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述|我在科研國企的二三事
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網絡文章引起熱議。
文章稱,原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在今年上半年離職跳槽去了一家民營企業,年薪漲了數倍。而在他跳槽后,原單位下發了一份文件,稱張小平是“兩型發動機研制的靈魂人物”,他的離職“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網傳西安航空動力研究所公文。盡管27日晚,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官方網站發布《關于張小平離職事件的情況說明》解釋稱,張小平不顧脫密要求,在離職未獲批準的情況下自行離所,而承辦人因急于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辭失當,夸大了其在所參與研制項目的地位和作用。但事件余波未平,在輿論場中觸發了國企骨干人才流失等話題的討論。
科研國企的人才激勵機制如何,科研人員的職場現狀又是怎樣的,幾位在國企工作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講述了他們的經歷和見聞。
口述人①
男,32歲,航天系統,工作8年,管理崗位
我碩士畢業后就進入了航天系統,最初是技術崗,三年后轉到管理崗位。那時候行業的吸引力很大,師兄師姐畢業了基本都來這里。
技術人員從事的是研發類的工作,由國家出資,科研人員拿出產品到市場上競爭,所以壓力還是有的。尤其在航天系統,由于項目壓力和技術難度大,大家還是很忙的,再加上時間節點的壓力,我們的工作節奏比其他國企偏快。
比如過年有發射任務,那大家就不能回家。這種衛星項目是大型協作項目,協作的人員要上百、上萬人,每個崗位都必須踩住項目的每一個點,不能等你一個人。
但如果出現了像張小平那樣的情況——突然有人離職了,“影響關鍵項目進展”這個說法肯定是夸大了。
他們是一個分系統,而他只是這個大系統里極小的一個小環節而已——當然發動機是核心重要部件,但也并不代表整體,如果說這樣的人才一走就癱瘓的話,那就沒法玩了。缺了誰,會有影響,但不會有這么大。
像張小平,他有可能掌握核心技術,但從職位上來看沒這么嚴重,也可能他個人能力很強,掌握的技術很多。
張小平的職稱是“研究員”,是我們系統里最高的職稱了,比高級工程師要高。以我們單位為例,600多人,每年評選研究員的名額是2-5個。要求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也有一些硬性指標,例如期刊上發論文、獲得過專利、國家的獎項。在我們系統,一般40多歲才能評。
而他的“副主任設計師”是技術職務,項目結束了這個職務就沒了。它有一定的延續性,比如你在上一個項目里是副主任設計師,一般來說到下一個項目里還是這個職務,繼續承擔原來的位置。
在一個項目里,大概有10到20個分系統,每個分系統有1-2個副主任設計師,1個主任設計師。下面主管設計師就多了,因為一個分系統下面十幾個產品,多的話50個,每一個產品都確定一個主管設計師。
在國企,就算水平不是很高,熬一熬,到那個時間,提一提也是可以到副主任設計師,也有再怎么都提不上去的。但總體情況是只升不降。
所以我們系統的離職率一般都比較低,10%左右吧。做到副主任設計師,評上研究員后是極少有人走的,除非是誘惑太大了。說實話,誰給我一百萬我肯定也跑了。但這不代表企業就很糟糕,否則大家都跑了,企業早黃了。
國企的收入分兩塊,一塊是工資,一塊是福利。福利現在卡得比較嚴,餐補、差旅的補助、公共出行的費用、醫療費用,這些補助加上工資就是收入。收入根據崗位標準,基本工資加績效,基本工資和補助的標準是和副處級一樣的,但績效是領導考核的。技術職務對待遇的影響不到50%吧。
我剛畢業的時候薪資是10萬+,現在是20萬+,屬于平均水平。雖然天天叫窮,但站在大環境看也不是特別差。因為福利還是可以的,午飯晚飯食堂吃,醫療、出行的保障都比較完備。每個月除了自由消費其他不需要開銷的,吃住行都不需要錢。
跳槽也正常,有的人是因為所謂的“懷才不遇”走的。比如說有人提出要做一個項目,那么從論證報告、方案到驗證實驗都要詳細闡述,然后一層一層評審,而且不一定能通過,可能你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直接就被ko了。
發生多了,那些氣不過的人就走了,覺得不適合這個環境,要去創新力更強的公司。
航天其實不是特別官僚的系統,有人有想法、有抱怨和訴求,有好的建議都是可以直接跟領導說的,我們在一塊討論問題也常常爭得臉紅耳赤。但國企做的這些東西,是要直接實戰用的,最尖端并不重要,能用才最重要。比如一個戰機,跑慢點總歸比快但是失敗率高要好,因為失敗的代價特別大。
所以對創新的評估就會非常復雜,是不是會帶來可靠性的降低,會不會有風險,評估的周期很長,很多流程來把關,做大量的(可靠性)實驗。這也必然導致創新的成本變大,在外企可能花一年,從論證到產品就結束了,在我們這兒要兩年,前期論證時間非常長。
現在國家推行軍民融合,推動私營的資本進入這個領域,所以很多投資人、基金也好,手里有錢的就愿意做這個。目前還沒有變成風口,但是我覺得會很快,必然會有大的金主要砸錢,成立自己的機構。那他們去哪里找人?就去這些成熟的科研機構里面,那不砸錢,怎么把人挖走?
