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農民勞作時發現商代銅鼓上交國家,41年后與國寶重逢
41年前,湖北崇陽縣農民程正華,在村頭勞作時,無意中發掘出國寶文物——商代銅鼓,并上交國家。2018年9月26日,在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下,83歲的老人第一次走出深山,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再次見到了這面銅鼓,和國寶重逢。
看望銅鼓“老朋友”,發掘者41年后重聚
26日11時,湖北省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83歲的程正華。老人的二兒子程細品說,父親當了一輩子農民,這是第一次到武漢。聽說要進省城看銅鼓,父親激動了好幾天。
44歲的程細品說,發掘這面銅鼓,并未改變父親的人生。這些年,父親一直在村里務農,拉扯他和哥哥、姐姐長大成人。父親生性內向,偶爾和后輩才談起這面銅鼓的發掘經歷,除了自豪外,他從未流露出任何后悔。
從崇陽的深山到湖北省博物館,距離雖僅160多公里,車程不過2個小時。但對程正華來說,卻整整“走”了41年——這是1977年發現銅鼓后,他與國寶的首次重逢。
在湖北省博物館的一處鑒賞室,工作人員早早將銅鼓擺放出來,安放在白色泡沫墊上,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盡管銅鼓渾身包裹著銅綠,但造型古拙,不失莊嚴大氣,散發出一股穿越時空的氣場。
該館保管部主任蔡路武介紹,因為維修改造,湖北省博物館最近一直閉館謝客。考慮到老人是銅鼓的親歷發掘者,經請示上級,特批向老人一行單獨展示,以滿足他的心愿。
省博特批“親密接觸”,老人發現“銅鼓”變化
9月26日,湖北省博物館,程正華與41年前自己親手發掘的這面銅鼓文物重聚。記者 苗劍 攝據介紹,出于安全,國寶級文物一般不讓普通人觸摸,但鑒于這只銅鼓的保存現狀,結合老人的愿望,湖北省博物館最后經過研究,在做好充分安全論證的基礎上,特批老人可用手觸摸。
一見到銅鼓,原本走路都顫巍巍的程正華,頓時雙目迸發出異樣的光彩。“41年了,還是那只鼓……”老人嘴唇蠕動,神情激動,他親手撫摸著當年自己發掘出的銅鼓,嘴中喃喃發出濃重的崇陽方言,如同見到了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
細心的老人告訴眾人:這個銅鼓的頂端雙耳,和當年有些“不一樣”。
“老人家的記性真是好!”蔡路武說,因為年代久遠,當年銅鼓被發掘出土時,銅鼓“雙耳”處,有一處長約幾厘米的裂紋和破損,后經專家精心修復,將殘破部分予以補全,“外人一般難以發現,沒想到老人還記得這么清楚!”
據其介紹,在2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為保護這面國內僅存的商代銅鼓,湖北省博物館專門訂制了專用鼓匣,依據造型在泡沫挖出凹形,安放其中,再裝入堅固的鐵箱中。平時除了巡展,這件銅鼓一直存放在庫房中。
青銅器遇潮濕,易腐蝕生銹。為此,銅鼓存放的環境,一直保持在科學的干燥恒溫環境中。據了解,等明年湖北省博物館改造升級完成后,這面銅鼓有望對公眾展出。
銅鼓曾作為文化使者出國巡展
9月26日,湖北省博物館,程正華與41年前自己親手發掘的這面銅鼓文物重聚。記者 苗劍 攝蔡路武表示,老人發掘的這只銅鼓,屬于商代晚期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和其同時代的銅鼓,如今存世被發現的,僅有兩面。除老人發現的這只獸面紋銅鼓外,另一只于上世紀40年代出土,現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比崇陽縣發現的這面鼓鑄造年代略晚。
蔡路武說,老人發現的這面銅鼓,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鼓身上有明顯的陶范澆鑄痕跡,從花紋上看,相比藏于日本那面銅鼓,雖線條粗曠,紋路不那么精美,卻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鑄造水準。前幾年,還有日本文物專家,專程趕到湖北省博物館進行對比研究。
據介紹,工作人員研究銅鼓,曾敲擊銅鼓發出清脆的響聲。鼓作為重要的禮樂器,從材質上劃分,先后出現過土鼓、陶鼓、銅鼓,直到唐宋以后,隨著皮鼓的廣泛流行,銅鼓才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但在少數民族,仍有一定存世量,并使用至今。
“這面銅鼓是國寶級的文物,是無價之寶!”蔡主任表示,這面銅鼓曾入選“中華文物精品展展品”,曾在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展,還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向世人展出。
今年51歲的蔡路武也是崇陽人,其老家距離這面銅鼓出土地,僅30多公里。蔡主任說,這些年,每當跟外賓介紹起這面銅鼓來歷時,他就感到特別驕傲,“這是從我家鄉出土的!”
9月26日,湖北省博物館,程正華與41年前自己親手發掘的這面銅鼓文物重聚。記者 苗劍 攝銅鼓和曾侯乙編鐘是“老鄉”
湖北省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出土過越王勾踐、曾侯乙編鐘等鎮館之寶,崇陽的這面國寶級銅鼓,不僅成為楚文化符號的重要代表,也成為崇陽縣的縣標,不僅被復制放大陳列,成為當地街頭地標一景,而且也出現在很多官方的宣傳資料中。
“崇陽山清水秀,楚文化綿綿流傳,”據崇陽縣博物館館長匡文說,這面銅鼓發現地,為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在同一河床附近,上世紀90年代,當地農民挖地窖時,還曾出土過一件75厘米的青銅劍。此外,作為古代楚國的屬地、崇陽三國時期還是吳國所在。他表示,繼這面商代銅鼓后,當地還發掘過西周時期“一大兩小”甬鐘,大的高70多厘米,小的40多厘米。
匡文介紹,根據國家政策,上交貴重文物,國家可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主動上交文物,更多是一種榮譽!”
作為銅鼓的親歷發掘者,83歲的老人程正華一生清貧,至今仍居住在一間數十平米的老舊瓦房,其晚年常念叨,想看一看當年親手發掘的銅鼓。
此時來漢看銅鼓,幫老人圓夢,得到了崇陽縣民間收藏家、崇陽縣收藏協會名譽會長鐘偉的資助。
“國寶無價,文物作為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重要的傳承記憶,”鐘先生告訴記者,發掘者當年無償將文物上交給國家,一輩子甘守清貧,讓人感佩。幫老人實現心愿,他不過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事。(原標題:41年后,崇陽老農走出深山來漢與國寶銅鼓重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