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觀察| “海燕”兇猛:俄成功測試核動力巡航導彈,射程2萬公里
俄羅斯公開的“海燕”導彈照片,只露出了彈頭部分。
“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是俄羅斯對付美國反導體系圍堵祭出的“殺手锏”。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全體會議上透露,近期,俄羅斯已成功測試了“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但沒有說明時間。“海燕”可攜帶核彈頭,射程達2萬千米,在俄羅斯任何地點發射,都能打擊美國境內目標。
核動力巡航導彈迎來“第二春”
核動力大家并不陌生,以核為動力的艦船早已縱橫四海,比如核動力航母和核動力潛艇。由于核動力裝置體積比較大,核動力主要裝備于大型艦船,其實,人類很早就對核動力導彈、核動力飛機以及核動力火箭展開研究,但因為技術原因一直都沒有獲得成功。
1957年,美國空軍聯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啟動了SLAM核動力巡航導彈項目,項目目的是研制出是一種可超低空飛行突防的超聲速核動力巡航導彈,其結構其實是一個核動力+沖壓發動機的配置。1961年,美國開始了發動機的地面試車工作,一臺Tory IIA的地面試車臺在長達40km的潤滑軌道上進行了試車。1964年,核動力沖壓發動機的原型機Tory IIC在滿推力下運行了5分鐘,獲得了空前成功。
美國SLAM導彈風洞模型。
當時,美國會啟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研制也是看重這種動力超長的續航,輕松可以讓巡航導彈實現洲際打擊能力,在固體洲際導彈還未成熟之前,美蘇都對洲際巡航導彈進行了研究,蘇聯當時研制了“風暴”洲際導彈,但與美國SLAM導彈采用核動力不同,該導彈采用沖壓發動機的常規動力,尺寸非常大,由于多次試射失敗最終下馬。美國在核動力巡航導彈技術上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后面美國國防部出于不刺激蘇聯考慮以及“民兵”洲際導彈的研發成功,暫停了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研制。進入70年代,隨著地形匹配技術和小型渦扇發動機技術的突破,“戰斧”、AGM-86等尺寸更小的巡航導彈讓轟炸機能夠在敵方防空火力外發動核打擊,對核動力巡航導彈的需求就更小了,核動力導彈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普京2018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出人意料地向外界公開了多款正在研制的新型核武器投擲平臺,包括“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先鋒”高超聲速導彈等,引發外界熱議。
根據相關資料,俄早在2001年就已經啟動了核動力巡航導彈的研制工作,當年美國退出《反導條約》。“海燕”核動力巡航彈由俄羅斯“革新者”設計局和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下屬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共同研制。俄羅斯代號為9M730。從俄羅斯公布的部分照片來看,“海燕”導彈采用四棱尖拱形彈頭+矩形截面彈體,中部設置了大展弦比上單翼,這種氣動布局有助于提升導彈射程,可以判斷“海燕”是一種亞聲速導彈。
“海燕”導彈由助推級和巡航級兩部分組成,根據測試的視頻,導彈最先由固體火箭助推器發射到一定高度,然后再啟動巡航用發動機。核動力裝置是核動力的導彈的關鍵,一般采用核動力噴氣發動機,是直接利用核反應堆的熱能加熱空氣膨脹以后驅動的噴氣發動機,其原理是當導彈飛行中,進入進氣道的空氣首先被預壓縮,經過壓縮的空氣流經核反應堆時,反應堆會對空氣進行高溫加熱,這樣壓力進一步增加,最后從尾噴管中噴射而出,產生推力。據稱,“海燕”導彈射程達到2萬千米,核戰斗部可能來自Kh-102核巡航導彈,爆炸當量25萬噸,制導方式應該采用慣導+衛星導航+地形匹配的復合制導方式,具有較強的精確打擊能力。
“海燕”導彈試射工作并不順利,導彈在2016年6月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了首次測試。2017年底,俄羅斯開始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尼奧諾克薩鎮的中央試驗靶場成功進行了“海燕”的發射試驗。根據西方情報部門公布的信息,在2017年11月~2018年2月期間,“海燕”導彈進行了4次測試,均以“導彈墜毀”而告終。在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測試中,導彈在起飛大約2分鐘后,墜毀至距發射位置約35千米處。俄羅斯則未公開“海燕”導彈測試的相關信息。
俄羅斯對“海燕”導彈進行飛行測試。
“海燕”對俄羅斯有何意義?
核動力巡航導彈最大的技術特點是具有超長的巡航飛行距離和超低空飛行突防能力,超長的飛行距離意味著可精心規劃航線,盡量繞開敵方反導系統的攔截,超低空飛行則可以利用地形地物提升突防能力。此外“海燕”導彈內置核反應堆,就算對方發現也不敢輕易將其擊落,因為一旦將其擊落很可能導致核爆或核污染。
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后在發展和部署反導系統上就開始“放飛自我”,在針對俄羅斯方面,美國開始在歐洲(波蘭和羅馬尼亞)部署陸基“宙斯盾”系統,在阿拉斯加則部署新型反導雷達和陸基中段反導系統,“薩德”、“愛國者”PAC-3和新型導彈預警衛星也不斷推陳出新,反導能力大幅提升。在俄羅斯看來,美國的“盾”越堅固,自己的“矛”的擊殺效果就會越打折扣,如何破解美國反導系統成為俄羅斯的頭等要事。
為了應對美國反導系統,俄羅斯一方面強化現有“三位一體”核力量中的投擲工具的突防能力,比如研制“先鋒”高超聲速彈頭,讓老式的SS-19洲際導彈擁有更強的突防能力,還比如將“白楊”-M公路機動洲際導彈升級為可攜帶多彈頭的“亞爾斯”導彈,海基核力量通過建造“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并為該潛艇研制了新型潛射導彈——“圓錐”導彈,空基核力量也換裝了突防能力更強的Kh-102隱身空射巡航導彈。另一方面,俄羅斯開始尋求非對稱核打擊手段,“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就是這種目的下的產物。
此外,“波塞冬”核動力潛航器以及“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也是非對稱打擊手段。“波塞冬”通常由特種核潛艇攜帶,核動力潛航器可攜帶核戰斗部,能夠在水下遠距離潛航,繞過敵方的反潛網,將核彈頭運送到潛在敵人的海岸,一旦在海岸線引爆,引發的海嘯將給附近沿海城市毀滅性打擊,因此攜帶該無人潛航器的特種潛艇被外界稱為“末日潛艇”。 “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依靠超遠的射程,繞開北極密布的美國反導雷達和攔截彈,飛越南極從南方打到美國本土。有了非對稱的核打擊手段,就可以懾止美國,達到維持俄美戰略平衡的目標。
由于“海燕”具有很強的戰略威懾作用,已經引發了美國等國的高度關注。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約翰·海登坦言:“美軍沒有阻止俄新式導彈的任何辦法。這些能攜帶核彈頭甚至是自帶核動力裝置的導彈如果逼近,即使有50%的攔截成功率,依然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巨大災難。”英國國防情報局局長吉姆·霍肯赫爾中將也認為,俄羅斯正在測試的“海燕”太危險,將對歐洲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021年8月,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要求國防部抓緊完成“海燕”等新武器系統的研發工作,計劃于2025年投入使用。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勢同水火,俄羅斯對核武器的依賴會更深,在這個時間節點宣布“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成功測試的消息,顯然也是為了威懾對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