪的高漲,曾經獲得同志馬獎牌的部分白人運動員也要求賽事向所有人開放,在同志馬中用種族整合取代種族隔離。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呼聲,同志馬以政府機構阻攔為由拒絕開放,依然堅持隔離。其實,雖然政府頒布了關于起終點設施利用的隔離設施保留法(Reservation of separate amenities Act),但無人能限制任何人利用公路和休閑空間。在1973年的同志馬比賽中,有選手打出旗幟,要求組委會開放同志馬,得到觀眾的熱烈響應和掌聲。他們鼓勵所有人都來享受跑步的樂趣,反對強加給體育的非體育價值,廢除只有白人才能參賽的違背體育精神的措施和做法。但組委會依然不為所動,以同志馬是白人私人俱樂部的活動為由繼續搪塞。參賽的黑人選手依然沒有號碼,成績不被承認,只能走旁邊的出口退場。1974年,反種族隔離活動家不顧警察重兵監控,在起點發放傳單,號召參賽者戴上黑臂章,甚至揚言要封路,要舉辦另一場比賽,以抵制同志馬。但同志馬組委會絲毫不顧場外的抗議,依然我行我素,堅守同志馬是完全的白人馬拉松的保守僵化原則。
1975年是南非馬拉松運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新上臺的沃斯特政府不得不在體育領域逐漸放開種族隔離政策,提出在體育領域實行多元民族主義的政策主張,南非業余田徑協會正式允許黑人選手與白人男性選手參加同一比賽。當然,這種放開也是有條件的,是在不對白人政府的基本國策(種族隔離)傷筋動骨的前提下進行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做給國際社會看的。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想要參賽的非白人選手必須是官方認定民族的選手,必須通過通行證檢查,起終點的休息室、賽道上的補給站等依然實行隔離措施。盡管有這些不合理的限制,但部分非白人選手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賽。這實在是來之不易的成果。在1975年的同志馬中,黑人第一次獲得了獎牌。兩洋馬組委會和贊助商也不甘落后,向體育和休閑部長提出申請,要把兩洋馬辦成多民族賽事。1975年2月26日,這個申請得到批準,但要求非白人必須使用獨立的休息室,非白人中成績達到3小時45分鐘以內的才能獲得參賽資格。如此嚴格的規定實際上把絕大部分非白人擋在比賽之外,兩洋馬只是有限的、多民族參與的比賽。1975年,黑人選手第一次合法出現在兩洋馬的賽道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進入1970年代后期,南非馬拉松比賽快速發展。南非礦業公司開始培訓黑人礦工參與路跑。礦業公司財大氣粗,國際聯系廣泛,其行動對馬拉松主辦方形成壓力,迫使他們在開放上采取進一步措施。1977年9月9日,南非路跑協會成立,它制定規則和標準,培訓官員和裁判,在此后20年有力促進了南非馬拉松的發展。進入1980年代后,黑人大量參與路跑,逐漸成為賽事的主宰。布魯斯.福戴斯等優秀運動員繼續努力,不但創造了新的賽會紀錄,更在體育比賽中發出了要求完全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呼吁。他們不顧國家處于緊急狀態、穿戴任何具有非洲人國民大會標志的服裝都有被抓進監獄的危險,在參賽時佩戴黑臂章,公開抗議種族隔離政策,要求弘揚馬拉松精神,即無論男女、黑白,大家在賽道上相互幫助、相互競爭,相互成全。受他的影響,賽場抗議逐漸普遍化。1994年實現和平過渡后,長達一個世紀的馬拉松比賽中的種族主義終于畫上了句號,南非馬拉松邁入各民族平等參與、大放異彩、美美與共的新階段。
南非的性別歧視與其它國家的既有共性,也有所不同,那就是它與種族主義緊密糾纏在一起。在通常情況下,馬拉松被認為是顯示男性氣概和維持男性霸權的運動。然而,在20世紀初,由于南非白人數量不多,性別歧視在白人內部表現得并不明顯,尤其是經歷了英布戰爭之后,阿非利卡女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尊重。另外,盡管顧拜旦反對女性參加體育比賽,但隨著國際婦女田徑協會在1922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女子運動會,奧運會也不得不向女性敞開大門。(不過,那時女性主要參加短跑項目。)于是,南非白人女性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但卻是非正式的。盡管如此,但相對于黑人選手不能參賽而言,白人女性畢竟可以在白人男性主導的賽事上登臺亮相,展示自己的能力。早在1923年,就有女性參加了同志馬。盡管南非業余田徑協會判定她不符合參賽資格要求,但還是受到媒體和觀眾的熱烈歡迎。在此后三十年,女性完全被禁止參與比賽。因為女性被認為是脆弱的、順從的,參與馬拉松這種高強度的耐力運動會損傷其生育能力,甚至會使其具有某些男性氣質而變得不倫不類,失去女性特質。因此,女性只能從事適當的、有節制的運動項目,而馬拉松這種極限運動是不適合女性的運動,不論黑人女性還是白人女性。這種認識反映了男性對女性從事田徑運動的恐懼和維持自己霸權地位的用心。
在桌山越野的混血人
這種禁忌自然不能長久,它與種族隔離一樣遭到了國內外女權主義者的強烈反對。其實,早在1930年代,歐美婦女就逐漸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并展現出自己獨特的能力和魅力。但這在當時南非的社會環境中并沒有引起正面和積極的反響。直到1960年代末,白人婦女才可以非正式參加比賽。她們有自己的名字,但沒有號碼,不能越過終點線,只能在接近終點的地方在路旁結束比賽,也沒有官方認可的成績。1975年,白人女性正式獲得參賽資格,但整個社會輿論依然貶低女性選手。即使是南非小姐參加路跑,媒體依然不能公正對待她的參與。進入1980年代后,白人女性在田徑運動中活躍起來。與此同時,黑人女性也在1984年獲得正式參賽資格。然而,與白人女性獲得認可需要時間一樣,黑人女性雖然獲得了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機會,但要獲得平等和尊重,還需要更多時間。不過,黑人女性合法出現在賽場上并盡情釋放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優雅和美麗,激發了群眾強身健體的熱情和干勁,帶動了更多人參與馬拉松運動。到2012年,半馬參賽選手中女性超過男性,占到55%;到2019年,在超馬比賽中,女性選手占到30%左右。南非各族兒女終于可以在同一賽道進行公平競爭和相互扶持了,馬拉松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閃耀彩虹之國。
當代偉大的馬拉松運動員吉普喬格說,跑步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快樂。當你開始跑步,你就是自由的風,自由地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不要把跑步當成競爭,你要因為熱愛而跑步。毫無疑問,吉普喬格說出了跑步的真諦。然而,對照南非的跑步史,這種出自人類天性的熱愛的釋放和作為天賦人權的自由的實現是多么艱難。在那個扭曲的歷史時期,某些人因為膚色和性別而失去了鍛煉身體和展示自己魅力的機會,這是對人類尊嚴和天性的侮辱。雖然這種反人道的問題被從政治和法律上解決了,但其造成的后果依然影響著曾經遭受歧視的黑人和女性享受運動快樂的能力。跑馬絕不只是中產階級的專利,但全民健身與消除經濟上的嚴重貧富分化存在相關關系,尤其是在馬拉松比賽已經嚴重商業化的時代。換言之,要實現多民族自愿和平等參與馬拉松比賽,尚需在經濟上進一步消除嚴重的不平等,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