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機會
文| 星船知造,楊璇
正文共計 :4362字
預計閱讀時間 :5分鐘
車間的遐想總是圍繞著“機器人進廠”展開。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匯入日常生活,現階段以掃地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等為代表。
進廠的主要是工業機器人,它承擔生產制造任務,以強悍之姿佇立全球制造業,改變中國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進程,是當下我國制造向智造升級最具體的抓手。工業機器人中又有——
六軸工業機器人:目前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其背后,是我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的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市場擴張、中國制造升級、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個因素,共同為工業機器人提供了增長需求。
全球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零部件、整車制造、金屬制品、家用電器等行業。以六軸機器人為例,一半以上的訂單量都來源于這幾個行業。
移動機器人:主要分為AGV(自動導引車)與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前者依靠輔助標志導航和軟件系統調度;后者能自主規劃路徑、避障、決策。
移動機器人在車間中替代“搬運工”。一臺具備“穩定性”和“適配性”的移動機器人,能保證生產過程中的配送效率和配送的準確度
AGV、AMR帶來倉庫、車間的流通革命
協作機器人: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今萬億級機器人賽道最熱門、最卷的產業(可點擊星船知造《萬億級機器人賽道里:為什么它最卷?》)。它兼具了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力和服務機器人安全性高、簡單易上手的特點。
把它安插到移動機器人身上,就能實現物料的自動分揀、上下料和搬運等功能,成為一臺功能復合的機器人。
新松協作機器人涂膠
協作機器人無需像傳統工業機器人一樣重構整條生產線,直接放到已有產線就能使用。其“靈活性”頗類似我們今天的主角——人形機器人。(更多定義和產業內容,可點擊星船知造《人形機器人,一場事先張揚的反常識》)
波士頓動力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可以如同ABB、庫卡的機械臂一樣強悍有力進入制造場景;也可能如節卡的協作機器人一樣靈活被按插入各個生產環節;又可能如追覓的掃地機等服務機器人一樣,進入日常生活場景。
IFR數據,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13億元的高點,2017-2022 年CAGR達 14%。
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195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達217億美元,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超100億美元。到2024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超650億美元。
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僅考慮單機)將從2022年15億美元提升至2027年的1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8億元),千億市場的容量指日可待。
目前,受制于人形機器人高昂的制造成本、尚不完善的軟硬件協同能力等原因,其大規模落地工業場景還是一個較為遙遠的展望。
松禾資本執行董事朱明、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付春江、追覓科技人形機器人負責人喻超、星船知造創始人、主編唐曉園
虎嗅2023工業AI大會上,星船知造創始人唐曉園與三位機器人業內專家展開對話:松禾資本執行董事朱明、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人形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付春江、追覓科技人形機器人負責人喻超,共同探討——
●智能時代下,新的機器人產品形態和新的交互方式即將醞釀而出。眼下,如何理解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潛力?
●它率先引爆了什么?
●供應鏈各環節當下情況?
●人形機器人未來的工業場景暢想。
Q
星船知造唐曉園:
未來,人形機器人可能會有一些什么樣的應用場景?它可能先替代具體哪類機器人?
松禾資本執行董事朱明:
這個問題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個太好的答案。
我們這么長時間看到人形機器人能夠落地使用的,我覺得更多還是在教育上。比如中小學生或者大學生,在學習機電一體化、學習機械結構或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時,需要一個教具、一個設備。這方面能夠產生一定規模市場的細分賽道。
但如果是在工業領域,我們目前在工廠里看到的人形機器人很少很少。核心還是因為經濟的賬現在算不太過來,沒有必要。畢竟能用一個胳膊就完成的工作為什么需要四肢呢?
在消費場景的話,我覺得可能未來5到10年會有一定的市場機會。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人形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 付春江:
在工業領域引進人形機器人,比如在整車制造的總裝車間等,就要去考慮他們的人力成本是不是已經到了可以增加人形機器人滲透率的時刻。
比如當前一線城市和周邊地區的相關人力成本是10萬人民幣一年,如果使用機器人進車間,整車廠可以接受的整體回報率一般在3-5年左右。未來還是要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人形機器人量產規模化、成本不斷下降等,未來機器人涌入車間會進一步加速。
追覓科技人形機器人負責人 喻超:
按照追覓科技內部我們對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的規劃,首先,相對容易、直接能夠落地的是教育場景,會是我們首先會去做的事。
其次,會結合人形機器人本身的特點來陸續補齊各類消費、教育場景存在的一些短板,將機器人整體的使用價值發揮到最大。
然后,在工業場景,因為追覓有自己的智能工廠,所以完成這兩步之后,我們會讓機器人進入現有工廠,在工廠車間的不同應用場景中嘗試落地。
Q
星船知造唐曉園:
人形機器人產業前進過程中,會給供應鏈帶來哪些機會?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人形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 付春江:
我對中國的供應鏈是抱有非常大的信心的。因為即便是特斯拉,在未來想要追求性能與成本的平衡的話,也要用中國的供應鏈。
A
松禾資本執行董事 朱明:
諧波減速機大家關注可能比較多,并不是說全部都國產,目前主要用的還是日本的產品。只是說我們現在有能力生產制造,如果之后日本供應不上,那么國產就可以換上。
上游產業中比較明確的一個機會是在力控上。因為機器人無論是要做動力去控制,還是做人機交互,還是做人類動作的精細化執行,都需要一個比較精確的反饋。
以前我們自己做工業機器人力控的時候,是買一個國外的產品,差不多3萬塊,但放在人形機器人上,如果每個關節的力控都需要3萬塊來運作,這個產品的價格就會高到很離譜。在這樣的應用訴求下,最近幾年有看到一些公司在這一賽道上逐漸顯露,然后慢慢就會有一個國產替代的過程。
A
Q
星船知造創始人唐曉園:
現場觀眾很關心未來的工業場景。不如我們暫時走出“實驗室階段”,暢想下人形機器人未來的工業場景會是怎么樣的?
