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面對讀者的提問,陳丹青這樣說
八年前,一次訪談,陳丹青被問及“當今社會,真誠和信任兩個詞如何理解?”他答:“好純啊,這問題倒有點孩子氣,恭喜你!”
上面的對話,收錄在他的新書《為什么我不是讀書人》中。這本書集結了他最近十年所做的訪談、演講、以及從事《局部》與木心美術館工作以來的不少文案。
十年來,陳丹青為亡故師友寫的悼念文章,集結成《除非我們親歷》;他也受托寫了不少藝術評論,跨越小說、戲劇、音樂、攝影,還有素人的繪畫,整理成冊,名為《目光與心事》。
10月7日,陳丹青帶著三本新書,在新落地的naive理想國上海店,舉辦了一場新書簽售與讀者見面會。
陳丹青和讀者們面對面交流,他曾說:“我喜歡看著人說話,一切要讓我看清楚,我才踏實,這是長久形成的習慣。”
現場提問通道收到許多讀者提問。陳丹青與讀者的一問一答,帶著孩子氣般的真誠。
讀者:在《除非我們親歷》中,關于程谷青的文章中,您提到“我能口齒清晰的說話,怕是要過了四五十歲吧”,那您是經過什么樣的訓練才得以“口齒清晰的說話”呢?
陳丹青:口齒清晰的說話,是指面對媒體,那時我快五十歲了。
讀者:記得陳丹青老師在《一日談》節目中提到過主持人像明朝人,想問問明朝的人和現在的人在外貌上有什么區別嗎?
陳丹青:胡說的呀。你以為我真的在明朝待過嗎。
讀者:同樣是創作,作為一個藝術家,您覺得寫作和繪畫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這次寫作帶給您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陳丹青:寫小說才是創作,我只會寫點隨筆之類,不很難。平心靜氣,慢慢寫,就寫好了。
讀者:請問老師,您覺得什么風格的漢語才是好漢語?
陳丹青:清楚,明白,就是好漢語。
讀者:新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獲獎理由是“其創新的戲劇和散文創造了難以言喻的聲音。” 丹青老師的行文特征之二是“鮮活的畫面感”與“濃烈的訴說感”。倘若您有興趣創作一部“劇”,您會優先選擇什么題材?如何分配喜與憂?
陳丹青:你高看我了,一行詩,一頁小說,我都寫不來,還寫劇?謝謝你的總結——鮮活的畫面感,濃烈的訴說感——老天爺,我很開心。
讀者:讀書人和出書人有什么區別?
陳丹青:就是一個在寫,一個在讀呀。
讀者:請問陳丹青老師最欣賞的中國古代畫家是哪幾位?是何原由?
陳丹青:盡量少用‘最’。近年我越來越喜歡中外古代的無名畫家。有名的畫家看久了,會煩的。
讀者:陳老師什么時候再開一次畫展呢?期待!
陳丹青:不開了。開展覽是很傻的。
讀者:消費主義的社會生活方式和藝術發展之間會有怎樣的相互影響和關系?
陳丹青:說起藝術,就說錢。
讀者:陳老師近幾年有哪些新交的年輕朋友?和他們相處有什么感受?
陳丹青:一次性見面的,好印象的青年,常有,保持聯系的,談得攏的,有一位零零后愣小子,愛文學,愛書法。什么感受?他們的每根頭發,都好年輕啊!
讀者:一位22歲的女孩向陳老師提問:因為不甘心而喜歡上的一個人,什么道理都明白,也嘗試過主動了,怎樣可以讓自己真正放手呢?
陳丹青:哎呀,不知道。‘真正放手’的意思是?喜歡上人的感覺總是好的吧。
讀者:想問老師問題,又不太敢問老師問題。因為想到的問題無外乎“關于......您怎么看”“我......,您有什么建議”于是想到老師說的“為什么你們總喜歡問我的看法,問我的建議?”那么,我的問題是,老師您期待什么樣的問題?您覺得什么樣的問題是一個好問題、一個有趣的問題?
陳丹青:我期待具體的問題。上面22歲女孩的問題蠻具體,但又不知道怎么答。我要看見那女孩,也看見他愛上的青年,才能湊合說兩句,我是靠觀看過日子的。你這問題也蠻具體,但不夠有趣。為什么你不逗逗我呢?
原標題:《面對讀者的提問,陳丹青這樣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