最近我們系統里也感覺到這個變化,核心崗位走的確實比以前多了。以前根本沒有這種人,現在一個單位里會有這么兩三個,他們挖的都是做到一定水平的,去了就能獨當一面。
我也遇到過跟張小平情況類似的人,也不是在這個項目上非常高級別的,屬于中間力量。這樣的人對方單位比較喜歡,一個是比較好挖,挖得動;第二是這部分人比較年輕,三四十歲,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又比較有干勁。
為什么張小平這個人值這個錢?現在做自主研發航天用發動機的單位不多,基本上就西安兩個研究所,核心技術和人才就在他們那里。他搞的這個發動機,確實目前在國內是比較尖端的技術,還沒有在工程上選用,可能還沒設計出來,可能還在預研(預先研究)、研發過程當中,還沒有實現最終的產品化,相當于他是在研發的早期階段離開了。
(離職的人)如果你設計的型號涉密的話,要和甲方簽保密協議,走之前要把所有保密事項了掉。還有要遵守脫密期的管理,不能去外企,不能出國,不能去外資獨資的機構,境外的單位都不能去。在脫密期,一段時間要回來述職,說明你現在在干嘛,從事什么工作,有沒有接觸過外籍人員。
脫密期根據不同涉密等級是不一樣的,剛來一到三年的是一年,像張小平的涉密等級我估計是比較高的,時間估計會延長。脫密期當中是可以跳槽的,前提是脫密前的手續都辦完了,清退各種東西。
因為民營資本的進入,我們也在未雨綢繆,提高現有員工的收入。但就算再提,也不可能提到偏離市場的角度,有金主砸錢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的,我們背后是國有資產。
對基層技術人員來說,一方面待遇也在提高,一線人員的工資在上浮,技術難題一門心思去解決,成就感也比較大。另一方面,技術人員的晉升問題也在改善。如何設置積極有效的薪資激勵體系,在將來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如何設置積極有效的薪資激勵體系,在將來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視覺中國 資料圖口述人②
女,29歲,能源系統,工作四年,工程師
四年前我從“985”學校碩士畢業,目前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負責工程圖紙設計。
當時我們那屆畢業生去哪的都有,外企私企國企,我是本地人,喜歡穩定安逸的生活,也沒有買房的壓力,國企是我最好的選擇。
我從實習就開始在國企,跟我預想的不太一樣,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閑,忙起來還是會加班,壓力很大。比如說任務沒有完成,該畫的圖紙還沒有畫完。
每天的上班時間從早上八點開始,工作按部就班,有設計任務下來了,就根據要求和行業標準去設計。到了上午十點多,喇叭里就會放廣播體操的音樂,做不做都隨你。因為畫圖需要花費腦力和體力,一天下來后,我也是筋疲力盡,躺在沙發上不想動。
像我的話,第一年工資拿到手也就10萬,尤其一開始每月拿到手的工資和獎金,加起來也就4000多,少得可憐。
但總的來說科研人員比設計人員的待遇要好一些,發表論文或出版書籍都是有額外獎金的。
到了第二年會稍微增長一些,但也就一年12萬。工資是固定的,簽合同定下來的,剩下的看獎金,它和工作年限、績效、崗級職稱這些都有關系。
我目前的職稱是工程師。技術職稱總共分三類: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剛畢業進來的新人都是助工,等達到一定工作年限就可以申報高一級職稱。
但只有真正的“大牛”,也就是核心技術骨干才有資格評選高工職稱,大概博士工作十年、碩士工作十五年才能參評。評選的時候有項目帶頭人、論文和出版書籍方面的要求,還會邀請專家過來評審。我是去年通過了答辯拿到了工程師的職稱,但工資漲幅并不大,主要還是要看企業的效益。
在我們團隊的話,一組16個人,目前是三個高工、三個助工,剩下的都是工程師。這和我們年齡結構有關系,剛進來或者進來沒多久的都是助理,大部分是工程師。
除了職稱之外,國企員工還有另一種“身份”,有的地方叫職位職務,有的地方叫崗級,每家企業的設定可能都不一樣。
比如張小平文章里提到的副主任設計師,它是一個項目、一個型號里的技術職務,比如“我是xx項目的副主任設計師”。
另外單位里還有一些輔助員工,屬于外包單位的勞務派遣,大多是本科學歷,做一些重復性勞動或者秘書性質的。他們的待遇不如正式員工,沒有正式編制,但也可以評職稱。
幾年下來,我覺得我的工作挺好的,除了錢少。
有次我去參加同學聚會,聽有些在互聯網企業工作的同學,年薪是我的兩倍,我就說哇你們怎么這么高啊。然后他苦笑說,每天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動不動就加班到半夜,我就又覺得他們挺慘的,感覺在賣命,我情愿錢少一點。