追覓科技人形機器人負責人 喻超
目前來說沒有看到太多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落地。大約18、19年時,我們在中山的一家工廠調研過一家國外品牌的人形機器人。但當時工人的使用感不好,機器人做一個動作都要等半天,而且購入費用高達80多萬。畢竟在工業領域,要追求極致性價比。工廠關心的是引入人形機器人要花多少錢,能提高多少效率,替代多少人。
從更長遠的未來來看,隨著整個人形機器人產品能力升級和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場景是大趨勢,能做的事情、落地的場景是非常豐富的,比如我們現在工業場景需要人的靈活運動能力、感知分析與交互執行能力等等。但這些,不是說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因為人形機器人要解決的問題確實很多。
人形機器人首先應該去嘗試落地的場景,一定是偏消費場景的,而且不是單純的一個“講解員”或者“導覽員”,還是在與人交互的同時提供一部分的工具價值,去替代有一定技能的工作人員。
優必選科技副總裁、人形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付春江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場景拓展,包括我們現在的汽車總裝、3C,還有物流搬運,以及未來的新能源等,這些場景會不斷拓展。
第二個是垂域智能。大模型應用在具體場景中肯定會進行垂域化適配,會形成相應的數據門檻,這些數據門檻與通用機器人會形成正向迭代、正向激勵反饋效應,從而促進頭部較有優勢的玩家,他們的進步速度會更快。
第三個就是人機、多機的互動聯動。在具體的產品任務中,人形機器人只是一個牽引者,可以與其他機器人配合,與人配合得更好來完成工作。
A
松禾資本執行董事 朱明:
人形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相比,要復雜太多。工業機器人是“一個胳膊”,人形機器人是“兩個胳膊、兩條腿,還加個身體和頭”。但并不是每個腿、每一個胳膊都做好了,就意味著一個人形機器人做好了。它涉及到姿態控制等很多方面。而且隨著重量、形態等變化,動力學模型也是不斷變化著的。控制算法我覺得是目前來說是比較難解決的事。
基本上動力學的東西國外解決得還可以。但國內目前人形機器人“小腦”協調能力還要加油。
另外一個最致命的事,是現在硬件上的難度還未突破,導致生產制造成本昂貴,所以就限制了很多應用場景。即使應用在某一個場景下,它的維修保障也很難滿足。萬一出了問題,換一個傳感器就幾萬塊——這樣很難有一個可持續的市場。
新需求的話,今年其實有個很大的變化,就是AIGC整個的后端算力和大模型的發展,導致交互的感覺比以前好很多。這一切也會輻射到人形機器人這個交互終端上。所以一個趨勢是,人形機器人的能力會越來越強,陪伴感也會更強,但人形機器人怎么把這個勢頭延續或利用起來,這個問題我們還在持續觀察。
尾聲
任何產業崛起的前提,都是通過市場的檢驗。
比如制造業企業選擇是否使用移動機器人會首先考慮投資回報周期。而每座自動化智能工廠的建設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不同行業、不同生產環節的生產特點,不存在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否要機器人換人”標準答案。在星船知造此前的調研中,AGV、AMR在汽車行業的零配件流通場景中,投資回報周期約“2-3年”。到了汽車行業零配件的制造場景中,投資回報周期延長為“3-5年”。
中國崛起為全球機器人大國,既離不開多個制造業、服務業、生活使用場景撐起了機器人需求的骨架、又離不開中國本土機器人品牌在市場占有率上的不斷提升,更高的產品性價比進一步拓闊了應用市場。
人形機器人作為一門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產業,只有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力和技術攻堅——才能逐漸降低制造成本,真正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在產業端必定會有以下趨勢——
更強的數智融合和創新驅動:與工業機器人主要取代工廠里重復、危險的勞動定位不同,人形機器人一定是更適合用來替代與人類直接接觸、更智能、貼身的工作。
雖然目前的人形機器人距離具身智能還很遙遠,但推動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工業機器人的融合應用是不變的大趨勢。
補齊核心部件短板:高端伺服電機、RV減速機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和國產化替代進程會加速。國產機器人廠商、機器人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合作會加強。同時通過“專精特新”等政策鼓勵、扶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企業。進一步鞏固中國機器人產業鏈。
場景突破現有想象:除了正在進入的產業化落地場景——工業制造、家庭陪伴、商用服務等,作為最像人的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也必將替代人類前往各種未知的險境——深海、外太空、核輻射區。作為人類的子民,它的硅基雙足將替代人類步履不停。走出蝸居于宇宙角落的太陽系,帶著人類永不磨滅的智慧與野心,開啟恢弘的星際航行。
它也同時意味著,人類永遠放棄對“確定性”的追求,“機器人三定律”不過是作家對人類未來的溫柔想象。一個充滿未知的,人類與人工智能共處的時代到來了。
以上內容對話部分觀點代表嘉賓個人意見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