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成石經︱楊兵:原址保護唐《開成石經》更具至高性和唯一性
自2017年11月2日,“唐《開成石經》搬遷事件”曝光以來,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反對搬遷的呼聲不斷。截止目前,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晚報》、《西安晚報》等數十家媒體相繼發表關注文章53篇,這在西安的歷史上尚屬首次,之前從來沒有哪處古遺跡的存亡受到全國公眾的如此關注。令人費解的是,此事件官方仍然沒有公開回復,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在持續。
此事件中,支持搬遷與反對搬遷的雙方爭論的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是,《開成石經》是否具備原址保護的條件。即支持搬遷一方認為,只有將《開成石經》搬遷進北擴后新建陳列館,才能改善展示條件,提升展示效果,阻隔火災隱患;而反對搬遷一方認為,原址保護完全可以達到搬進新館后的效果。筆者結合在碑林博物館25年的工作經歷,17年博物館展覽策劃及陳列設計的實踐經驗,針對原址保護《開成石經》(圖1)的可行性做出了一種設計方案,以供關心文博事業的各界人士討論。
圖1
眾所周知,西安碑林現有展室均為古建結構,為1937年至1938年所建(圖2)。雖然在后來的歲月里都有修繕,但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觀眾對展廳環境及展示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能否做到利用古建改造展廳環境、提升展示效果以及阻隔火災隱患呢?西安碑林博物館沒有這樣的實踐經驗,但故宮作為中國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在這里建立的故宮博物院很好地解決了古建與現代展示需求之間的矛盾。
圖2
凡是去過故宮博物院參觀的觀眾,都會為獨具特色的展廳環境與展示效果留下深刻印象。武英殿里的“書畫館”、午門城樓里的“特展廳”和慈寧宮里的“雕塑館”是其中的代表(圖3)。2016年9月,在午門城樓里的“特展廳”舉辦的“梵天東土,并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展出來自印度和中國的175件石刻文物精品。此展因將精美的展品與古色古香的古建環境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圖4),最大限度地詮釋了石刻文物的價值,好評如潮,觀眾無不為此而嘆服。2018年4月,筆者邀請故宮博物院的一位副院長到西安碑林,現場討論《開成石經》原址保護的可行性,得到充分的肯定?,F就原址保護《開成石經》方案介紹如下。
第一,改變現有展示空間。碑林一室現展出唐“十二經”及清代康熙三年(1664)補刻的《孟子》和補《開成石經》因地震所致缺損部分碑石。這樣的現狀使展示空間凸顯擁擠。要想獲得良好的展示環境,必須將清代康熙三年(1664)補刻的《孟子》和補《開成石經》因地震所致缺損部分碑石(圖5)搬出第一展室,為改造《開成石經》展示環境提供條件。因在碑林館方原有的搬遷計劃中就有將碑林第二、第三展室碑刻移至北擴后的新陳列館中,故可將清代康熙三年(1664)補刻的《孟子》和補《開成石經》因地震所致缺損部分碑石移至碑林第二、第三展室。另外,這部分碑石在1936年以前,原本就陳列于此二展室。保留《開成石經》在第一展室的原有位置不變。(圖6)
第二,提高展室的安全性。即利用第一展室古建的框架結構,對展室上部進一步強化框架結構,突出立柱、梁、枋,增加“梁架”,以“工”字形重疊。強化“梁架”原有大紅漆顏色。然后在《開成石經》頂部與“梁架”之間架設鋼架,鋼架以“十”字交叉方式連接,形成多個方形空間,空間內選用防爆玻璃鋪設。展室所需的電源線、消防管線、燈具、空氣調節器均可以鋼架為支撐安裝。這種做法的優點在于,將《開成石經》與展室頂部木質結構部分分隔成為兩個獨立空間,隔離安全隱患。鋼架下面所形成的獨立空間有助于《開成石經》展示空間的改造;電源線、消防管線、燈具、空氣調節器也不與木質結構接觸,有效杜絕了因電源問題造成火災的隱患。在此基礎上,所有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包括多媒體、低反玻璃、智能語音系統及內容導讀等都可以使用。展室四周窗戶進行封閉,結合展覽主題設計展板,地面選擇石材重新鋪設。(圖7)
