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向達·芬奇提案?看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展的探索
如果達·芬奇來到當下會怎么樣?他會對當下的哪些方面感興趣?
10月28日,帶著這些提問和探索,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啟了一場“向達·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藝術大展暨第七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jié)”,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論壇和展演項目,以達·芬奇為參照,思考當今藝術與科技背后所面臨的時代問題。
文藝復興時期,人對世界的體認整一而流動,所知與所見尚未被均質分立的學科架構破壞以至割裂,科學與藝術本為一體。其中,列奧納多·達·芬奇是這時期的全才,他精通繪畫、雕塑、建筑、音樂等,也研究光學、力學、機械、工程、數學、天文學……而如今,我們身處一個科技高速發(fā)展,藝術的形態(tài)多樣,藝術體系深陷商業(yè)化與政治化。
為此,中國美術學院發(fā)出提問,如果達·芬奇處在當下的世界,他又會對哪些方面感興趣呢?我們該如何向達·芬奇介紹當下這個世界?
張江科學會堂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表示,“達·芬奇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天才中的全才’。這一切都因為他是自然真理孜孜不倦的探尋者。他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于我們的感覺,而‘經驗是所有確實性之母’,他說‘自然是最深刻的現(xiàn)實’。繪畫對達·芬奇來說不只是天才技藝的展現(xiàn),更是認識自然的路徑。他深奧怪誕的筆記是一系列純粹好奇心驅動下的自然研究,一種從感覺出發(fā)的經驗性知識,更是一種通過視覺的思考。他有著嬰孩般的天真與好奇、畫家的敏感和技藝,同時又有學究氣的誠懇和嚴謹,最重要的,他還有一種神秘的直覺、神圣的冷漠。他研究空氣透視的時候,其實是在研究色彩學和光學;他畫風景和壘壘巖石的時候,同時也是在研究地質學;他用數百張素描分析海洋的運動、山洪的原理,是因為他感受到了世界那種陌生的敵意。觀察與表現(xiàn)、探索和描繪,在他這里從來就無法分離,共同形成了一種由繪畫技藝所驅動的經驗科學。”
展覽現(xiàn)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中國美院希望以達·芬奇的精神為切入點,舉辦了“向達·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藝術大展暨第七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jié)”。該藝術節(jié)共包含五大展演單元與兩大國際學術論壇,其中,展演單元分別為“透視或世界觀:山水作為方法論”實驗藝術單元、“程序員與小提琴”開放媒體單元、“我歌唱帶電的肉體:靈魂在哪里?”媒介展演單元、“天人之境v3.0”國際藝術邀請單元以及“安吉亞里”繪畫單元。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丹麥、荷蘭、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古巴、德國、俄羅斯等十三國藝術家攜手聯(lián)袂,呈現(xiàn)了人工智能(AI)藝術、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混合現(xiàn)實(MR)藝術、生成藝術、影像藝術與繪畫藝術等多類型作品。
進入展廳,觀眾首先能看到的是繪畫單元,呈現(xiàn)的是國美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安吉亞里之戰(zhàn)》。《安吉亞里之戰(zhàn)》原是達芬奇散失的作品,是達·芬奇在藝術生命的壯年與米開朗琪羅對壘之作,描繪了兩軍相爭的瞬間,并為此留下來大量的手稿,包括很多人物形象的局部及相關研究。而國美師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則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次回應。這件作品也是此次展覽中的唯一一件“舊媒體”作品。
展覽現(xiàn)場,國美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安吉亞里之戰(zhàn)》
展覽第二單元是“天人之境 v3.0 ”,呈現(xiàn)了12位/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這一單元中,“維特魯威人”板塊聚焦于方和圓、人和宇宙及永恒等相關故事。來自英國藝術小組Keiken的《泡泡理論》利用虛擬技術,將人的人生分成不同階段的泡泡狀球體,再運用自動駕駛技術視角,連接起不同的階段,呈現(xiàn)出一種過去、今天和未來的相互參照。而雅各布·庫茨克·斯廷森的作品《臨界地帶》引起了人們對那些很少被探索的空間的關注。
Keiken, 《泡泡理論》
雅各布·庫茨克·斯廷森《臨界地帶》
“萊斯特手稿”板塊引用自達芬奇手稿中的發(fā)明,來探索藝術和科技的合作問題。如藝術家安德魯 ?德米爾吉安的《重新校準》表達的是一架緊急響應的無人機在未來世界地景中搜索人類生命的場景。這部具有推想性質的虛構作品通過非人類意識、溝通語言探討了人工好奇心和機器自我實現(xiàn)的概念。藝術家金勞的影像作品《吾手之嘆》是藝術家長時間呆在被譽為世界上最安靜的房間之一的空間內,關注身體和心理對極度安靜環(huán)境的反應。
展廳現(xiàn)場,金勞《吾手之嘆》
