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十年|史志欽:以中國自身的高水平開放為動力,推動全球共同發展
【編者按】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無到有、由點及面。
十年來,“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容。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十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共建國家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合作領域越來越廣,并幫助許多共建國家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使參與經濟體的貿易額增加4.1%,吸引外資增加5%,使低收入國家的GDP增加3.4%。
值此,澎湃財經特別推出《對話十年》系列專訪,與著名學者、國際組織負責人、業界高管等共話“一帶一路”為國際經貿、產業、全球治理帶來的新思路、新機遇。
如何評價“一帶一路”十年來取得的成效?在全球治理方面,“一帶一路”發揮了哪些作用?如何實現“一帶一路”融資合作的可持續? “一帶一路”建設如何與中歐戰略合作協同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史志欽。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史志欽
史志欽表示,“一帶一路”已經在全球治理和新全球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必將朝著更包容、更平衡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則符合這一發展方向。未來的“一帶一路”項目會更加注重可持續性,要確保基礎設施發展與全球環境目標保持一致;解決與債務和治理有關的批評或誤讀,在參與國之間注入更多信任。
史志欽認為,中歐“一帶一路”合作未來潛力依然巨大,要聚焦筑牢數字和綠色伙伴關系,加強金融合作,加強多邊主義合作,以及定期對話、增加互信等。
展望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史志欽表示,一是要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持續合作。二是推動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項目應在原有的項目基礎上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環保技術的應用。三是打破數字鴻溝,加強全球化中的數字鏈接。四是關注公共衛生健康,“一帶一路”倡議應更多關注醫療基礎設施、醫學研究合作和公共衛生舉措。
持續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顯示度”
澎湃新聞:您如何評價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效?
史志欽:“一帶一路”倡議由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迄今已經10個年頭。經過十年的努力,“一帶一路”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經過十年的努力“一帶一路”倡議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具體來說,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基礎的公路、鐵路、港口、管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實施;經濟增長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以及貿易流通;金融支持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在資助“一帶一路”項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人文交流方面,“一帶一路”促進了文明互學互鑒,如教育領域的獎學金計劃、文旅領域的旅游和文化活動等。
澎湃新聞:您認為“一帶一路”在參與全球治理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史志欽:“一帶一路”倡議以其龐大的規模、開放包容的態度與精神,已經在全球治理和新全球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國際經濟、政治、基礎設施建設等。首先,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中國通過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協同發展,分享自身發展機遇,通過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其次,推動貿易暢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積極推動貿易開放,通過自貿區、自貿港建設,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再次,促進多邊主義理念落地與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在實踐過程中積極與國際組織對接,進一步推動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在國際組織中受到更多重視,推動多邊主義的進一步實踐。最后,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實踐。
澎湃新聞:與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全球化發生了哪些變化?該如何更好通過“一帶一路”擁抱新的全球化?
史志欽:當前百年變局與國際秩序變革互為影響,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前行,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但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必將朝著更包容、更平衡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則符合這一發展方向。首先,以“一帶一路”倡議融合全球化發展,勢必會持續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顯示度”,構建多邊合作的全球性框架。目前,發展中國家現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是在全球化過程中話語權力不足,“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國際合作平臺進一步提高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強調多邊伙伴關系,全方位提升“一帶一路”的包容性和民主性。其次,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打造可持續發展模式。未來的“一帶一路”項目會更加注重可持續性,要確保基礎設施發展與全球環境目標保持一致;解決與債務和治理有關的批評或誤讀,在參與國之間注入更多信任。第三,在推動軟聯通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數字絲綢之路。除了實體基礎設施外,“一帶一路”下一步的重點應是發展軟基礎設施,如貿易規范、法規的對接以及民間聯系與交往;利用數字革命促進跨境電子商務、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技術合作。
要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加強風險防控
澎湃新聞:“一帶一路”建設有著巨大的融資需求,如何看待過去十年“一帶一路”的融資合作情況?未來應該通過哪些途徑實現可持續的融資?
