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能手機緣何被變成“竊聽器”?
李本揚/央視新聞
字號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網絡失泄密情況日益增多,侵害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國家秘密的網絡監聽、攻擊、竊密活動愈演愈烈。
一部智能手機、一個應用程序、一個社交媒體賬號,都存在引發失泄密的可能性。這些風險隱患,不僅與個人信息安全息息相關,更攸關國家安全和利益。
智能手機竟成“竊聽器”?
當今時代,智能手機不再只是一部通信工具,更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終端,一旦遭受網絡攻擊,可能導致手機內重要信息數據被竊取,還有可能變成移動“竊聽器”,持續錄制并向外傳輸周邊聲音或圖像。使用智能手機,需增強安全意識,避免帶入涉密場所,避免傳遞敏感內容,以免造成失泄密隱患。
網絡社交的隱性風險
移動互聯時代,網絡社交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社交軟件上分享日常生活、工作感想時,一些不經意間的不當操作,很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特別是涉密工作人員,更應注意社交軟件的隱性風險,避免成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關注的目標。
人工智能潛藏的隱患
人工智能在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風險隱患。個人數據過度采集、大數據挖掘分析、深度偽造技術濫用等,都可能威脅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國家安全。
網絡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數字時代,維護網絡安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讓我們一起提升保密意識和防范能力,依法履行保守國家秘密的義務,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人民防線。
責任編輯:王卉
圖片編輯:沈軻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