而“最后的晚餐”板塊則是關注的當下正在發(fā)生的社會問題,如對于消費主義的批判,對于自然生態(tài)的消亡,對于科技產品運用等問題的反思。例如,藝術家喬納森?莫納漢作品《隨心所欲地移動》是一個無縫循環(huán)播放的大型視頻投影,展示了一匹神話中的馬在行走,將觀眾帶到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它既花哨又荒涼,描繪了我們今天被技術主導的消費主義文化;而藝術家耶倫?范?洛恩《有可用的更新-版本》則用一個空間來展示虛擬場景——老年人計算機課程,試圖以此質疑當下是否需要更好、更智能、更高科技的技術等問題。
展覽現(xiàn)場,耶倫?范?洛恩《有可用的更新-版本》
與達·芬奇的觀看視角不同的是,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法”(平遠,高遠,深遠)將自“我”含納于天地間,這種觀察和表現(xiàn)的方式并不以所謂“科學”的角度理解世界,卻延續(xù)和發(fā)展出另一種個體的觀看方式。在“透視或世界觀:山水作為方法論”單元,觀眾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個空間中,如同回到自然,進行一場山水游覽,可以看到記錄瀑布的影像,也有記錄住在山水邊的人的生活場景。該板塊的負責人孫曉宇表示,這里是我們的山水現(xiàn)場,里面的作品以國美的山水影像計劃為出發(fā)點,呈現(xiàn)了國美師生的影像創(chuàng)作。這是一場山水意境的行旅,呈現(xiàn)了我們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觀,以及山水和人之間的關系。“中國的山水精神和達芬奇體現(xiàn)的透視法其實是西方和中國之間在透視和感知上的不同,我們希望兩者之間是有一個互為關照的體驗。”
展覽現(xiàn)場,“透視或世界觀:山水作為方法論”單元
陳璇《絳河》
范獻鑫《跌水、巨石、旋轉的宇宙》
此外,“程序員與小提琴”單元英文名為“A Coder and Violin”,是達·芬奇名字中所含字母的重新排列組合,也是以達芬奇式的風格所獻出的提案。在這一展區(qū),呈現(xiàn)了來自8個國家的藝術家40人的作品,包括意大利的保羅·齊利歐(林茲電子藝術大獎金獎)、古巴的伊凡·阿博瑞(今年流明金獎)、韓國的 Protoroom 等。而與常見科藝融合項目中慣性采用的撞后逃逸式的藝術與科技兩門學科的短暫隨興的邂逅不同的是:我們眼中的程序員和小提琴家,他們之間絕非臨時合作關系。程序員本人就是小提琴家。
溫辰旻《神明再會》
展覽現(xiàn)場
達·芬奇解剖過很多尸體,并將解剖的結果畫下來,并做了很多記錄。他記錄:“奇怪,我沒有找到靈魂。人類一直說存在的靈魂到底在哪里?我為什么沒有找到它?我該解剖的全部解剖了。”在展廳尾端,一件大型的跨媒介作品《我歌唱帶電的肉體:靈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則是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認為:“人類激情就是靈魂。靈魂無處不在。”該作品也是此次展覽的亮點之一。
這一條通道,是一條構成人類激情體驗的通道,觀眾可以走入其中,感受惠特曼贊美人的肉體與靈魂的長詩《我歌唱帶電的肉體》、貝多芬表現(xiàn)人類激情和感動的交響樂《第九交響曲》等,以及針對靈魂這一主題創(chuàng)作的雕塑。
展覽現(xiàn)場《我歌唱帶電的肉體:靈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
《我歌唱帶電的肉體:靈魂在哪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Where is the Soul?》(局部)
對于此次展覽,策展人閔罕告訴記者,在技術加速演化,AI作品有著同質化傾向的當下,展覽的目的是帶有反思和批判性的。“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感受力保持敏銳,這是我們所面對的核心問題。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反思我們以后將面臨的藝術到底是什么。”
“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為我們重新定義了創(chuàng)造力,也對人的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超越學科劃分的壁壘時,我們依舊需要有人文的關懷和思辨的精神。”閔罕說道。
此外,第七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jié)還包括兩大國際學術論壇,分別為展覽主論壇“‘新六藝’系列論壇 | Panel 21:向達·芬奇提案——21世紀的文藝復興人”以及第八屆網絡社會年會“‘反文化’?重置技術的一切(不)可能性”。此外,“藝能松(AIathon):藝術/人工智能黑客松”與現(xiàn)場演出“‘聲納媒體藝術節(jié)’20周年”將以更多元的形式跨越時間與空間發(fā)送訊號,召集達·芬奇的世界觀伙伴們展開對話、思辨和共建。
展覽海報
附:“向達·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藝術大展暨第七屆國際跨媒體藝術節(jié)”相關活動
向達·芬奇提案——上海科技藝術大展
時間:2023年10月29日-11月13日 9:00-17:30
地點:張江科學會堂二層 張江廳(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海科路1393號)
展覽主論壇:“新六藝”系列論壇 | Panel 21:向達·芬奇提案——21世紀的文藝復興人
時間:2023年11月7日 9:00-18:30
地點:張江科學會堂六層 MIP空間
第八屆網絡社會年會:“反文化”?重置技術的一切(不)可能性
時間:2023年11月8日-11月9日
地點:張江科學會堂六層 MIP空間
藝能松(AIathon):藝術/人工智能黑客松
時間: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 16:00
地點:張江科學會堂五層 505、506、507、508室
現(xiàn)場演出:“聲納媒體藝術節(jié)”20周年
時間:2023年11月11日 19:30-22:00
地點:張江科學會堂二層 張江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