圖7
第三,展覽空間的主題設置。第一展室經過將清代康熙三年(1664)補刻的《孟子》和補《開成石經》因地震所致缺損部分碑石搬離后,東西兩邊形成了兩處巨大空間,每處約300平方米。首先將碑林收藏的《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搬至東側部分空間,與《開成石經》共同陳列。結合中國歷史上七次刻經活動,以《熹平石經》、《正始石經》與《開成石經》的淵源關系為線索,重點介紹《開成石經》的歷史信息及內容價值。其次將北宋建隆三年(962)《重修文宣王廟記》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大宋永興軍新修玄圣文宣王廟大門記》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京兆府府學新移石經記》碑和金正隆二年(1157)《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等四塊碑石移進西側空間,結合這四塊碑石內容,講述《開成石經》三次搬遷的歷史。經過這樣的內容設計,碑林第一、二、三展室與《石臺孝經》將共同構成中國唯一的“中國石經發展史”展。另外,將梁思成與《開成石經》的奇緣也同時進行介紹。梁思成為《開成石經》所設計的防震裝置得以保留后,將成為人類防震史上的典范之作,西安也會因此成為最具人文關懷的城市代表。
第四,優化參觀線路。碑林第一展室現有東西南北各一扇門,其中,南門為主入口,北門為出口,東門和西門為輔助入口。這樣的參觀線路使絕大部分觀眾經南門主入口進入后,只在入口與出口之間的《開成石經》部分進行參觀,很少進入兩邊感受《開成石經》的全貌。這就造成入口與出口之間人流量過大,逗留時間短,給后面的第二、三展室造成參觀壓力。針對這種情況,對參觀線路進行重新設計。即關閉原有主入口,將入口設置在東西兩個門處,保留原有出口。這樣設計的參觀線路的好處是,觀眾可以無一遺漏的將《開成石經》飽覽一番,增加了在第一展室的停留時間,減輕了后面展室的參觀壓力。同時,參觀線路不重疊,還能閱讀配合《開成石經》所策劃的主題展覽。(圖8)
圖8
第五,對碑林現有七個展室的規劃。碑林現有七座展室,經過改造第一、二、三展室為“中國石經發展史”展展區。將碑林第七展室的《淳化閣帖》搬移進北擴后新建陳列館。
明清兩代是中國儒學思想發展傳播的時期,在碑林第四、五、六展室中藏有大量有關孔廟儒學的碑石,將這部分碑石合理分布于第四、五、六、七展室,可以形成“經典儒學”展區。
通過這樣的調整,碑林原有的七座展室與唐《石臺孝經》就共同構成了“經史儒學”專區,此區與孔廟的主題內涵完全契合,也是對東、西廡“孔廟、碑林與博物館”展的進一步詮釋。這一方案將最大限度地再現孔廟舊區廟學文化的核心體系。
將唐《開成石經》進行原址保護,是一項將傳統建筑環境與中國經典經史完美融合的設計方案。該方案是在充分尊重《開成石經》與《石臺孝經》的位置關系,和二石經在學廟文化中規制的前提下,結合碑林七個展室的碑石內容,依托西安孔廟的精神內涵,兼顧現代展示空間的要求所形成的。此方案的最大亮點在于,巧妙的將中國古建中梁架結構所體現出的“頂天立地”的人文精神,與《開成石經》“立國之本”的社會價值融為一體。同時,在古建中紅色的梁柱,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莊重感、儀式感和紀念性。將《開成石經》陳列于紅色梁柱襯托下的環境里展示,與將《開成石經》搬移至鋼筋混凝土灌注而成的新陳列館的環境當中陳列相比,前者更加有助于觀者感悟《開成石經》的精神內涵,也更加符合儒家文化中“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體系。唐《開成石經》的至高性與唯一性由此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