在國企的話,穩定,一眼看到將來。尤其我們所在行業基本沒什么變動,不像通信行業淘汰那么快。但工作還是有壓力的,畢竟有deadline。所以在設計組里面很少有人在混,你的任務完不成上級一眼就看出來了。
國企的人員流失相對于其他企業算是少的,但近幾年,我感覺走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招新人的要求也放低了。在國企,薪水上漲到一定程度,總會有一個天花板,一些能力強的多少會有一些介意。我也遇到過這種科研標兵、技術大牛離職去私企。
員工的離職手續需要辦理一個月,期間各級領導會來找你談話,主要是挽留,問你有什么意見或看法,調去另一個部門能否留下。
我們單位還是蠻民主的,領導會聽聽青年員工的意見,院長經常給我們描繪我們行業的前景,多少年以后會怎么樣怎么樣。我們同事就在下面說,這個話說了好多年了。
“在國企,薪水上漲到一定程度,總會有一個天花板,一些能力強的多少會有一些介意。” 視覺中國 資料圖口述人③
男,25歲,航空系統,入職兩個月,助理工程師
我今年從一所“985”“211”高校畢業,碩士學位,專業是航天發動機方面的,綜合考慮之下,我選擇了成都的一家航空所。
對我來說,選擇國企的原因是覺得前景好。一個是職業上,在研究所里比較有成就感;另一個是國家重視自主研發,以后如果做出成果來,個人的發展前景也很好。但我清楚,這點在收入上不會體現出來。
我今年8月份入職,還在試用期,國家規定是半年,單位還會有半年的試用,進行專業的培訓、學習,也會參加部分項目。
剛入職的時候很平靜,參觀研究所的時候內心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波瀾。我所在的研發樓是一棟90年代的六層老樓,像一個小學那么大。里面有一千多號人,80%是技術人員。座位比較緊,有一張大的辦公桌,裝修風格就和教室差不多,沒有其他多余裝飾,就土土的,白色的墻。
入職的時候,看到的同事都很年輕,現在的主力應該都是30到35歲左右,領導們稍微年長一點,包括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可能在40多一點,基本上不會超過50歲。
可能研究所和企業不太一樣,企業里講究效益和工作氛圍,研究所的氛圍沒有那么大壓力,剛進來的時候大家都對你很友好,不會有領導對你很嚴格地說教,跟從學校出來感覺差別不大。
剛開始的時候會有組織培訓,我們單位有一個好處就是培訓時間長,所里面的培訓、科室里的培訓,機會很多。然后回到科室后,同事知道我是新來的,想讓我干活就問你有沒有時間,你現在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你能做你就接,不會強制性地要你一天干完。
等真的工作起來還是比較忙的,我們技術人員的工作一個是做實驗,一個是技術交流。整個發動機里的所有東西我們都要涉及,每天跟零件打交道,每個零件都很重要。
我能感覺到身邊的人工作都很認真、很拼的。比如這周有什么事那就必須本周完成,至于怎么完成,每天工作8個小時還是12個小時看個人能力。
我入職以來,感覺每天都在學很多新東西,包括我師傅也是一樣的,他也有很多問題要去學。比如你做強度,溫度上去了材料的性能就發生變化了,你也得去學材料的東西。
這也是當初選擇來這里的原因,自己的時間可能會多一些,加班也有,但不像航天系統那么嚴重,絕大多數人都是正常上下班,雙休。
還有一個感受比較深,就是保密非常嚴格,離職會有脫密期。在職人員能看什么內容、不能看什么內容都是有規定的;不能把任何資料,包括書籍帶出大門;電子資料不允許拷貝;研究所里不聯網,只有內網,內網都有內部審查。比如發郵件或者傳文檔,會有人專門檢查。
至于薪水的話,我第一年收入在13萬左右,里面包括了獎金什么的。相對于自己找工作時候拿的其他offer,算是比較低的,因為整體行業就不高。
所以這行人才流失很嚴重,我們今年新來的,都聽說好幾個離職了——工作前兩三年離職率比較高,覺得和自己預期不一樣就走了,他們不喜歡這個工資,99%的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有同學就去了私營企業,工資翻一倍,自己走的,沒有人來挖,走的時候很高興。很多老員工跟我們聊天也會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單位的問題,整體行業都這樣,哪怕工齡長,待遇也不會提升多少。
但我目前的話先不去想,正常工作努力學習就好,爭取兩年內評上個工程師(職稱),就可以了。
“我入職以來,感覺每天都在學很多新東西,包括我師傅也是一樣的,他也有很多問題要去學。”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