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馬丁·路德的限酒改革會失敗?因為缺了“黑色吟釀”
當土耳其人丟下咖啡豆時,咖啡已經小規模地出現在維也納、倫敦、法國與荷蘭。第一個由歐洲人記載的有關喝咖啡的記錄是在 1615年。可是就算最勇敢的美食者,也要等到 17世紀后半葉才開始習慣喝咖啡。
然而,為了了解這種新的娛樂性藥物的意義,你還得先習慣 400年前純樸、落后的歐洲社會。
在那時,不但沒有出版書籍,也沒有電影,音樂也不怎么悅耳,食物則更讓人不敢恭維……當時胡椒還沒有被發現,白鹽則稀罕珍貴,而砂糖也才剛亮相不久。非常像長時間過著乏味的周末,不是上教堂就是喝啤酒,可是歐洲人卻精明地把兩者結合起來。
1660年的巴黎有超過 100個宗教假日,每個假日的高潮都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馬拉松飲酒比賽。“他們得先喝掉一半,然后一口氣把剩下的全部喝完,”一位德國人在 1599年記載,“直到他們完全陷入昏迷狀態……會有兩個英雄脫穎而出,然后再繼續最后的酒量比賽。”
有人說,喝酒可以提高社會地位,因此有句話說:“酒醉如大王。”敬酒就是用來顯示自己很富有的方式。喝得最多的那位將會得到獎賞,那就是浮在酒杯上的吐司(toasted bread,因為第一個字與敬酒同音)。
啤酒不只是用在慶祝的場合,但以營養成分來說,還是面包名列前茅。在那個時代,每個家庭主婦都會烘烤面包,也會釀酒。“眾人靠這道飲料過日子,多過于靠食物。”普列克托瑪斯(Placutomus)曾于 1551年如此描述。一般他們都在早餐喝啤酒,午餐喝麥酒,晚餐則喝更強烈的黑麥酒,而每一餐之間也會隨意喝幾杯。一般的北歐人,包括婦女和小孩,平均每天喝三公升啤酒,差不多是兩箱六罐裝啤酒,而且他們喝的啤酒的酒精成分比一般的高很多。
社會上較有權勢的人,譬如警察,還會喝更多。芬蘭的士兵每天可以分配五公升較烈的麥酒(大約七箱六罐裝啤酒,或 40罐啤酒的酒精成分)。在蘇塞克斯(Sussex)的修道士,大概只有 12罐啤酒。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私釀的烈酒一定不會被浪費,但糟糕的是,主要的營養來源唯一沒有酒精成分的面包,則被認為很容易長出引起幻覺的麥角菌,這是一種LSD(麥角酸二乙胺,一種迷幻藥)的基本成分。
于是產生了喝醉酒的醫生、醉醺醺的政治人物,還有酒后宿醉的將軍。接踵而來的就是瘟疫、饑荒,還有可怕的戰爭,再加上使用迷幻藥的教宗,這些都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中世紀的基督教。
因此當馬丁路德在 16世紀中期推行天主教改革時,飲酒的問題就是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追隨者有圣方濟修道會,他們印了最早的“酒精魔鬼”(Demon Alcohol)海報,那是一個有豬頭鳥爪的喝醉酒的魔鬼,他們也禁止酒量比賽。
當時的社會對這項改革唯一有響應的組織,是由一群德國人創立的歐洲第一個節制聯盟,其會員都限制自己一餐內最多只能喝七杯葡萄酒。
除此之外,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民仍然如同往常一樣持續著原來喝酒的習慣,醫生依然勸說他們的病人應該讓自己喝得醉醺醺,至少一個月一次,以為這樣做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在英國,大約有 1/3的農田專門種植大麥來釀制啤酒,而且每七棟建筑中就有一間是酒館。
馬丁路德的限酒計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可以代替喝酒的建議。接下來就是17世紀40年代奧斯曼禁止咖啡的事件。在這之后十年,歐洲第一間咖啡館才在英國牛津市開業。過了不久,倫敦也開始出現咖啡館。就在此時,清教徒奪取了議會的控制權。禁酒的清教徒熱切地將“黑酒”視為是上帝賜予的代替啤酒的飲料。這種飲料比啤酒還好的地方是,它被認為有治療酒醉的功用。
西爾維斯特 ·杜福爾( Sylvester Dufour)曾指出,咖啡“可以立刻讓喝醉酒的人恢復清醒,即使沒有喝醉的人喝了咖啡,馬上也會覺得精神好許多”。不用說,這當然是毫無根據的報道。
雖然近年曾有相關化驗結果顯示,只要喝兩杯咖啡,就可以使身體里的酒精成分減少0.04%——酒精在血液里濃度的高低對人體有相當的影響(0.01%的酒精已足以影響身體)。
根據當時的秘密信件的記錄,這種酒后引起的輕微頭昏是當時歐洲面臨的最大問題,尤其影響書記官的工作。根據歷史學家詹姆斯 ·豪厄爾(James Howell)的說法,隨著咖啡館的增加,書記官不只變得清醒,就連早上喝酒的休息時間也慢慢被替代。1652年倫敦只有一家咖啡館,到了1700年已經超過2000家。但咖啡與清教徒的結合并沒有普及到整個歐洲大陸。在17世紀初期,主教甚至要求羅馬教皇禁止這種“惡魔吟釀”,只因為它是黑色的。而且蘇非派教徒在儀式上也開始使用咖啡,所以咖啡被視為惡魔飲用的圣餐酒。
可是教皇拒絕這個提議,因為他試了一杯咖啡后非常喜歡。不過,在英國的清教徒都已經改掉在早餐喝啤酒湯(beer-soup)的習慣,但其后100年,保守的天主教徒仍然堅持在早餐喝啤酒湯。
選自《咖啡癮史:一場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險》,(美)斯圖爾德·李·艾倫著,簡瑞宏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