史志欽:資金融通作為共建“一帶一路”五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經過十年來的擴展和發展,已經高效支撐了“一帶一路”各類重大項目建設。從融資規模看,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中國對共建國家直接投資額累計達1800多億美元,補充了“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要的巨大資金缺口。從融資渠道看,目前“一帶一路”的融資合作渠道已經較十年前大大擴寬,覆蓋了傳統的商業銀行信貸融資、開發性金融機構融資、境內和境外債券融資等融資方式,還建立了絲路基金、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非發展基金等在內的中長期專項投資基金,以及亞投行、亞開行和世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資金期限覆蓋了短、中、長期,支持類型覆蓋了商業、政府和公益類項目。同時,融資合作中加入了更多綠色元素,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聯合發布了包括《“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等標準文件,切實支持發展中經濟體融資的可持續性,推動金融領域標準化建設,構建穩定公平的國際金融體系。
當然,看到這些成績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一帶一路”的融資合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資金缺口仍然較大、國際資本、私人資本參與度偏低和融資風險控制不到位等問題,只有充分考慮各類資本的良性互動,以及風險因素對定價的影響,才可以保障長期與可持續的融資。
因此,下一步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一是進一步擴寬融資渠道,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和信息透明度,運用市場化特別是價格手段,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私人資本的加入,讓更多機構共享“一帶一路”的發展成果。二是切實加強風險防控,充分評估盈利性項目的風險水平,通過引入債權和股權融資渠道,為風險因素充分市場化定價。三是構建全面涵蓋合作伙伴宏觀經濟數據、項目融資數據等的專業數據庫,為風險監測預警提供數據支撐。
“一帶一路”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歐關系的基石
澎湃新聞:十年來,中國與歐洲在“一帶一路”倡議領域的合作情況如何?對推動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歐洲國家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史志欽:“一帶一路”倡議經過十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成為中歐合作的重要平臺。這種關系涉及多個領域,反映了許多歐洲國家與中國之間存在廣泛的合作利益。互聯互通方面卓有成效,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對歐合作最突出的亮點之一,將中國多個城市與歐洲目的地連接起來,與海上航線相比,縮短了運輸時間且直接促進了貿易,包括港口建設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中國投資已進入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等歐洲主要港口,為中國提供了在地中海的戰略立足點,拓展了貿易路線。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已成為中國對白俄羅斯等國投資的重要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和投資不斷增長。中國金融機構與歐洲金融機構深化合作,為“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提供融資。
“一帶一路”倡議增強了中歐共同的經濟利益,也帶動了技術合作與文化交流,促進了中歐相互理解。中歐經濟共同增長,中歐互為對方商品提供廣闊的市場,互為重要的投資伙伴。中歐雙方加強技術和技能轉移合作,歐洲在高鐵、綠色技術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專業技術知識與中國的5G和電子商務平臺等技術相互促進,相互借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和學術交流不斷深化。中歐舉辦文化年、旅游年、文化藝術節、文化論壇等,互建文化中心,推動民心相通。
澎湃新聞: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如何更好與一些中歐戰略合作協同發展?
史志欽:過去十年,中歐“一帶一路”合作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合作成果,未來潛力依然巨大。通過聚焦共同關心的領域、照顧相互關切、做好對接戰略,“一帶一路”可以成為未來幾年中歐關系的基石。中歐著眼于更好地實現中歐戰略合作協同發展,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筑牢數字和綠色伙伴關系。中歐已宣布要構建數字合作伙伴、綠色伙伴關系,加強數字經濟與綠色基礎設施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其次,加強金融合作,鼓勵歐洲金融機構更多投資“一帶一路”項目,實現融資的多元化。其三,加強多邊主義合作。中國和歐盟都是多邊主義的倡導者,可以在全球論壇上合作,共同促進開放包容的全球化規則和規范的形成。其四,定期對話,增加互信。鑒于歐洲對透明度、可持續性和公平競爭的疑慮,雙方應保持從高層領導到技術團隊的多層面定期對話,促進雙方建立信任,確保“一帶一路”倡議與更廣泛的戰略伙伴關系相輔相成。
進一步推動與發展中國家深入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未來發展根本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的側重點?對未來共建“一帶一路”,您有哪些建議?
史志欽:現階段,全球進入動蕩變革期,部分國家的冷戰思維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矛盾加劇。未來“一帶一路”的側重點是“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與新發展理念相結合,以中國自身的高水平開放為動力,以發展中國家為合作重點,推動全球共同發展。
具體來說包括,一是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持續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大部分為發展中國家,在原有的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深入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未來發展的根本。二是推動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一帶一路”項目應在原有的項目基礎上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環保技術的應用。三是打破數字鴻溝,加強全球化中的數字鏈接。數字領域對于全球商業和通信變得越來越重要,將“一帶一路”的重點擴大到數字絲綢之路,絲路電商建設以及相關5G網絡、電子商務和其他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上來。四是公共衛生健康。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更加關注健康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應更多關注醫療基礎設施、醫學研究合作和公共衛生舉措。
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必須建立與完善“一帶一路”風險防控機制,包括風險評估、檢測和反饋機制,風險分擔和緩沖機制,糾紛解決機制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